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一、民国时期货币
民国时期。县内市面流通货币以黑龙江广信公司钱帖(官帖)为本位币,其它多种货币均以
官帖兑换币值通用。
黑龙江广信公司发行的官帖面额有壹吊、贰吊、叁吊、伍吊、拾吊、贰拾吊、叁拾吊、伍
拾吊、壹佰吊9种。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大银元票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3种;小银元票有壹
角、贰角、伍角、拾角、伍拾角、壹佰角6种。铜元票面额有伍枚(合江钱160文)、拾枚(合江
钱320文)、贰拾枚(合江钱640文)、叁拾枚(合江钱960文)、伍拾枚(合江钱1吊600文)、壹佰枚
(合江钱3吊200文)、贰佰枚(合江钱6吊400文)、贰佰伍拾枚(合江钱8吊)、伍佰枚(合江钱16吊)、
壹仟枚(合江钱32吊)。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东三省银行、广信公司、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钱号相继发行哈
大洋票,各行券种面额不一。在境内流通的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等
面额。
黑龙江广信公司发行的汇兑券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3种。另有辅币券壹角、贰角2种。
角票以12角合汇兑券大洋1元。四厘债券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3种。每1元券合官帖120吊。
年息4%。半年付息1次,以农历四、十两月为付息期。江大洋票面额有主币券壹圆、伍圆、拾
圆及辅币券壹角、贰角、伍角各3种。此外,还有吉林永衡官帖、奉票等在市面流通。俄国新、
旧纸币也流入境内。
由于时局动荡,经济凋蔽,货币贬值习以为常。民国中期。铜元票每枚按三成二作价。中、
交两行的小洋票每元兑换江钱(官帖)15—16吊不等。到1930年(民国19年),每元涨至30吊左右;
奉票每元兑换江钱31—32吊。中、交两行大洋票前期每元兑换江钱80吊,到1924年(民国13年)
以后涨至190吊;奉小票亦涨至90吊。俄币(羌帖)跌价更快。每元大洋兑换羌帖20多卢布。
克山县民国时期部分年度现大洋价格上涨情况
克山县民国19年(1950年)县内货币种类及价格状况表
二、东北沦陷时期的“国币”
1932年(伪大同元年),伪满洲国公布《货币法》,由伪中央银行发行统一国币9种。主币
有:伍角、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圆。辅币有:伍厘青铜币、壹分青铜币、伍分白铜币、
壹角白铜币。克山市面流通货币繁杂,民众仍以江大洋、官帖等民国时货币为正宗流通券,
抵制“国币”的流通。1934年(伪康德元年)6月,金融合作社建立后,日伪强行收缴民国时期
发行的江大洋、官帖、哈大洋及各种其它货币,仅准流通“国币”。其兑换率为:国币壹圆
兑换哈大洋票1.25元、官帖1 680吊、江大洋1.40元、四厘债券1 4元。尽管日伪强行兑换货
币。当年市面仍有30%左右的官帖、哈大洋在流通使用。1935年(伪康德2年),已将江大洋、
哈大洋、官帖等各种旧币全部收回。县内流通的货币量如下表:
三、1945年后的各种货币
(一)货币种类
1 945年东北光复后,市面流通货币仍然不统一。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境内流通的货币多种。
到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后,其它货币停止流通。
1、苏联红军票 1945年,驻守东北地区的苏联红军司令部印制了“为一切支付必使用”的
军用钞票(俗称红军票)。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元4种。此券与伪满国币同时流通。
1946年以东北流通券30元兑换1元收回。
2、克山县地方流通券 东北光复后,新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为搞活流通,1945年12月21
日,在全县各界群众代表会上作出决定,以当年税收580万元作保障。发行500万元“克山地方
流通券”。由克山中学教师卢振设计绘制。票面黑白两色,面额为拾元、壹佰元两种。由克山
印刷厂印制。1946年2月,由克山县政府批准成立的大众银行发行。克山地方流通券于1947年2
月由县政府委托大众银行、大众油房、大众纸房收回。
3、东北流通券 1946年3月,东北局根据辖区内尚未统一的情况,决定由东北银行发行东
北全境通用的流通券。县内市面流通的面额有拾万圆、伍万圆、壹万圆、伍仟圆、壹仟圆、伍
佰圆、贰佰伍拾圆、贰佰圆、壹佰圆、伍拾圆、拾圆、伍圆、壹圆、伍角计14种。
4、人民币 1951年,县内开始流通。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并以此
回收各种地方性流通券。同时禁用外币和禁止金银在市场上交易。1951年4月,以9.50元东北
币兑换1元人民币,回收了东北流通券。从]951年开始,县内流通的旧人民币面额有壹圆、伍
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贰佰元、伍佰圆、壹仟圆、伍仟圆、壹万圆、伍万圆12
种。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分主币、辅币2种。主币面额有壹圆、贰圆、叁圆、伍圆、拾
圆5种。辅币有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分、贰分、伍分券。新人民币1元折合旧人民币1万元。
1955年流通壹分、贰分、伍分硬币。当时流通的主币中有1953年版的面额叁圆、伍圆、拾圆券
(简称“三种票子”)。于1964年集中收回,停止流通。并取消了叁圆券。1980年发行的金属币
有壹圆、伍角、贰角、壹角等面额,县内流通极少,人们仅作为储存欣赏。到1985年末,县内
流通过纸币面额11种,版面22种,硬币7种。
(二)货币流通状况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县内市场的货币流通量逐年增加。1952年末,市场流通货币额为213
万元,农村人均持币量6元,城镇人均持币量12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货币流通量年平均
增长3.6%。1957年末,1元人民币有9.43元商品零售额、4.94元库存商品。市场物价比较稳定。
“文化大革命”中,财政收入虚盈实亏,货币投放量大,市场供应紧张。1985年,市场货币流
通额为5 600万元,比1980年增长1.5倍,比1975年增长6.3倍,比1956年增长21倍。农民手中
持币量总额4 638万元,比1980年增长1.9倍。比1978年增长了4.8倍。人均持币量,城乡平均
103元,比1980年平均36元增长1.8倍。比1 975年平均14元增长6.4倍,比1956年平均1 2元增
长7.6倍。
(三)金银收兑
人民政权建立后,立即宣布:市场上禁止金银交易,由人民银行进行收兑。1949—1985年,
共收兑黄金32 112克,金额达339 767元;收兑白银205万克,金额为88 707元。
克山县部分年度金银收兑数量与价格
单位:克、块、元
页码>=3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