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克山县工作委员会
1945年11月起,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相继派3批干部来克山开辟根据地,组建
中国共产党克山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以共产党为核心,建立人民政权。汪滔任县工委
书记、张同舟任副书记,尹之家、韩玉、鉏景芳、李航、李克为工委委员下设机构有秘书处、
组织部、民运部、工委机关党支部。
县工委自11月17日接收政权到11月26日,工作中心是发展武装力量,打击刘汉匪队,巩固
已建立的人民政权。着手成立各界建国联合会。自11月26日到12月23日,县工委组织工作组下
乡,深入郑家、古城等地发动群众。12月初,省工委为充实克山县工委力量,派刘瑞生、乔晓
波来克山。县工委发动城里工人、贫民收缴敌奸逆产。给群众发放粮食、布匹,选配了各分区
长,成立各界建国联合会。在国际脚行、车站、火磨等单位成立工会,分区成立农会(城市贫
民会),在学校及各分区成立青年会。组织学生游行宣传。自12月23日到1946年2月,集中力量
开展农村工作。县工委利用10天时间办1期干训班,将经过训练的干部组成3个工作组,由县工
委同志亲自带队到古城、莽鼐(今滨河乡)、郑家开辟区委工作(1周后又组织了西城工作组)。
发动群众,反恶霸,打土匪,分配开拓团土地,改造敌伪政权,收缴民间枪支、弹药,组织地
方人民武装。
1946年7月,省工委派由金浪白率领的第三工作队来克山(土改工作队)。8月,按照省工委
“立即开展清算分地斗争”的工作方针,在克山西城和曲秉等8个区展开“反奸清算”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克山县委员会
1946年8月19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县工委改为中国共产党克山县委员会(简称县委)。
原工委书记汪滔任县委书记、副书记张同舟任县委副书记,原工委委员韩玉、尹之家、鉏景芳、
闵耀庭为常务委员。增设执委,张坚(女)、张世军、刘瑞生等为执委委员。增设宣传部。年末
黑龙江省委撤销,克山县委归北安地委(一地委)领导。
1947年5月15日,克山县委归黑龙江省委领导。
1949年10月,县委领导班子。设置书记1人、常委7人。工作机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
部、党训班、直属机关总支。同年12月设县政府党组。
1952年,县委秘书处改为县委办公室。同年2月经省委批准。县委决定增设纪律检查委员
会,设专职秘书和干事,在县委组织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8月增设财政贸易工作部。
1954年4月,增设农村工作部。9月,克山县委归属中共黑龙江省嫩江地委领导。
1955年3月,县政府党组改为县人民委员会党组。同年11月18日将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
共克山县监察委员会,书记李桂芳、副书记麻振清,委员4人。
1956年1月15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县委主办《工作简报》。4月1日县委创刊机关报
《克山大众报》,县委副书记王地兼任总编。5月增设统战部。9月县委设书记处。县委书记
改称县委第一书记。11月增设工业交通部、文化教育工作部、政法部。
1958年4月,撤销统战部,一年后又复设统战部。4月2日将《克山大众报》改为《克山报》,
7月1日又改称《克山日报》,仍为县委机关报。
1959年6月。将县委党训班改为中共克山县委党校。
1960年3月,县委隶属齐齐哈尔市委领导。1961年9月,县委再次归属中共嫩江地委领导。
1962年4月,撤销文教部、政法部、农工部,同年12月又复设农工部。11月撤销工交部,
县委不设书记处,第一书记改称县委书记,书记处书记改称为副书记。
1963年9月,撤销财政贸易部,设县委工交财贸办公室。11月恢复财政贸易部。1964年8月
复设工交部。
1966年,县委工作机构设11个,即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机要组、监察委员会、
财贸部、工交政治部、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党校、县直机关党委。直属党委9个。
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造反”、“夺权”的冲击,8月县委瘫痪。县委工作机
构停止工作。
1967年4月3日。成立克山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党的核心组,代替了原县委。核心组
由地方领导干部、县武装部、群众代表等5人组成。孙克非任组长。
1968年4月,革委会党的核心组组长由县武装部政委门守荣担任。同时成立县革命委员会
办公室核心组、政治委员会核心组、工交委员会核心组、计财委员会核心组、农村工作委员会
核心组。
1969年3月,陈守芳任县革委会党的核心组组长,核心组成员旧人。1 7个公社和县直属各
单位相继成立革委会核心组。同年1 2月以后,开始恢复各基层党委。
1972年4月,增设政策研究室。5月5日恢复中共克山县委,同时恢复县委办公室。之后相
继恢复了组织部、宣传部(兼管统战工作)、党校(隶属宣传部)。
1973年6月,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到年底县委所属党委全部恢复。
1976年,县委下辖16个系统党委。1 7个公社党委。县委工作机构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县
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党校、政策研究室。同年1 0月,充实县委领导班子,县委副书
记增到5人,常务委员增至15人。
1977年10月,将原来隶属宣传部的党校改为直接隶属县委领导。
1978年撤销县委政策研究室。
1979年,恢复农村工作部。财贸部、工交部。
1980年1月,恢复统战部。12月撤销财贸部、工交部。
1981年,增设政法办公室,恢复政策研究室。
1983年9月,将纪律检查机构提格为副县级单位,称中共克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4年1月,增设中共克山县委老干部局。3月县委增设“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办公室。
由宣传部代管。12月将整党办公室列为常设机构。
1985年1月,克山县委隶属齐齐哈尔市委领导。到年末,县委工作机构有县委办公室、组
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法办、党校、老干部局、整党办、党史办(4月组建,与县
志办合署办公)。
历任县委领导名录表
三、基层党委
1945年11月下旬,县工委为巩固扩大民主政权。工作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组建区委和人
民武装。在土匪活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县工委工作队分赴古城、莽鼐、郑家开辟农村工作,
发动农民建立民主政权。1946—1 947年间,相继建立了郑家、古城、古北、杨玉(今西河乡)、
西城、曲秉、长发(今西建乡)、北兴等区委。1946年11月,县城内划分一、二两个区,1948年
8月两区委合并为城关区委,城郊划为一个区委。1948年2月设立孙家区委,10月设立刘大区委,
12月设立何公(今西联乡)区委。到1948年12月止,全县共设14个区委。区委会内设组织委员、
组织干事、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文书。1949年,区指导员改称区委书记。
1952年上半年,14个区委的名称按数码依次改称为一、二、三……十四区区委。1 955年5
月28日,各区委改称原名。10月,城关区委改为克山镇党委。1 1月,长发区委改为西建区委、
城郊区委改为近郊区委。
1 956年4月。根据省地委“关于撤销区、加强县委的整编计划”的指示精神。撤销滨河、
近郊、古北、西河、西联、北联、西建、西兴8个区,设置1镇5个大区,即克山镇党委、河南
区委、河北区委、古城区委、西城区委、北兴区委。下设42个乡党总支。同年8月又撤销农村
五大区,设38个乡党总支(1镇37个乡,1957年改为1镇28乡)。总支内设正副书记、总支委员。
同年5月以后,相继成立了检察院党组、工业总支委员会、法院党组。11月撤销县委直属机关
总支委员会,分设县委直属党群系统总支委员会、直属人委总支委员会、直属文教总支委员会,
同年成立中共克山国营农场委员会。
1957年7月,成立中共黑龙江省古城拖拉机修配厂支部委员会。8月,设财政贸易党委,工
业党总支改为工业党委。撤销县委直属党群系统总支和直属人委总支,改设县委直属机关党委。
1 958年5月,县委决定将28个乡党总支重划为1 4个乡(镇)党委。同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
乡党委改为人民公社党委。全县设党委1 8个、总支8个、党组3个。
1960年3月,克山镇人民公社党委改为克山人民公社党委(5月复改原名称);西新人民公社
党委改为北联人民公社党委;撤销滨河公社党委并入河南公社党委,涌泉公社党委并入北联公
社党委,西河公社党委部分支部并入古城公社党委。另一部分并入西城公社党委;发展公社党
委大部分支部并入西联公社党委,其余部分和西建公社党委并入红光(今国营克山农场)公社党
委。
1961年初,设立农业党委。3月恢复14个人民公社党委。8月设县武装部党委(隶属军分区
和县委双重领导)。同年又从河南、滨河公社划出双河公社党委。
1962年3月,成立曙光、向阳两个公社党委,至此,县委下辖17个公社党委。同年4月精简
机构。撤销文教、财贸党委,工业党委改为工业交通党委,设立商业党委、粮食总支、供销总
支。6月设立手工业党总支。
1963年,撤销农业党委(1965年10月恢复)。增设农机党委、林业党委,粮食总支改为党委。
全县设党委24个、总支16个、党组4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完整网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委相继被“三结合”(造反派、军代表、革命干部)的
革命委员会所取代。
1972年5月5日恢复县委机构。全县各基层党委亦陆续恢复。1973年有党委3 1个、总支42
个、党组1个。1976年克山萌芽学校党委归属克山县委。
1977年,增设县柴油机厂党委(1979年撤销)。5月向阳公社党委改为向华公社党委。
1980年1月,撤销物资党委。6月成立计委党委,文化、教育、卫生党委合并为1个党委。
设立县人大常委会党组。7月撤销商业、粮食、供销党委,设财贸党委。8月撤销工业、手工业、
交通党委,设工交党委,后又改为经委党委。撤销农业、林业、农机、水利、畜牧党委(总支)
设农林党委(1981年又分设党委或总支)。1 2月公安局党组改称党委(后又改为党组),设立第
一中学党委(1984年9月改总支,隶属教育党委)。
1 981年,克山萌芽学校党委不隶属县委领导。
1 982年1月,水利党总支改为水利党委。3月,设政协党组。
1984年3月1O日,实行党政分设,建立乡政府。除克山镇党委外。其余1 6个公社党委改为
乡党委。4月,古城、西城、北兴改设镇党委。
1 985年。北联乡党委改设镇党委。至此,全县有1 7个乡(镇)党委、20个直属党委、5个
党组、51个党总支。党委内设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
四、支 部
1946年11月建立的县工委直属机关党支部,为克山县最早建立的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县工
委组织部长兼任。年末。县工委开展创建基层党支部工作。1 947年2月,县委在开辟区委工作
的同时,秘密建立村党支部,每个支部设正副书记、支部委员。全县共有党支部20个,其中农
村支部10个。
支部组织编制情况
1948年公开建党。县委组成工作队,于8月22日到9月9日在北兴太平庄和姜大犁屯(今曙光
乡曙光村)进行公开建党试点,1 1月2日。在全县铺开。经过“积极地、正确地、公开发展党
员”,到年底共发展990名新党员,建立支部96个。到1 949年冬。全县有党支部151个,其中
农村支部117个,占77.4%。党的基层组织开始发挥核心和堡垒作用。
1952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党的基层工作由积极发展转到“在进一步充实发展中,
加紧巩固”阶段,全县开始第一次全面整党。整党后,全县有党支部206个。其中农村支部160
个。到1954年,全县党支部发展到233个,其中农村支部1 69个(占行政村的94.8%),国营工
商业有支部21个,机关支部34个,文教卫生支部4个,私营企业和手工业支部1个,街道支部4
个。
1959年,以管理区为单位建起农村党支部181个,此时全县有支部330个。到1 966年5月,
基层支部发展到542个。
1970年。经过全面整党,“吐故纳新”之后,全县恢复党支部336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党的组织以村为单位建立支部。经重新调整后。全县共有党
支部886个。
1985年基层党支部951个,分布在工业系统1 05个,交通系统1 4个,农林水系统598个,
财贸系统73个,教育卫生系统39个,基本建设系统1 3个,党政机关、人民团体86个,其它部
门23个。
克山县部分年度基层党委、总支、支部分布情况
注:统计项目各年设置不一。
页码>=4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