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存款 贷款

第三节 存款 贷款




  

  一、存款

  (一)储蓄

  人民银行克山支行成立即开展储蓄业务。1953年,行内设储蓄专柜,开展活期、定期、零
存整取有奖3种储蓄。1954年,行内设储蓄股,并建立1个储蓄所。1956年设立第二储蓄所。在
商店、工厂设立15个简易代办所。由于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的原则,尤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内储蓄额逐年增长。为扩大吸储
面和方便储户,1 980年后,在东、南、西、北4条大街增设了4个储蓄所。农业银行与人民银
行分设后,农村储蓄业务由基层营业所办理。到1985年,全县城乡已建专办储蓄业务的储蓄所
16个(工商行5个,农行11个)。工商行的代办所增加到135个,行内已设3个储蓄专柜。镇内即
有储户50 455户。吸储额达2 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储户储额近500元。

1949年,全县职工储蓄只有2 000元,1957年增加到43.8万元,1959年又增到125.5万元。
由于受“共产风”和国民经济困难影响。从1961年到1966年,连续6年都降到百万元以下。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群众手中持币量大幅度增加。到1985年,
全县储蓄额已达3119万元,(城镇243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以后的6年,年平均储蓄
额为2 064万元。比70年代平均额287.8万元增长7.17倍,比60年代储蓄总额增长近1.4倍,比
50年代10年储蓄总额增长5.4倍。

  (二)各项存款

  社会各方面的存款,是人民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中有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及其它
存款。

  银行在组织企业存款方面,对各个生产单位的结算资金。坚持只能用于生产。不许串项挪
用。专用基金,必须专户储存和专款专用,分别立户,分别管理。在组织财政性的存款中,对
各单位预算外资金及存款实行监督。防止改变户头。乱支挪用;积极协助税务部门及时组织税
款、企业利润及时解库。对不顾国家利益。偷税、漏税或截留占用利润以及随意多提、多留、
多分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对拖交利税者予以扣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财经
纪律的逐步加强,企业存款和财政性存款逐年增长。其它各项存款。特别是农民存款成果显著

   克山县工商银行几个年度存款情况对照
   单位:万元



  1985年,工商、农业两行存款总额已达7 760万元。工商行经办城内各项存款额为4 298万
元,其中企业性存款和财政性存款为1738万元。占4%。储蓄存款占57.8%。各项存款额比1980
年的2 057万元增长109%;比1970年的1 600万元增长16倍多。农业银行存款额达3 362万元。
其中商业性存款占18%,农业存款占12%。信用社存款占41%,集镇储蓄占20%,其它占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一些承包户、专业户手中持币量增多。1985年,
农民存款总额达3 05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0—1985年的6年,年平均存款额为1 625万
元。比50年代平均额增长19.8倍,比“文化大革命”10年平均额增长11.5倍。

  二、贷款 拨款

  人民银行依据各时期党的方针、政策,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有计划地发放各类贷款。
36年来,贷款总额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1949年,全县各类贷款总额为7.2万元,1953年,
突破1000万元,此后仍逐年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贷款突破亿元。1983年。贷款突
破2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贷款总额为13514.4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比1965
年增长了3.4倍。在1985年的各类贷款总额中。农贷占12.3%,工商信贷占87.7%。贷款回收,
农贷为92%。年末余额4 331.5万元;工商信贷占120%。年末余额10 890.2万元。银行在国
民经济中发挥了杠杆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县内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贷款

  农业银行利用信贷资金,依据各个时期的政策,有计划地向国营农林牧企业、社队企业、
社队农业、农村商业及农户发放贷款。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前,农业贷款主要对象是集体经济,
各时期贷款结构不尽相同。1949年,人民银行向全县发放农业贷款4.9万元。扶持翻身农民购
买小农具、耕畜及饲料、饲草等。到1955年,农贷总额超过百万元1956年曾增加到400万元以
上。在“大跃进”期间。农业盲目上项目,投放的资金效益较差。由于受经济形势影响,1963
年和1965年,发放农贷降到百万元以下。“文化大革命”中,投放多,回收少,经济效益低。
1977年调查,全县有2 000多万元农业贷款被挪用、挤占、压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
贷已扩展到扶持兴办乡(镇)村企业,购买农机具和良种、化肥,发展各类专业户等。1979~
1980年,县内大办农业机械化,农贷数额达到历史顶点。突破千万元大关。1981年农机贷款
额为1052.9万元,占农业贷款数的62%。1984年高达3 744万元。是年。县内对以往向集体经
济发放的农贷进行清理,将全县735个生产队因兴修水利,盲目大办工业及鼻疽马死亡借贷的
420万元全部核销。1985年,农贷构成是:生产费占55%,农机贷款占0.8%,信用社自筹贷
款占35%,农贷总额比70年代平均额438万元增长3.8倍,比60年代平均额增长9.9倍。

  农业银行单设后,加强对农贷资金管理。上级行依据国家计划。编制信贷计划。层层下达
存款指标。基层行吸收的各项存款由上级行统筹管理。1980年后,为巩固基层行(所)多存款和
多贷款的积极性,实行存贷“小包干”的存贷挂钩。

  (二)工商信贷

  人民银行克山县支行建立后。对国营工商业、手工业、公私合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
一些小额贷款,贷款数额呈逐年增长趋势。1949年,全县工商信贷额为2.3万元,1953年增加
到975.5万元,1959年增加到3 595万元。“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贷款额不稳定,
贷款对象偏重国营工商业。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规章制度被取消贷款效益低。1976年。
全县工商企业,用流动资金和贷款搞基本建设,购置设备及垫付财政性支出,金额达1077万
元,积压465.8万元。拖欠251.6万元。1978年以后,企业管理走上正规。贷款投放又呈上升
趋势。1 982年,工商信贷余额达5 698万元。

  工商信贷年未余额,50年代年平均1 276万元。60年代平均3 942万元,70年代平均7 233
万元。80年代6年平均额13 872万元。工商信贷投放。促进了县内工商业的发展。1985年,全
县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19%。比1976年增长1.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80年增长78%,
比1976年增长2.3倍。农副产品采购总值比1980年略有增长,比1976年增长2.4倍。

   克山县部分年度各项贷款情况
   单位:万元



   克山县1 985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贷情况
单位:万元



克山县部分年度工商信贷发放数额及经济效益对比
单位:万元



(三)基本建设拨款

自建设银行成立以来,到1985年止。为全县955个单位办理拨款4584.2万元。发放各类贷
款1 563.3万元,管理各类自筹资金3 01 7.5万元,投放更新改造企业设备资金1 279.4万元,
新增固定资产总额达11 885.6万元。1969—1976年的8年中,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 335.7万元。
而1977—1985年的9年中,投资总额为8549.9万元,是前8年的2.5倍多。1980年以后,支持全
县16个企业进行23个项目的设备技术改造。并将拨款改为贷款,共投放资金535.6万元,新增
加产值3 21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其中亚麻原料厂、啤酒厂等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1980年,亚麻厂贷款49万元。新增加1500立方米沤麻池,改修干茎养生室1000立方米,提高了
亚麻成品率。在大办农业机械化、兴修水利、改善办学条件和建筑职工住宅等项目均有计划投
放资金。1982年,筹措预算内外资金380万元。建筑2.3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600多户城镇职
工搬进新居。为中小学投资15万元,使600多名学生搬进新教室。100多名农村学生住进新宿舍。

页码>=39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