第一节 邮政 一、邮政网路
(一)邮政局(所)设置
清宣统元年(1909年),布海官道修竣后,于察霍勒屯(今克山县城)设布特哈(今讷河县)至
海伦厅的第三驿站,以传递官府文书和及时通报军务要事。随着土地开发,“三站”人烟日趋
稠密,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增多。1915年(民国4年),在县城聚丰长商号设立邮寄代办所。1917
年。经省公署批准,在德森广商号设邮务代办所。置经理、襄办(帮办)、邮差共6人,办理平
信、包裹及挂号信等邮务。1919年(民国8年)设立西城邮务代办所。1920年,在今县政府处建
立三等邮局,隶属东三省邮务管理局。创办于1914年的龙门(今德都县龙门镇)邮务代办所归克
山邮局管辖。1921年(民国 10年),又设立通宽(今依安县上游乡建明村)邮务代办所和德都镇
(今德都县城)邮务代办所。1925年(民国14年),将县邮政局升格为二等乙级邮局,同年在莽鼐
宫设立邮务代办所1926年,又增设北兴邮务代办所。以上各代办所归克山县邮局管辖。日本侵
略者占领克山后,接管了邮政局,并将邮政、电信分设两局。1933年(伪大同2年)9月,将县城
及泰安镇(今依安县城)的邮政局、所移交满洲国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管理。
1945年。人民政权接管日伪邮电机关,1946年1月正式营业。1947年,将电报、电话局和
邮政局合并为邮电局。1950年,设立古城邮务代办所。1956年,将北兴、西城、古城代办所升
格为邮电支局。克山农场于1956年建立邮电所,1970年改为邮电支局“文化大革命”运动中,
将电信机关视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害部门,于1969年从邮电局划出电信局。归县革命委员会武装
委员会领导,各公社支局亦随之分没。1973年两局重新合并。到1974年。将1956年建立的滨河、
发展、河南、西联、西建、北联、西河、涌泉8个公社的邮电所改为支局。由于区划变动等原
因,向华、曙光、双河、河北、古北5个公社于1978年改为支局。至此,邮电支局已遍布全县
各公社。
(二)邮路
1、干线邮路 1917年(民国6年)7月。开通由县城至讷河和海伦骑马驮运邮件的长途邮路,
隔日发班,5日往返。1922年(民国11年)3月,商民杨益三兴办龙黑汽车公司。捎转克山和齐齐
哈尔的来往信件。是年,吉黑邮区创办安达经拜泉至克山250多公里的邮路。1931年(民国20年)。
通往外地陆路主要邮路有克山至泰安镇、拜泉县;次要邮路有克山至拉哈、布西(今莫力达瓦
旗)、龙门(今德都县龙门镇)。铁路通邮和公路的增多,干线邮路亦逐年增多。邮寄信件、包
裹时间大大缩短。
2、县至各乡镇干线邮路 1919年(民国8年)至1926年(民国15年)。先后开通了县城至西城
3天往返的步班邮路,大轮马车往返德都和北兴的邮路,泰安镇代转通宽镇的邮路。
1949年以后。境内邮路逐年增多,邮寄手段亦逐年改善。1953年,境内首次将克山至西城
的步班、自行车班(1951年末变)邮路改为委托汽车邮路。1956年代转发展、西联、西建3个邮
电所的邮件。1963年。县城至各公社的干线委托汽车邮路已发展到10总长达385公里。嗣后,
各公社至各村邮路亦陆续开通。
(三)投递
1、市内投递县城设邮局后,用户信件自己到邮局领龋以后设专职邮差,只是向邮务代办所
投交邮件。
1950年,县邮局成立投递组,将县城按4角方位划4个投递段。1975年。将城郊大队和驻郊
一些单位划为第5投递段,为2日班。1978年后。邮电业务量增大,又将5段划出1个段。改为1日
班。1982年。又从1、2、4段列出县政府、第一中学、克山师专等单位单独成立7段,各段皆为
当日班。7个段投递里程计154公里、909户(投交点)。
2、农村投递 1945年以后。农村信件,由区政府通信员送往各村,村文书再转给收信人。
1951年,即在邮电所内设专职乡邮员,开辟了乡村邮路。30多年来。乡村邮路逐年增多。投递
队伍不断壮大,投递手段不断改善。1978年6月。省邮局曾为克山县配备投递专用摩托车17台。
后因路况不佳和维修工作跟不上等原因,1 979年将摩托车全部调往外县。1985年与50年代比
较,乡村邮路已由32条增加到70条。乡邮员由30名增加到39名,投递里程由2028.5公里增加到
2 496.7公里,计有固定投交点1 465个。投递用自行车,1952年只有7台,到1960年增加到47
台。1 985年为72台。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各村邮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投递网络。
1952年为方便广大用户,使邮件既快又准投到收件人手中。在农村建立传递站165处。其
中学校101处,供销社44处,个人家或村政府20处。为便于人们寄信,从50年代起,即在农村
供销社设立信箱。1958年发展到队队有信箱。到1985年,全县共有信箱157个,其中农村有146
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刊、信件投递量增加。1982年,在农村设176处信报传递站,
还在各生产队设投交点一千多处。1985年。省邮电局会同县邮局,在西联乡六合村进行村屯设
插箱点试验。为用户固定插箱,信报传递员按用户排号加锁,用户自持钥匙开箱取信报。是年,
这一作法曾在部分乡(镇)村推广。1 984年后,对乡邮工作改革,把每个乡邮员工作量和服务
质量同工资报酬挂钩。1985年。在全市开展的乡邮员“全优段”活动中,克山县有13人入选。
克山县1 985年各乡(镇)邮路开通情况
单位:余、人、公里
二、邮政业务
1915年(民国4年),邮寄代办所年办理信件1120件,包裹8件。收入邮费现洋98.1元。1917
年(民国6年)设邮务代办所后,函件、包裹邮寄业务量增加并办理挂号信业务。尔后又陆续增
加储金、汇兑、保险等项业务。东北沦陷时期。邮政业务有所发展。1936年(伪康德3年),收
发平信已达33.4万件,并办理储金和人寿保险。新中国建立后,邮政事业为工农兵服务,服务
项目逐年增多,邮政业务量逐年增大。“文化大革命”中,有的服务项目被取缔。1978年后,
各种特别业务相继恢复和发展。
(一)各类函件
县内办理的函件主要有信件、明信片、各类读物及印刷品等。1947年,恢复了保价信函,
只准邮寄东北流通券。规定的接交手续较为严格。新中国建立后,邮寄函件的规章制度不断完
善。对挂号信件,1950年即实行两联票据制,一联贴信上,一联交用户备查。后又采用登列收
寄接交清单。1952年后,银行往外邮寄联行往来挂号信,使用印有专用标志的信封。随后又增
加了邮寄“邮资已付”的新闻稿件、“特挂”信件、现役军人免费平信及贸易契据和商务传单
等业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信函邮寄量猛增,并开办了国际函件。1 985年,出口函件
117.2万件。其中国际函件出口1 796件;进口1 343件。出口函件总数比70年代年平均90万件
增长30%。比50年代年平均50万件增长1.3倍。
(二)包裹
县内设邮务所后,办理包裹种类有衣物等普通包和较贵重物品保价及轻便小件快递等。整
个民国时期,因境内民户星稀,且因交通不便。包裹邮寄量不大。东北沦陷末期略有增加。新
中国建立后,包裹邮寄量逐年增多。1958年前,包裹邮寄使用三联单。邮寄人手中持有收据备
查。1966年后。不在包裹上贴邮票,改用“国内邮资已付”戳记,用户凭邮单取包。1 979年7
月,办理“乙类保价包裹”业务。凡值30元以上物品,均需按保价包裹邮寄。照普通包裹另加
1%保价费,并于邮件上加影乙类保价”戳记。包裹保价额以5 000元为限,超者亦按5 000元保
价,保价额注于包裹单上。邮件必由收件人持相当证件(工作证、户口簿)领龋1985年始。收取
邮包逾期保管费。从邮局接到邮单加戳之日起,从第4天(农村8天)开始收费,3天内每日收0.20
元。以后每天收0.40元,收取最高额以不超包裹价值为限。接受邮寄物,严格执行验视制。对
于易燃、易爆、易腐等禁邮寄物品及包装不符合规定等一律拒邮。1985年,出口包裹28000件。
比70年代年平均16 000件增长75%,比60年代年平均13500件增长1倍多,比1952年的4649件增
长4.9倍。
(三)分拣封发
自30年代初,齐克铁路开通后,县内每天都接收大量由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地邮局分转各
类邮件。邮件的分拣封发,有严格的手续制度。从1975年后,实行各类清单查询制度。设立专
职档案员,将各种查验单分门分类登记造册妥为保管。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除强化分拣、
封发队伍,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外,还注意了设施建设。1985年。将进口的邮件分平信、挂号信、
包裹等分设17个格眼分置。设市内投递挂号信、平信各7个格眼,以及局内、银行两个大宗格
根。还设有专用储存包裹库及营业接交包裹车。对依安、富裕、克东、北安、绥化、海伦等局
的出口邮件需直封。根据邮件经转“近细远粗”、“近密远疏”的原则,设立平信直封经转格
眼70个,挂号信格眼48个,包裹格眼32个。分拣封发人员已由50年代初的4人增加到12人。1984—
1985年。分拣封发工作获嫩江地区流动红旗。
(四)邮政汇兑
县内建立三等邮局后,即开办邮政汇兑及储金业务。汇票种类有普汇、高额汇票,定额汇
票用者较少。办理储金皆多为小额,现洋1元即可立户。个人储额限为2 000元,每月储额不得
超过100元;学校和公益团体等单位。储金限额为3 000元,日储不得超过150元。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汇兑业务有较大发展。1954年。邮政部门在县银行设汇兑专用帐号,
当日提取或递存兑款。尔后,汇兑业务量不断增加,规章制度亦愈加严格。1952年。办理汇兑
票只有1 357张,到1965年出口汇票猛增到12 973张;进口汇票达28 957张。1985年,办理出
口汇票59 192张,比1955年的2 419张增长20多倍。
(五)机要通信
1957年前,县政府内设专职机要员,往各区传递机要文件。是年4月,将机要业务移交给
邮局。1958年,开办对各公社机要业务。1964年,统一加印机要文件章。1975年1月,除对克山
农场交换业务,停办对各公社的机要业务。一般文件改用挂号邮寄,机密重要文件,公社派人
到县政府接龋1985年。机要文件出入口计6 144件。
(六)集邮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即有集邮活动。集邮爱好者多为职工干部和学生。近几年,集邮爱好
者增多。到1984年,全县已有集邮爱好者347人,搜集珍藏邮票多者达万枚左右1984年9月,
成立克山县集邮协会,并发展51名会员。选出克山县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举
办集邮展览,参加展出作品者共10人,展出集邮50框、300贴片其中新中国发行的邮票1 470枚。
省集邮协会副会长易富顺、秘书长刘佳维的6框集邮特邀展出。展出时间3天,计有5 000余人
次观展。克山农场杨柏昌的《克山农场新貌》获1等奖。县物资局董青明的《最佳邮票》、县
麻袋厂金吉奎的《新中国妇女》获2等奖,县技工学校王兴海的《新中国农村》、县建设局张
立普的《各族人民大团结》、五金商店张洪涛的《英雄的业绩》、《伟大的创举》获3等奖,
第六中学初中3年级学生于加增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获青少年奖。
三、报刊发行
1946—1948年前,县内只发行宣传东北局指示,报道解放战争形势及减租减息等经验的
《东北日报》、《西满日报》、《黑龙江日报》等。
1948年1月,县邮政部门实行“邮发合一”,办理订阅与零售报纸发行业务。1953年废止
随时起订,改为在年内2、5、8、11月为下个季度报刊预定期(11月预订下年)。报纸月末为期。
杂志季末为期,预订时即收预订款。1954年,实行破月和破季订阅。以扩大订户。1962—1963
年,因纸张缺乏,报刊曾实行限量发行。为方便读者及减少投递量邮政部门用流动资金购进各
种报刊、杂志,定点或委托向读者零售。50年代。订户较少,城内各机关团体及农村各级政府
和学校等单位以公款订购种类单一的报纸。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报刊种类逐渐增多,订户亦越来越多。1956年,邮电局设营业发行
组,负责报刊发行工作。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报纸进入农村千家万户,载有宣传党的农
村政策和勤劳致富、靠科学致富的报刊倍受欢迎。县委、县政府每年冬季都召开专门会议总结
和部署报刊发行工作。1985年。全县报刊累计发行量为821.7万份其中报纸714.1万份,杂志107.6
万份。报刊发行累计数比1975年增长70%多。比1965年增长2.4倍,比1955年141.4万份增长4.8
倍。为使报刊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到达读者手中,县邮局发行组人员已增加到7人,信、
报传递站遍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