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重大政治运动

第四节 重大政治运动




  

  一、土地改革

  自1945年11月县工委组建人民政权后。即着手进行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变革。首先在农村
消灭封建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耕者有其田。1946—1 948年初。经过减
租减息、清算斗争、“砍挖”(“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煮夹生饭”和平分土地等阶段,
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根据农村实际状况,第一步采劝二五”减租形式。减轻佃户负担。全县各种土地租赁形式,
一律普遍减租25%,生产费用支出由地主承担;依靠出租少量土地维持生活的鳏寡孤独户则不
减租。使佃户的收入相对增加,减少地主对佃户的剥削程度。贫苦农民信任和拥护共产党。

  第二步组织清算斗争。将地主的土地、财产分给农民。通过发动积极分子,召开诉苦大会,
用地主剥削农民的事实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组织贫苦农民斗争地主、富农。打击农村封
建势力。截至1947年7月,全县共分给农民土地1698 156亩、房屋21 929间、大牲畜3 530匹
(头)、家畜629头,以及大批粮食、衣物等。

  第三步开展“煮夹生饭”运动,推动土改深入发展。县委对清箅斗争情况分类排队,认为
部分区村存在“夹生”现象,封建势力未打倒。群众尚未发动起来。于1 947年8月集中150人
的工作队,进驻西城和西联区。在刘家窑等14个村开展“煮夹生饭”运动。工作队培养积极分
子。放手发动群众,解决群众经济困难,运动进展很快。推动了全县“煮夹生饭”运动全面展
开。

  1948年2月9日,县政府公布“煮夹生饭”的胜利果实。又分给农民土地60万亩、房屋4430.5
间、大牲畜6 900匹(头)、小家畜3 237头;清出黄金25公斤、白银446.7公斤、银元8 410块、
银镯子11 734付、现款117亿元(东北流通券)。

  第四步平分土地。1947年9月13日,党中央颁发《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县委于9~12月
在河南、滨河两区进行试点。12月县委召开县、区、乡干部会议。检查清算斗争中存在的“缺
乏贫雇农观点”、“包办代替”的缺点。从12月25日到翌年2月6日共40天时间(群众称“四十
天运动”),全县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1948年1月4日,县委在部分区村干部会
议上确定了“大放手”的方针,提出“取消工作队”、“干部交权”、“一切由贫雇农说了算”
等口号。全县掀起贴封条、拉财产、斗地主的高潮。据10个区的统计,共斗争4 061户。其中
地主1 486户、富农1 215户、富佃402户。伪官吏、胡匪、国民党地下军等958户。经过划阶级、
定成分、分等级、比果实,充分酝酿,民主讨论。平分土地1 91 6 655亩。同时,农民分得房
屋31 338间、马16 635匹、牛7 460头、各种衣服109 936件、布6.4万米、棉被1.8万床、粮食
90万公斤。经过这次运动,农村废除了封建性与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世
世代代受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土地改革中,农民阶级觉悟提高,拥
护共产党。积极参军参战。踊跃交售公粮。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
发展了一批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普遍建立。

  由于对土地法大纲的认识理解有片面性。出现了“左”的偏差。扩大了打击面,全县农村
打击面占总户数的14.4%,占总人口的16.4%。侵犯了中农和工商业者利益。打、杀人过多。
1948年春。县委依据土地法大纲精神,对土地改革普遍进行复查。纠正偏差。对被斗中农和划
阶级成分过高户。划回成分,返还土地、房屋、牲畜、粮食、衣物等;对被“沾膏药”的城镇
工商业户,区别情况。分别采取返还财产、补偿现金、免征税额、发放低息贷款等形式。弥补
其经济损失。

  二、抗美援朝

  1950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美国飞机时常侵扰中国领空。全县18万人民响应党
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城乡掀起抗美援朝运动。

  反美爱国宣传 1951年4月21日,克山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并在全县组成广泛的爱国反美
统一战线。组织训练2 000余名宣传员(区村干部)、35名报告员。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声势浩大
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宣传教育。全县有9.17万人签名反对战争、拥护和平。5月1日,城乡有
115 883人参加示威游行,高呼口号,挥舞旗帜。抗议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行径。

  参军参战 1950年10月26日,成立县扩军委员会,全县有1 001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
军。赴朝参战的医护人员、汽车司机、民兵等共624人。城乡出现父送子、妻送郎参军的情景。

  1950年12月7日。组织620名基干担架队员、15台大车、90付担架支援抗美援朝第一线。

  1951年4月14日。510名民工入朝修建飞机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24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

  捐献飞机、大炮 1951年7月17日。克山县首届抗美援朝代表大会通过了捐献飞机、大炮的
决议。全县人民捐献18.85亿元(旧人民币)。比原设想捐献“克山号”战斗机一架(15亿东北币
)的数额超额25.7%。工商界采取集体交税形式。仅25分钟即完成捐献任务。

  制订爱国公约 1951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家家订公约。人人有守则”的活动。
明确爱国目标,把国家的政治任务同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联系起来,并形成制度。县
委对爱国公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同时。由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县开展爱
国丰产运动,为丰产90万石粮食而奋斗。号召工、农、商、学各界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
以实际行动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
民志愿军”的号召。为支援前线、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做出贡献。并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提高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地位。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拥军优属在全县蔚然成风。

  三、镇压反革命

  经过1945年到1949年的反动党团登记和取缔封建会道门的斗争。社会秩序有所稳定。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伺机活动。妄图东山再起。1 951年4月21日,县
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传达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组织4 000人参加大会,
揭发、控诉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利用在押犯罪恶材料举办公开展览。广泛宣传“镇压与宽大
相结合”的政策。共收到检举信1278件。其中有儿子检举反革命父亲。妻子检举反革命丈夫。
外甥检举反革命舅舅等。经县公安机关审查核实,于5月15日逮捕36名反革命分子。翌年又逮
捕43名隐蔽的反革命分子。2年共逮捕反革命分子79名。其中土匪22名、恶霸14名、特务11名、
反动会道门头子6名、反动党团骨干分子14名、蒋伪军政官吏12名。将伪满县长佟松麟、伪满
特务股长杨永江和有7条人命的警尉许庆达(许小跑)、伪满警察署长王孟华、恶霸地主许凤俭、
光复军团长刘汉、汉奸张佐臣、同民党(三省系)县书记长李璟明、伪实业科长张大勋(张大板
子)等28名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处决。其余51名分别判刑。为巩固镇反运动成果。各区、村普
遍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组织,配合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开展防奸、防特和对地富反坏分子的
监督改造工作。

  四、“三反”、“五反”

  “三反”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俗称“打老虎”。1 951年1 O月8日。县委召
开机关、企事业干部大会,进行“三反”动员。同时县委成立总学习委员会,县委书记韩玉任
主任,下设11个学委,划分85个小组进行学习和思想教育,全县参加学习人数1 588人。经过
群众揭发检举,截至1952年5月26日统计,揭发出735人有不同程度的贪污问题。其中百万元
(旧人民币)以下贪污分子544人,占贪污人数的74%;百万元以上的贪污分子161人。占21.9%;
千万元以上“小老虎”2 7人。占3.6%;五千万元以上的“中老虎”2人,占0.27%;1亿元
以上的“大老虎”1人,占0.13%。贪污总金额为168 552.3万元(旧人民币)。运动中采取边交
待、边退赃的方法。退赃56 31 6万元。占贪污金额的33.4%。运动中揭发出许多因领导上的
官僚主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干部雇工的有17人。放高利贷的78人,搞投机商业的12
人,搞其它剥削活动的25人,在参加运动的299名党员中,119名有贪污行为。运动经过普遍教
育、放火烧山、坦白退赃、审查定案、思想教育批判、登记处理6个阶段。县委对情节轻、彻
底坦白的564人免予处分,贪污100万元到1亿元的1 37人分别处理。其中党内警告1人。开除党
籍2人,行政警告44人。记过34人。降职19人,开除2人。撤职33人,刑事处分5人(机关管制3
人、劳动改造2人)。对有铺张浪费、官僚主义等问题的27人。通过批评教育,本人检查,保证
不再犯。不给处分。抓装小老虎”12个。结论7个。尚未结论5个。运动中提拔38名干部,培养
532名积极分子。选出模范干部90人。模范党员20人,发展一批党员。

  “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亦称“反五毒”。1952年5月。按照省委的部署,在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通过检举
揭发、内查外调,彻底清除在工商业者中的“五毒”行为。依据当时形势。分析全县324名工
商业者的情况,认为虽不如城市的工商业者那样“五毒”俱全,确存有偷税漏税现象。以及
其它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参照处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户的基本原则。把私营工商业户分别
划为守法户、基本守法户、半守法半违法户、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5种类型(“文革”中资
料烧毁)。

  五、“三大改造”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后,经过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经营形式。在农村逐步将中产资料私人
所有制转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变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由于家底空,农具、马匹不足,生产困难较大。县委遵照毛泽
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于1947年即组织农业互助组进行生产。1 948年采取按“房
号”编排大组形式,组织换工插犋。引导农民有组织发展生产。但步子过快,方式简单,违背
“自愿互利”原则,侵犯了中农利益。县第一届党代会后,根据会议制定的发展农业8项任务
要求,县委纠正前段“左”的思想倾向和工作方法。转变领导作风,向农民交政策底。坚持
“自愿联组”原则。不愿联大组可联小组。保护私有。允许发财、雇工和单干。因过分强调自
愿,放弃领导,出现了“春插组、夏松散、秋散伙”的现象。1 952年以后,各区、村认真贯
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采取临时组、季节组、常年组等不同形式。实行劳动互助
和经济互助。并按季训练互助组组长。交流互助合作经验,促进互助台作运动健康发展。同时。
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1 953年普遍开展创建合作社工作,到1 954年,在“积极领
导,稳步前进”的办社方针指导下,纠正了求之过急的偏向,从实际出发,典型引路,使全县
84%的村屯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27个。1955年7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
题”的论述,全县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使全县99%的农户加入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在
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推动下,县委积极引导农民。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初级社
突击过渡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共建立高级社193个,入社农
户占总户的99.6%。将共同劳动、按股分红转为取消土地入股分红。土地归高级社所有。完全
靠劳动分红,实行全社统一分配。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封建式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被取缔。实现生产资料由个体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性变革,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内手工业个体劳动者势单力保生产发展缓慢。从1 952年开始,党和
政府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引导手工业者走社会主义集
体化的道路。

  县委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供销入手实行改造。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的步骤。即逐步发展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种组织形式。195
4年以前,多采取供销合作小组这种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级形式。其特点是统一安
排原材料采购、产品推销和统一接洽加工订货等业务。小组成员仍保持独立生产、分散经营、
自负盈亏。1 954年统计,在51个行业的580个手工业户中,合作组从业人员126人。占手工业
总从业人数的1 1%;年产值35.6万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1 9.3%

1955年,县委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组建了县手工业生产联社筹备委员会,宣传政
策,组织学习,发动个体手工业户创办合作组织。当年组成18个合作组织,从业人员174人,
占手工业总从业人数的25%。其中白铁、麻绳、皮革、木工、造纸等6个行业组成7个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年产值达18万元。公积金1.5万元。4个供销生产合作社,自有资金达8 000元。其
中股金3 000余元。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从供销合作到生产合作过渡性的经济组织形式。
其特点是除了统一经营供销业务外,还进行产品评议和质量检验,以指导社员加强生产管理,
或根据需要统一组织集体生产和简单的分工协作。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手工业合作化的高级形
式。社员将自己的生产工具、设备全部折价归社。社员直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根据按劳动分
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1956年,以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种形式为主。加快手工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全县29个行业的441户手工业,组成各种合作组织121个,从业人员1 235人,占总
从业人数的95%以上。基本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逐步把手工业个体所有制改变成
为集体所有制。

  (三)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经济改组,全业改造”的方针。有计划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其主要形式是组织公私合营企业,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手工业的改造同步进行。通过宣传教育,讲清政策,提倡自愿,
个人申请。在清产核资、合理作价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安排和确定股权。1 956年初,县城有
2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一是公私合营铁工厂。根据县内铁木业生产情况,将县城7户小型资本
主义工业中的5户铁木工业合并为1家公私合营铁工厂。企业资本总额3万余元。年总产值为6.2
万元,从业人员32名(其中资方人员7名)。另外2户工业,加入合作社1户,自行关停1户。二是
公私合营酱油厂。根据自愿原则,把县城7户酱油作坊合并为公私合营酱油厂,企业资本总额
为1.7万元,其中流动资金9 500余元。

  合营后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造更新设备。生产力有较大发展。1 956年公私合营企
业工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213.5%,利润完成计划的199.7%。公私合营铁工厂生产成本下降20%。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同步进行。1 955年,首先起步将
棉布、百货、西药3个行业改造成经销店,猪肉经销行业改造成国营代销店。国药、副食、小
食品、农杂、鞋帽5个行业同国营和合作商业建立批、购关系。使私营商业活动纳入国营商业
购销计划。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高级阶段。采取全行业合营的有百货、花纱、文具;基本全行业
合营的有国药、旅店、饮食业;个别公私合营的有农杂等行业。并采取并厂并店、以大代孝先
进代落后的方法。对各行业的夫妻店进行有计划的并店,或采取经销、代销形式,逐步由低级
向高级改造。对城乡摊贩采劝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经销小组、合作商店、代购代销、
经销等形式进行改造。到1956年3月。县城的1 2个行业1 66户私营商业,组织联合成6个行业
70户公私合营企业。占县城私营商业的90.6%;烟杂食品、小百货49户全部实行经销。占县城
内摊贩的43%;26户鱼菜摊贩组织了合作商店。农村集镇小商贩148户198人。过渡为供销合作
社门市部,营业员或代购、代销员有1 09人,公私合营有12人。实行经销的4人,共占小商贩
人数的72%。

  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左”的思想倾向,存有赶浪头盲目并厂并店,片面
追求“一大二公”。过快进入模式化的公有制阶段,违背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工业产品和原
材料实行统购统销。出现产、供、销不平衡。手工业发展失控,粗制滥造。产品滞销。商业统
得过死。商品流通受到阻滞,分配是“大锅饭”,官商作风滋长,经营费用增高。盈利减少。
人均劳动效率不高。

  六、肃反、审干

  肃反 又称内部肃反。1955年7月中央发布《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
示》,县委按照省地委指示精神,于1956年1月1 0日开始做准备工作。2月成立县委5人小组,
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肃反干部22名。由1名县委副书记主抓日常工作。从1956年1月至1959年
1O月,集中5批开展了内部肃反运动。先后对1 2 870人进行肃反重点审查。共查出反革命分子
131人,坏分子29人。此后一直到1 964年转入继续进行中内层清理工作,不搞公开运动。主要
靠内部清理。

  审干 全县的审干与肃反同步进行。1 956年4月组建审干委员会。开展第一批列入审干范
围的20个单位1 169人,经过滤后,确认审干对象1 72人。经过内查外调后,结论了65人。写
调查报告涉及55人。第二批于1958年1月中旬开始,列入审干范围的有文教、工业、商业、合
作社、服务业、区乡等7个系统1 479人。经过滤后认定审干对象1 39人。经过7个月的反复核
查,有各种政治历史问题的90人。写调查报告涉及33人。上升肃反对象的6人,其它问题的10
人。对属内部矛盾性质的人员处理结果是给予行政处分8人,其中开除4人、开除留用1人、降
级1人、记过2人。

  1958年11月。根据省第二批审干工作会议精神,撤销审干委员会,审干工作交县组织部和
人事部门负责。

  七、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

  1957年10月24日,县委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唐桂生、郑魁德、兵役局副政委门守荣、副县长
陈福俭组成的整风领导小组,下设整风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全县有3 1个基层单位成立3—
5人领导小组。自1]月7日开始拉开运动序幕,经过“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双反、大整大改”
4个阶段,到1959年1月10日。历经1年零2个月时间,运动方告结束。

  全县参加整风运动共计5 542人。其中科(局)长以上干部1 65人,厂长、经理级干部97人,
股长级干部354人,一般干部1 212人,教员807人,技术人员320人,工人1 938人。店员416
人,其他人员233人。这些人员中有党员984人。团员202人。

  第一阶段:从1957年10月下旬至1958年2月中旬。开展大鸣大放,利用小组会、大字报、
互相酝酿、自由串联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揭露备方面的予盾,共提出199 233条
意见,贴出大字报35 608张。

  第二阶段:1 958年2月下旬。由人民内部的大鸣大放转向反击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斗争。
全县划定“右派分子”132人(其中极右分子8人)。中右分子66人。“反社会主义分子”7人。
“割尾巴”103人。在“右派分子”中党员1 2人,团员3 1人,群众89人。1 32人中,科级以
上干部6人、一般干部55人、教员54人,高级知识分子5人。技术人员1人。医务人员3人,工
商人士5人。

  处理结果是劳动教养9人(其中开除公职2人)。监督劳动533人,降职降薪30人。撤职调离26
人,留用察看9人。免予处分5人。处理去向是送北安福安农场29人,送农村参加劳动生产112
人,留用在机关工作11人。

  第三阶段:自1958年3月下旬转入“双反”运动。大整大改。到1 958年6月共揭发出问题
达234 016条,贴出大字报88 569张。通过群众性大争大辩。献计献策。应改进的153 310条意
见,基本做到条条有着落。件件有结果。

  第四阶段:从1 958年7月转入学习文件,彻底挖掘浪费、保守之根,批判“三风五气”(
三风: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五气:骄气、娇气、怨气、官气、阔气)。特别侧重
批判官僚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发动“拔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白旗、插共产主义红旗”
运动。

  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斗争出现扩大化。人民内部矛盾被划为敌我矛盾,
实事求是的批评、建议被定为右派言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到损害。

  1 979年6月,对119名错划右派分子进行改正。1980年5月。对原划1 32名“右派分子”中
的1 30人给予改正,并根据原工作职务及现实情况给予妥善安置。

  八、大跃进

  在1 958年“大跃进”浪潮中。县委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全党全民
总动员,坚决闯过农业关;认真贯彻‘八字宪法’,到处出现万亩田,保证总产翻二番;社社
队队办工厂,四机五床皆健全;实现村屯园林化,畜牧改良大发展,八养要求全实现;养鱼池
塘到处有,鱼米之乡快实现”的口号。随即全县各行各业掀起“大跃进”的热潮。并持续了3
年。

  在农业方面。提出大干一冬春。实现水利化的要求。全县出动万人水利大军。完成工程土
方1 900万立方米。建成中、小型水库1 7座,塘坝127个。挖鱼鳞坑348 480个。克山镇内居民
男女老少齐出动,白天红旗飘,晚上红灯照。苦战一百个昼夜,变水害为水利,治理好纵贯镇
内的东西两条大沟。由于层层订高指标,天天放“卫星”,浮夸风。瞎指挥风越来越盛行。出
现“苞米万斤垧,土豆万斤亩,小麦千斤亩。谷子万斤垧”的虚夸成绩。盲目进行工具、技术
革新,大搞车子轴承化、趟地绳索牵引化、施工运输轨道化。喧闹一时,劳民伤财。

  工业生产,提出加快发展社有经济,扩大共产主义因素。解决工业产品自给,消灭城乡差
别的设想。对县、社工业拟定高指标。脱离客观实际。贪大求全。3年办起机械厂1 0家,制米
厂7家。大队办烘炉137个,小型化工厂270余家。同时提出“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办工业。
1 958年9月,县政府成立钢铁、机电、交通指挥部,组织3 000多人到500里外的碾子山和朗乡
采矿石3 549吨。建高炉4座、炼钢炉1座,炼出生铁36吨。建炼焦炉200余座。炼出焦炭557吨。
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居民昼夜兼程大炼钢铁、焦炭,城乡制造化肥,工业遍地开花。各
部门调劳力、运资材。城乡上下大办工业。因原材料、设备、技术等方面因素。致使钢铁、机
械、化工等各类工厂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其它工厂也相继关、停、并、转。

  在工农业生产全面跃进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宣传、教育、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也大办“
二十网二十化”。城乡上下大造声势,各类建筑物的墙上。书写跃进标语口号。绘满宣传漫画。
“一天等于二十年”,“十五年赶上英国”。“快步跨入共产主义”等宏伟目标,在整个社会
形成强大的舆论。1958年8—1 0月。在县工会广场举办全县“大闹技术革命群英游园大会”。
设立近百个展览馆。精心制做出1 O万余件展品。对全县工、农、商、学、科技、卫生等各条
战线的成就进行广泛宣传。以此检阅“大跃进”的“战果”,推动全县进一步掀起全面跃进的
高潮。这种在指导思想上违背客观规律,凭主观愿望办事的偏差和一系列脱离实际、盲目冒进
的做法,导致了“一平二调”和“浮夸风”、“共产风”。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增加了群众
的经济负担。

  九、人民公社化

  195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县仅用1 0余天时
间。于9月15日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将1 9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1 4个政社合一的人民
公社。每社平均有社员2 850户、士地15万亩。

  公社机构设置。公社党的组织为党委会。下设组织、宣传、监察委员以及青年和妇联群团
组织。公社行政组织为管理委员会。下设农业、民政、畜牧、工业交通、财政、文教卫生、公
安助理员等。实行政社合一。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作业组。有的
还建立了一些专业队。公社、大队为一级政权。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公社、大队负责向代
表大会汇报工作。提请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在“大跃进”高潮时,公社组织机构曾一度实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各级机构分别以团、营、连、排、班等军事建制组
成。全县成立1个师、18个团、45个营、257个连、1 332个排,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师长。

  人民公社化后,一度出现“一平二调”之风。由于过分夸大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盲目追求
“一大二公”。高级社的财产和社员个人的自留地、工具、林木、畜禽全部归集体所有;组织
“大兵团”作战。劳动力由公社统一调配。不计报酬,实行“共产主义大协作”;实行粮食供
给制。提出“吃饭不花钱”的口号,全县办起公共食堂1 088个,城镇居民和农村社员家庭的
桌椅锅碗等无偿收归集体食堂。这种作法被称为“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1958年“大跃进”以来。较大平调有3次。一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以公社为单位统
一分配和大搞秋翻、大炼钢铁、大搞水利建设等协作中发生的;二次是1 959年冬至1960年春
大办商品基地,发展社有经济过渡试点时出现的;三次是1 960年春、夏季在大办以食堂为中
心的集体福利事业中发生的。

  1958年11月,县委制定《关于人民公社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和个别社实行基本生活需要供给
制的分配方案(草案)》。在1 3个公社中实行粮食供给和按劳取酬工资相结合的制度;在北兴
公社实行基本生活需要供给和津贴加奖励。不久即废止。

  1959年4月1日至10日,县委召开五级干部万人大会。传达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所有制的
指示》和省六级干部会议《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若干问题的决议》。批评过去的“平均主
义”和过分集中两种倾向。贯彻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三级核算、三级管理”的经营体制。

  1961年2月,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和四级干部会议。检查“共产风”问题。并作出《关于贯
彻省委(关于认真清理“一平二调”帐目,坚决退赔的规定)的十项具体规定》,通过“整风整
社”,纠正“左”倾错误。认真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县、社层层进行经济退赔。
落实按劳取酬。克服了“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瞎指挥风)。

   克山县平调、退赔情况统计



  注:退赔各种实物中之现金为实物数量

  十、反右倾

  1 959年9月1 7日,县委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和省委第十二
次扩大会议精神,作出“关于反右倾鼓干劲,掀起增产节约运动高潮的决议”。发动部局领导
干部和公社党委书记向党交心,就实论虚,进行整风,“反右倾”运动拉开了序幕。1 0月8日,
开始在一般党员干部中进行整风动员和8个专题鸣放、辩论。1 2月1 8日。县委作出《关于开
展党内学习与整风运动的决议》。使运动逐步升级。集中了11 4名部局级党的领导干部,进行
为期17天端正态度自我检查。1960年2月至3月中旬,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批判。全县
参加党内整风运动的党员干部共1 290人。重点批判对象25人.其中被戴帽的有8人(右倾机会主
义分子5人。反党分子3人)。被定为坏分子5人,漏网右派分子1人。划为右倾思想和右倾情绪
的11人。

  1 962年下半年,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地委的指示。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批错斗和
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甄别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十一、新“三反”

  此次“三反”,当时称“新三反”。自1960年4月25日至1 961年1月25日。历时9个月。运
动范围和内容是在县城内开展反官僚主义、反损失浪费、反贪污运动。

  运动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在县直机关、财贸、文教卫生和克山镇财贸系统展开:第二批在
工业系统、克山镇机关进行。运动开始。县委制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规定》,
并在二商店、国营副食商店、汽车修配厂、第一中学进行试点。随后在县城内五大系统铺开。
参加运动1 616人,其中犯有贪污错误的341人。占参加运动人数的21%;贪污金额达71 186元,
平均每人208元。追回赃款54 629元。占应退金额的76.7%。对违犯各项政策、经济纪律、投
机倒把、走私贩卖、虚报冒领、克扣粮食等750起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清除6名堕落变质
分子,整顿5个落后直位,发展1 07名党员、272名团员。

  十二、新“五反”

  此次“五反”即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

  1963年4月14日,县委成立“五反”运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1 75名工作人员。
首先进行“五反”中的“前三反”,在机关内领导干部进行“洗手洗澡”、“放包袱”、检查
生活特殊化、多吃多占和官僚主义作风,并制定克服和防止生活特殊化的12条规定。1 964年7
月,机关“前三反”结束,揭摆出31件问题。结案1 7件。城市邪四清”运动开始后,“五反
”结合“四清”同时开展。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

  1964年2月19日至3月16日,县内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简称小四清)。此次运动组织
500余人工作队。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2月19日至3月2日,开展111个大队;第二批从3月3日
至3月16日,开展97个大队和克山镇的8个街。开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清工分、清帐目、清财务、
清仓库。

  1964年10月,根据中央六月工作会议精神,将农村“四清”工作扩大到城镇基层中开展,
四清内容变为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

  1965年7月7日,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嫩江地区社教工作团来克山。工
作队员总数5 4 1 0人,其中男队员4 245人。女队员11 65人。运动经过宣传中共中央《农村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发动群众,解放干部大多数;群
众自我教育。组织阶级队伍,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不法“四类分子”;搞系统的
组织建设等3个阶段。共半年多时间,到1 966年1月1 4日基本结束。清出各种经济问题金额达
1 706 583元。对199名“四不清”干部进行组织处理(其中撤职37人,行政开除14人,开除党
籍30人,受撤职以下处分的118人)。清除混入党内和干部队伍内的阶级异己分子1 9人,清出
漏划“四类分子”357人,纠正错划“四类分子”61 9人,清理出地主、富农成分1 529户,从
其它成分中划出贫下中农2666户,纠正错划地主、富农272户。全县党员举行登记仪式,有345
人缓登。劝退11 5人,自动退党11 9人。开除34人,取消预备资格23人,不予登记53人。社教
后期全县发展党员3 112人,提拔30岁以下青年干部55人。农村普遍建立贫下中农协会,入会
人数达到应入会人数的87%,以树立贫下中农在农村的“阶级优势”。

  运动中。由于将有些人民内部问题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造成了对基层干部打击面过宽、
过重,以致产生混淆敌我界限的“左”倾错误。

  十四、文化大革命

  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后,“文化大革命”即在克山县展开。首先在文
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开展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声讨“三家村黑店”。6月初。
县委派工作组进驻评剧院、图书馆,组织学习讨论,批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剧目。中旬,
克山一中校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下旬,大字报贴到县委。当时根据省委“三不准”(不准贴
大字报、不准上街游行、不准串联)规定,县内成立“文化革命办公室”,掌握运动开展情况。
6月底,县委派30人的工作组进驻第一中学。领导学校“文革”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7月,
县内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暑期集训班。采劝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批判、揪
斗“牛鬼蛇神”。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下达后,进
驻学校的工作组撤出。月底外地学生在克山师范学校召开克山县“文化大革命”点火大会。此
后。学校停课“闹革命”。9月4日在县工会广场贴出“炮打司令部”的海报。召开火烧县委、
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会,几天之内有107名各级领导干部被游街。在毛泽东主
席接见全国第一批“红卫兵”代表后。全县各中、小学相继建立起“红卫兵”组织,以破“四
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宗旨。捣毁寺庙。砸碎牌匾。焚烧书籍、戏剧服装。
城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随之组建各种名称的“造反派战团”。10月份,中小学生走出学校
参与全国“红卫兵”大串联。11月,组织500名“红卫兵”代表到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第八次
检阅。

  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夺权之风很快刮遍全国。县内的“红色造反者”于1 967年3
月19日宣布夺权,原县领导“靠边站”。城乡出现“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混乱局面。同时在
“红卫兵”组织中又分出“造反派”、“逍遥派”、“保皇派”等派别。互相争权夺利,派性
斗争日趋激烈。到3月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克山县人民武装部派员“支左”,当时城镇300多个
“造反战团”,被认定“造反派”组织的有162个。被否定的组织,有的在压力下解散。有的
愈加“顽强”,加剧了派性斗争。

  1 967年4月3日,建立克山县革命委员会,由解放军、干部、“造反派”代表组成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下设政治、生产、群众、武装等委员会。各科、局及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9月下旬在全国形势影响下。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大联合”。县城297个“造反组织”联合成立
了工交、农业、文卫、机关等5个联合总部;农村2 270个“战团”按照行政区划联合,实现
“全县一片红”。此后连续不断进行一系列政治运动。

  1967年9月,县内开展深挖“三特一叛”运动。深挖对象是“漏网走资派”、叛徒、特务、
现行反革命、政治扒手等。许多无辜群众被扣上各种政治帽子,遭到残酷斗争。全县非正常死
亡11 0人,致残49人。

  1968年5月,县内紧跟全国形势。开展“三忠于、四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忠于战
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无限忠诚: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
限崇拜毛主席)活动。城乡到处设立“忠字塔”、“语录牌”,家家悬挂毛主席像,立“忠字
台”,摆放“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墙壁刷红色标语,形成“红色海
洋”、“忠字世界”。饭前“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唱“忠字歌”跳“忠字舞”,称之为
“三敬三祝”。人们打电话、见面首先背诵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谈正题。把对毛主席的爱戴变
成了宗教式的崇拜。

  1968年下半年。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共清出“走资派”、“叛徒特务”、“地富
反坏右”2 265人。其中拘捕110人,抓“漏网走资派”1 04人。死亡72人。遣送农村管制劳动
的117人,下放为社员的45人,干部回厂当工人190人,开除公职21人,造成克山县历史上涉及
面最广、受害人数最多、处理最重的一批冤假错案。

  1970年8月至1974年7月,县内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
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全县共查实1 806起案件。金额48.9万元,缴回赃款29.1万元。案
件中千元以下的1 703人,千元以上的91人。5千元以上的5人。万元以上的7人。其中11人被判
刑,7人戴贪污分子帽子。8人被开除党籍,1 8人开除公职,20人被开除留用,9人被开除团籍,
34人撤职,41人受党内处分,21人受行政处分。28人被解除合同,1 603人免于处分。在平反
冤假错案中,大部分甄别改正。

  1971年9月林彪叛逃自毁后。县内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批林整风的7个重要文件。层层举办
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以《毛主席的谈话纪要》为武器。深入批判林彪一伙炮制的反革命政治纲
领《“571”工程纪要》。联系林彪言论,大批“克己复礼”的“孔孟之道”。到1974年,运
动转入批林批孔,进而开展“评儒研法”运动。城乡纷纷举办“儒法斗争史”学习班,提出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口号。号召建立一支宏大的理论队伍。并有9 300名“理论骨干”活
跃在各条战线。

  1973年,反击“右倾回潮”风吹到县内,复课不久的学生又被挑动起来造课堂的反。紧跟
“不做小绵羊”、“读书无用论”、“不做书本的奴隶”、“甘当无产阶级的草。不做资产阶
级的苗”的潮流,学校又变成了大批“资产阶级教育”的战常教师不敢教,学生不爱学。到
1 976年,运动升格为“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县“五七”干校举办各级领导干部轮训班,学
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部署运动开展。并相继召开各种批判会、经验交流会。
尤其反复批判“唯生产力论”。造成不良影响。使经济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十五、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1974年11月,县成立路线教育办公室。1 974年1 1月到1 976年1 1月共派出6批“基本路
线教育工作队”。每批都组织近千名人员,深入社队和企事业部门,以大寨一些“左”的做法
和经济管理模式为样板,对干部群众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育。其中1 976年
11月派出的第6批工作队。组织893人深入5个公社、62个大队、87个社直企1T{f业单位和林业、
畜牧、农机3个系统20个企事业部门。经过8个月时间,发动群众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
言行及影响。以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为重点,由于“左”的倾向尚未肃清,仍然“以
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先后批斗1 62名“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在经济方面
清出金额264万多元,其中贪污8.4万元,投机倒把非法利润2万元,吃喝30.6万元,个人占公
款223万元。贪、占、吃、送粮食25万公斤。随着落实政策。一些不实案件得到复查纠正。

  十六、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平反“三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按照中共中央通知精神。县内举行游行,声讨江青反革命集团罪
行。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央[1 976]1 6号和24号文件,并通过广播、
漫画、办展览、出专栏等形式揭摆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罪证,城乡广泛开展揭批运动。全
县共召开声讨会、批判会3 000多场,写出大小字报2万余张,漫画1 000余幅。1978年7月,开
展“揭、批、查”战役。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罪行。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
团篡党夺权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清查打砸抢事件。当时确定6人有打砸抢行为,并分别给予
处分。8月,全县城乡开展“一批两打三整顿”(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反革命政治纲领在各条战
线上的表现;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猖狂进攻;整顿领导班子、整顿队伍、
整顿厂社经营管理)运动。城乡分2批进行,历经1年时间。全县揭发出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案
件参与者546人,核实金额71 390元,粮食5 458公斤。收缴赃款34 968元。占应收缴的48%。

  1978年8月至1982年。进行“三案”(冤、假、错案)平反工作。按照中央[1 979]43号文件
和省委[1 978]1 08号文件精神,对“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和落实政策。平
反“三案”655起,涉及679人(其中公社干部6人,县直机关和企事业职工干部338人,大小队
干部52人,群众283人)。对非正常死亡的111人(包括“四类分子”26人)发给每人100元丧葬费
;对受迫害致残的197人,政治上平反昭雪,销毁不实材料2万多页,补助生活费、医疗费;被
开除的77人恢复公职,补发工资;对受株连的36人给予适当安置。国家拿出现金15万多元补助
432人,补助工分近16万分。

页码>=44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