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施工技术与设备

第二节 施工技术与设备





  东北光复前,县内建筑技术落后,除县城8家工商业户建有2层楼房(今存4座)及县署官廨
所建砖瓦结构“洋房”施工技术较先进外,余者多为古老的土式建筑,造型为方形或长方形,
起脊屋顶,格调单一。施工前无需设计,由木工在施工现场用水平尺操平,人工夯实。先树房
架后筑墙;用柱脚(下垫方形柱脚石)支撑梁柁,柁上立柱架檩。檩上挂椽,上铺“房北抹泥,
然后苫草;出于防寒,墙垛宽、窗户小;为能防雨,房盖滚水大、屋檐长,室内采光差;窗户
式样除县城部分公共建筑为立式对开扇外。多为上下扇,且多为单层。农村有些住户,为节省
建筑材料。亦为增加室内采光度,建造马架房(南北走向、南山墙安装门窗)。十二马架屯(今
向华乡庆功村)即由初垦时建起12座马架房而得名。

  施工设备亦简易陈旧。瓦工使用瓦刀、刨锛、大铲等。木工使用锛、刨、斧、锯、凿子等。
“泥水班”使用木制长方形的脱坯模子及铁锨、二齿子、四股叉等。平地运料用畜力车或肩挑
人抬,空中运料用“撅搭杆”(杠杆)或人拉滑车,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新中国建立后,整个50年代除少量公共建筑外,仍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进入60年代以后,
公共建筑按设计图纸(一般由投资部门设计)施工,这一时期砖瓦结构或混合结构建筑增加,注
重坚固耐用。通常都先开地槽、填充砂石(称撼砂子),然后用水泥沙浆砌筑块石做为基础,再
打钢筋混凝土地梁,梁上砌砖,墙厚37厘米(一壁半砖)或50厘米(两壁砖),通称三七墙或五0
墙;平口后(指窗户上口)打圈梁(指砖瓦结构)或前墙打过梁(多用于混合结构);砖瓦结构建筑
多为一、一、二出檐,少数马尾(或半马尾)房出风水檐;房上屋架多为木制人字架,横担檩子,
钉板薄,上铺粘土瓦或石棉瓦;门窗多为双层,玻璃窗取代古老的纸窗户。70年代以后,建筑
标准越来越高。公共建筑不但由单层向多层楼房发展。而且外观与室内设计更加考究。正面外
墙用水刷石或瓷砖贴面,有些门柱及门厅内立柱还用大理石贴面;内壁使用涂料、油漆等刷饰。
地面抹混凝土或铺水磨石块;屋内设单间或套间,楼房按楼层设会议室等集体活动场所。民用
建筑讲究“高高的、矮矮的(即基础要高、举架要矮)、宽宽的、窄窄的(即跨度宜宽、走廊宜
窄)”,并向坚固、美观、宽敞、明亮方向发展。其特点是:窗大、垛孝门多、屋小(老少问、
厨房、客厅等均分设)。墙面设计也模仿公共建筑形式,或水刷石(多数加有图案)、或镶贴瓷砖;
室内设一厅多居室,照明由单一高度灯泡改为日光灯、台灯、壁灯、彩色多头吊灯等;地面处
理有铺红砖、抹混凝土、贴“马赛克”、铺地板和水磨石板多种,少数人家铺地毯。

  为了适应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1979年9月,县建委组建设计室。配备工程师1人,助
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承担中小型工程设计任务,年均设计量7 000平方米,1985年实际
完成1万平方米。

  建筑设备逐年更新,70年代以后。瓦工除砌砖必备的瓦刀、刨锛、大铲以外,各专业建筑
工程公司(或工程队),备有混凝土搅拌机、沙浆搅拌机、磨石机、垂直运料卷扬机,以及5吨
或8吨的汽车吊,高层建筑运料的塔吊等。木工采用电动压刨、平刨、裁口刨、凿孔机以及打
眼、倒棱、裁口、咬间四用刨等先进工具。到1985年,县营各建筑公司已有机动或电动施工设
备61台(件),固定资产总值12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