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民组织
第四节 农民组织
一、农民建国会
农民建国会(简称农会)成立于1945年¨月26日。为克山县建国联合会的分设组织。新政权
设立3个月时间,即在各区相继组织起137个农会。拥有3 900名会员。区农会由主任、除奸委
员(2人)、组织委员、宣传委员5人组成。农会以贫雇农为主体,并吸收中农参加。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农民群众向地主、土豪劣绅、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阶级组织。在土改运动中。农会
组织会员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是土改运动中党在农村的一支最积极的骨干力量。
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农会贯彻到群众中,农民的意见要求又通过农会反映上来。成为党联结农
民群众的纽带。土改中农会有监督和撤换干部及对地富反坏分子监押处理、调动民兵自卫队、
保卫土改胜利果实等权力。1949年3月,全县农村建政结束。选举了区、村长。农会完成其历
史使命。
二、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11月,召开了克山县首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设
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29人。日常工作由2名专职人员负责。公社、大队、小队均组建贫
协组织。全县设公社贫协会17个,专职主席17人。副主席33人。委员305人;大队贫协214个,
正副主席503人。委员2 011人;生产队贫协1 391个。正副主席2 044人,委员6 766人。应入
会的贫下中农96 351人。已入会83 902人,占87.1%。贫协的宗旨为牢固树立贫下中农的阶级
优势;组织农民读毛主席的书;协助各级领导做好工作,帮助理财;在生产中起骨干带头作用;
发扬友爱精神,关心贫下中农。帮助排忧解难。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把“阶级斗争和两
条道路斗争”列为贫协组织的宗旨。
“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进驻上层建筑领域,领导“斗批改”。派出贫协代表(亦称
老贫农)参加公社、中小学校、医院、供销社的“三结合”领导班子。直接参与党政财文各领
域的管理。1976年以后才撤出备部门。1979年,根据上级指示,全县各级贫协组织撤销。
页码>=47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