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东阳镇
东阳镇位于甘南县东部,距县城65公里。东临嫩江与讷河县隔江相望。西与县内长吉岗乡
接壤。北与平阳镇及国营查哈阳农场毗邻。幅员面积为335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土地面积
184000亩。森林、草原、村屯、道路与水面占地为319729亩。总人口29061人,其中:城镇人
口为3140人。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满、蒙、达斡尔、朝鲜、回族、锡伯族共为400 多人。
全镇辖区共有16个村65个自然屯。
东阳,曾名“绰尔哈街”,原属西布特哈达斡尔、索伦(鄂温克)族牧猎地区。清光绪三
十二年(1906年)移民招垦,吉林绅户占文亭来此,在甘井子荒务局属境与西布特哈总管辖区
邻界处达斡尔族老村“绰尔哈大屯”西2公里建东阳屯(东阳今址)。辟农村小集市,称“绰尔
哈街”。民国5年(1916年)正式勘定街基,设2里方城。辟经纬十字街,招商建市。属甘井子
巡防局适郊社所在地。民国7年(1918年)甘井子西部地区(阿伦河河西)放荒清丈告结,转丈
河东地区,甘井子佐治局机关一度迁驻绰尔哈街(东阳)办公。地方绅户卢凤岗代表上书,
“以东阳地处嫩江之滨,水上舟辑交通方便。水路南通省城齐齐哈尔,北入嫩江支流诺敏河可
直抵布西。距西布特哈总管署上司驻地较近为由”,曾有易县治于东阳之议案,但末获上准,
于民国10年(1921年)复迁回旧署二站。民国9年(1920年)省长公署批饬,以嫩江为界将嫩
江有岸原属布西的绰尔哈、小梅里斯、萨马街、归龙图、沃尔气等老布特哈村也划归甘井子佐
治局适郊社(东阳),民国10年(1921年)成立第四保,东阳为四保驻地及辖区。民国15年
(1926年)正式改称东阳镇。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设治局第四区。为大同2年1933年)1O
月为伪甘南县第四区。同年坦月又改为第四保。下辖11个甲、121个牌。伪康德5年(1938年),
改为甘南县东阳村,为村公所、警察署所在地。下辖6个屯(公所)。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为甘南县第五区政府:亦称东阳区政府),下辖12个行政村。
1948年3月18日,划第五区(东阳)南半部析置出第十区(即巨宝区)。东阳仍为第五区,辖区
减为9个行政村。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垦荒团,在境内(含巨宝)勘建移民新村9个。同
年3月改行小乡制。撤销了东阳区,划分为:东阳、和平、民主、民利4个乡。1958年4月6日调
整合并为2个乡。即撤销了和平乡合并于东阳为东阳乡;撤销了民利乡合并于民主为民主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统一建为一个东阳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东阳镇。公社以下设10作
业区。不久改为“管理区”,后统改为“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共分124 个生产队(基层生产
单位)。1960年3月28日。社队规模调整,将巨宝人民公社撤销合并于东阳人民公社为一个社。
于1961年5月。巨宝公社又复分出,恢复原东阳公社规模。1968年3月2日“文化大革命”中成立
了东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东阳镇人民政府。所属16个大队改为16个村民委
员会。
东阳地处嫩江右岸。属嫩江西部冲积平原地貌,海拔高度在160—200 米之间。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境内有黄蒿沟、查哈阳农场灌区中央排水干渠纵贯南北,水利资源丰富,有效灌溉
面积达2.5万亩以上。全镇土地低平。耐旱怕涝,一般少水年丰收,丰水年易受涝灾。农业盛
产玉米、大豆,全镇平均玉米种植约占粮食作物46%以上。适产的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葵
花、黄菸等。
东阳镇,懈放初期只有铁、木、皮小手工业作坊铺。到1985年乡镇企业发展有砖瓦厂、农
具修造厂、自行车配件厂等各类厂家]7个单位,年产值达55万元。镇内设有电业所、邮电支局
各1处。东阳渔场以嫩江的优势,盛产黄姑子、鲫鱼,供应城乡市场。
文教卫生设施,全镇有中、小学校16所,在校学生达0.6万人以上。文化站一处,电影放
映队11个。镇人民医院1个。16个村卫生所。
镇东门外有清代满洲副都统苏都里·安德墓;解放战争期间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文物。
平阳镇
平阳镇。位于甘南县东部,距县城83公里。北邻查哈阳乡,南接东阳镇,西与国营查哈阳
农场土地毗连,东临诺敏河与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隔河相望。总面积121平方公里,其
中:农用土地面积为66339亩,山林、草原、村屯、道路与水面占地面积为56210亩。人口为17536
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1476人。城镇人口6060人。全镇有8个村,43个自然屯。
平阳地处嫩江:芰流诺敏河右岸,属嫩江西部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160-180
米之间。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境内有查哈阳灌区东方红干渠在镇北过境,流经镇内红光、东
升村,有效灌溉面积达2万亩。
平阳,旧名“托索霍莫尔丁”,亦写作“托苏虎”(满语:崖的意思)。初为达斡尔族部
落。公元16世纪沙俄入侵黑龙江时,内迁来此。清雍正九年(1731年)编为布特哈八旗。属正
白旗佐领,隶属布特哈总管署管辖。治所伊卧气(今布西尼尔基镇北8公里)。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转归为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管辖。治所博尔多(今讷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改归西布特哈总管署管辖,治所伊卧气(今尼尔基镇北)。后来随招垦移民,汉族人门逐渐迁
入,变成了达汉共居的地方。民国17年(1928年)形成小集镇。有姓白的达斡尔族地方权势人
物。来此开设铁匠炉,由他刨办辟为街基,信奉勘舆家和道士之言,将街道勘定为朝阳斜向。
即:经为东南- 西北。纬为东北- 西南。相沿至今。因街基的奠基人姓白,人皆称“白铁匠街
基”别称“白铁街基”。伪大同2年(1933年)10月,从布西划归甘南县,改名为平阳镇。臀
为伪甘南县第五区。同年12月改为第五保。为区(保)公所所在地。伪康德5年(1938年),
划为伪甘南县平阳村,为村公所、警察署所在地。下辖6个屯,共58个牌。是年,日本人颁行
了《二十年向满洲施行百万移民计划》,从伪康德5—12年(1938年至1945年)向甘南县移入
14个“日本开拓圈”。属平阳村境内有:兴隆、兴亚、吴山、东阳、新发等5 个开拓团。在平
阳镇西4公里兴建了“日本开拓团总本部”。以平阳为中心开发水田兴修水利工程。伪康德7年
(1940年)在平阳镇内建立了“满洲拓植公社事务所”办事机构。建有满拓物资仓库一处以及
西本组、中村组、尾崎组、金山组、神谷组5个日本建筑工程组,占用房地近半片街。为保证
物资运输。满拓公社由平阳至拉哈间还铺设小轨铁路专用线20公里,有机车牵引的小型货运列
车日夜运行。伪康德9年(1942年)由于开拓团施工紧张,除在省、县内摊派劳工外。还从关
内招顾大量中国劳工,在平阳镇内相继又营建起同成、东兴、启达、金集、洪大、汇昌、协和、
东河、纸营、玉田1O家“中国劳工公司”(劳工称为大柜)。人口激增。镇内商业交易、饮食
服务、妓院等繁荣一时。
1945年8月17日苏联红军进入平阳解除日伪政权及开拓团在乡军人武装。1945年12月19日,
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平阳。1946年1月,成立民主政权甘南县第四区政府。平阳镇为区政府所在
地。1947年春划区内北半部(日伪时期的查哈阳村所属地面)析置出甘南县第八区(查哈阳区)。
1956年3月,改行小乡制,撤销了平阳区,分成:红星、兴立、胜利(平阳)3个乡。1957年1
月17日复改胜利乡为平阳乡。1958年4月调整合并为2个乡,撤销兴立乡并入平阳乡;红星乡不
变仍为红星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将平阳乡、红星乡、查哈阳乡与国营查哈阳农场统
一规划成立一个“东方红人民公社”。同年12月农场撤出。改为平阳人民公社,下辖12个管理
区(后统称生产大队),共124个生产队。1962年9月7日,划平阳人民公社北半部(原查哈阳乡)
析置出查哈阳人民公社。平阳人民公社辖区减为7个生产大队。1967年6月24日“文化大革命”
中成立平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平阳镇人民政府。属辖8个村。
平阳镇是甘南县东部的经济中心,东距铁路沿线拉哈站15公里。经越嫩江渡口“摆渡”有
甘拉公路相通、西有甘查公路、南有齐查公路,都从这里交汇通过。工业有县属平阳造纸厂以
及镇办平阳农具修造厂等企业驻于镇内。商业有百货、五金、烟酒、药材、生产资料、土特产
品、水果、酱菜等8个三级批发站以及粮库、电业所、邮电支局等67个县、乡企事业单位。
平阳镇在1949年仅有3所小学,1985年有8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时镇内有电影院1处,农村
电影放映队3个;镇卫生院1处,各村卫生所8处。医务人员33名。城镇建设逐年扩大,已成为
县内第二个小城镇。
镇东南1公里处建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立碑纪念1945年冬为解放平阳镇而死难的东北人
民自卫军嫩江军区指战员和民工群众。宏建乡
宏建乡,位于甘南县西部。东邻甘南镇及音河乡。南界长山乡。西南接中兴乡。北及西北
隔金界壕与内蒙古阿荣旗、布特哈旗为邻。幅员面积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5000亩,林
地18500亩,草原277987亩,村屯道路水面占地65862亩。辖17个村。共65个自然屯。总人口2349
人。民族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族。
宏建乡属境,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垦设治时。隶属甘井子荒务局(后为巡防局、
佐治局)服畴社辖境。民国之初属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服畴社。民国5年(1916年)属布西甘井
子佐治局服畴社。民国10年(1921军)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第一保。民国17年(1928年)为甘
南设治局第一区。伪大同2年(1933年)。隶埔伪甘南县第一区。不久改第一保。伪康德5年
(1938年)为甘南县甘南村之管境(当时伪甘南村嚆鞲敖毫屯、大岗屯、万发屯、三家屯、欢
喜岭屯、即属宏建地面)。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为甘南县第一区(亦称甘南区)辖9
个电。后改13个行歧村。共96个自然电。1956年接收山东移民垦荒团,在境内增设16个新村(甘
字片:“甘一村”至“甘十六村”);同年3月实行小乡制,甘南区撤销。划为甘南镇(县城内)、
欢喜、万发、集贤、长岭、平安。治安7个乡。1958年4月6日调整合并为4个乡。即撤销了治安
并入平安为平安乡;撤销了长岭并叭集贤为集贤乡;万发乡不变;甘南镇不变;撤销了欢喜划
出音河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统一成立一个“红旗人民公社”。驻地甘南镇,辖11个作业
区,132个生产队。1960年3月从红旗人民公社中分出甘南镇。正式建置“甘南镇域镇人民公社”。
从此红旗人民公社转属农村人民公社。1969年战备疏散。公社驰地山片南镇迂至西林场,1970年
10月复迂回甘南镇。
1967年8 月15日,“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7年4月26日,因
与嫩江专区内泰来县公社重名,更名为宏建人民公社。1984年4 月,改为宏建乡人民政府,驻
地为甘南镇,下辖17个村。
宏建乡境内地势西高东低,除东南部有小部平原外,大部为丘陵。属剥蚀高平原地貌。海
拔高度在200米以上。土质肥沃,腐植质含量很高。音河水库座落在境内。音河灌区主:卜渠纵
贯南北,流经乡内的美满、晓光、万发、富胜4个村进入长山乡。水利资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
达4000多亩。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豆等。
商业服务业主要依靠县城供应。乡榻企业有:宏建供销社、银行营业所、联合厂等。
1985年。全乡有中学1 处。小学40所,在校学生达4100人;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6处,
医务人贝60多人。
兴隆乡
兴隆乡。位于甘南县中部,居县城以东20公里。东邻宝山乡、南接长吉岗乡,西至阿伦河
东岸与音河乡及北京双河农场隔河相望。北抵金界壕与内蒙古阿荣旗为邻。幅员面积为301平
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817亩,林地53000亩,草原与荒山151000亩。副业用地39000亩,
村屯道路与水面占地105183亩。辖15个村、1个良种场。总人口21121人,民族多数是汉族。少
数民族:箭朝鲜族。境内有1个朝鲜民族村——兴鲜村,人口280 余人,为全县朝鲜族分布最
多的乡。
兴隆乡地处阿伦河东岸,乡北部属低山丘陵。垄岗状和岑星孤丘状剥蚀高平原地貌。南部
沿阿伦河地带为河谷冲积平原地貌,海拔高程约在160~200 米之问。地势起伏和缓。岗顶较
平,土层厚土质肥沃。
乡所在地兴隆,前称兴隆泉。10名刘副官窝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垦设治,隶
属甘井子荒务局(后改为巡防局)乐士社辖。民国3年(1914年)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乐
土社,民国5年(1916年)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乐土社。民国10年(1921年)为布西甘井子佐
治局第二保(宝山)辖境。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二区辖境。伪大同2 年(1933
年)属伪甘南县第二区,后改为第二保(宝山)。伪康德5年(1938年)置为兴隆泉村,为村
公所所在地。下辖5个屯、共53个牌。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为甘南县第二区(亦称兴隆泉区),全区辖5 个屯。后改
为6 个行政村,共55个自然屯。1956年安置山东移民垦荒团,在属境(含今音河乡)新建24个
移民新村(为兴字片:“兴一村”至“兴二十四村”)。同年3月撤区划乡实行小乡制,撤销
了兴隆泉区,分成库宝、新发、望山3个乡。库宝为中心乡。所在地为兴隆泉。1958年4月调整
合并为2个乡:即撤销了新发并入库宝为库宝乡;望山乡不变。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成立了
兴隆人民公社,所在地兴隆。公社以下初谶10个作业区。后发展为16个生产大队,49个生产队。
1968年3月20日,“文化大革命”中,建立兴隆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称兴隆乡
人民政府,辖16个村。
兴隆乡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葵花、马铃薯等。芦苇生产屉
全县首位。年产2000吨,除供应县内外造纸J 一原料外,还有部份供给民用。
乡所在地兴隆,商业供销行业俱全,国家设有粮库,并有电业所、邮电支局各1处。工业
有淀粉厂、农具修配厂等。文教卫生事业有中学1处,小学19处,在校学生达4000人以上。乡
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6处,医务人员42人。
宝山乡
宝山乡,位于甘南县中北部。乡所在地为宝山。距县城48公里。东邻国营查哈阳农场,南
接长吉岗乡。西连兴隆乡,北抵金界壕与内蒙古阿荣旗相邻。幅员面积为426平方公里,其中
有耕地187000亩,林地23000 亩,草原与荒山161000亩。村屯道路和水面占地为30210亩。全
乡共21个村,82个自然屯。总人口32798人,民族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蒙族、达斡尔、
满族、回族、朝鲜、苗族等人口350余人。
宝山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递降阶梯状地形。以甘查公路分界。北部地势
起伏较大,坡度较陡,一般为3—5度。山顶基石裸露,山、谷明显;公路以南为一片开阔平原;
素有山里、山外之分。而今除了坡度较陡水:流失严重的岗坡之外,均已成为耕地。土壤有机
质含量较高,土质肥沃。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常年臼照2600小时左右,
无霜期在120天左右。境内有友谊、全胜两座小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达2000亩。主要农作物有:
玉米、高粱、大豆、杂爸等。
宝山,旧称“二保”。又别称孟子衡街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垦设治时。隶属
甘井子荒务局(后为巡防局)乐土社。民国3年(1914年)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乐土社。民国
5年(1916年)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乐土社。民国10年(1921年)改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第二保。
民国15年(1926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二保,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二区。伪大同2
年(1933年)为伪甘南县第二区。后改为第二保。伪康德5年(1938年)改置为“宝山村”。为
村公所所:芷地。辖6个屯。53个牌。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为甘南县第三区(亦称宝山区),区政府驻地宝山镇,共辖2
个屯(39个自然屯)。1948年3月18日,划出区内东半部原神泡、三合、靠河、王围、太平山村
等地方析置为甘南县第九区(亦称太平山区)。宝山仍为第三区。辖10个行政村。1956年3月实
行小乡制。撤销了宝山区。划为永发(即宝山)、靠山、泉眼3个乡。同年12月25日复改永发乡
为宝山乡列为中心乡。1958年4月调整合并为2 个乡:撤销了靠山并入宝山为宝山乡;泉眼乡不
变。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宝山乡、泉眼乡、太平山乡统一成立一个宝山人民公社。公社
所在地设宝山。下分16个作业区,113个生产队。1960年5月27日,撤销了长吉岗人民公社。并
入宝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3日,长吉岗公社又从宝山分出。1968年1月24日。“文化大革命”
中建立宝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宝山乡人民政府。辖21个村。
宝山,是甘南县建置之后开发较早的一个农村小镇,是县内素称“三阳一宝”的小城镇之
一。地居县城联结东部各乡镇的甘查、甘拉公路东西冲途之上。是甘查(甘拉)、甘南——泉
眼——太平湖各线交汇通过的中间站。每日有往返经由的客运班车12次,加上公务交通,货物
运输,过境车辆很多,交通十分方便。
乡镇工业。由新中国建立时的铁、木、皮小手工业作坊。发展到1985年有亚麻厂、农机修
配厂等县、乡企业18个厂家。商业、服务业有粮库、供销社、旅店、饭店、食品、土特产品收
购等。乡所在地设有电业所、邮电支局各1 处。
文教卫生事业,到1985年发展为小学46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达7600余人。乡有电影院1
处,农村电影放映队9个。乡卫生院1处,卫生所18处,有医务工作人员74名。
音河乡
音河乡。位于甘南县的中西部,在县城之东,距县城12公里。东北隔阿伦河与兴隆乡为邻,
东与东南接北京双河农场。西与宏建乡及甘南镇土地毗连。北抵金界壕与内蒙古阿荣旗相邻。
幅员面积19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为113820亩。林地33000亩。全乡共10个村(场)。总人口为
13142人。民族。大多数是汉族。少放民族有满嫉、蒙古、回族、朝鲜等族。人口不足百人。
音河乡地处阿伦河与音河两河流尾闾中间地带。北部山湾、大岗、欢喜村狭窄地段属大兴
安岭南麓低山丘陵地貌,乡周围与南部广大地区属河谷泛滥平原地貌。海拔高程平均为160—185
米,地势平坦。自然坡降小。排水不畅。沿河地区地t ‘低洼易量内涝。
音河乡政府所在地兴业村,其属境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井子荒务局(后为巡防
局)时期。西部属服畴社、东部属力田社地面。民国10年(1921年)隶属布西甘井子佐治局第
一保(二站)辖区。民国15年(1926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一保境。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
设治局第一区辖境。伪大同2 年(1933年)隶属伪甘南县第一区。后改第一保(所在地甘南镇)。
伪康德5年(1938年)实行街村制。隶属伪甘南村、兴隆泉村两村管境(大岗村、欢喜村属甘南
村。山湾村属兴隆泉村)。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属甘南县第一区(甘南区)、第二区(兴隆区)两区管境
(大岗、欢喜属一区,山湾属二区)。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垦荒团,在音河乡属境(含兴
隆)勘建24个移民新村(泛称兴字片:“兴一村”军“兴二十四村”),同年3 月撤区划乡,
在乡属境的新老村统一划成:欢喜、音河、阿伦河、河东4个乡。1958年4月调整合并为2个乡,
即撤销河东并于阿伦河为阿伦河乡;撤销欢喜并于音河为音河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成
立一个人民公社。初称幸福人民公社。不久改名为音河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分9个管理区,后
发展变化为10个大队,49个生产队。1967年6月19日“文化大革命”中建立“音河人民公社革
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音河乡人民政府。下辖10个村。
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农业机械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典型——兴十四村,就居于音河
乡境内的南部。
音河乡以农业为主,盛产玉米、大豆、谷子、小麦。工副业生产有:制砖厂、县属玛钢厂、
淀粉厂、兴十四村办的乳粉厂、罐头厂、小酒厂等。乡直设电业所、邮电支局各1处;其他商
业供销,饮食服务等行业俱全。
文教卫生事业到1985年全乡有中学2 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达1900多人。乡电影院1处,
放映队10个。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11处,有卫生医务人员43人。
长吉岗乡
长吉岗乡,位于甘南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巨强村。距县城47公里。东、南邻长吉岗农场,
西连兴隆乡,西南隔阿伦河与北京双河农场分界。北与宝山乡及国营查哈阳农场为邻。幅员面
积为164平方公里。有耕地70000亩。林地14500亩。草原90000亩。村屯、道路、水面与副业占
地23400亩。辖12个村(场),人口为10678人。民族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满族。人口很少。
长吉岗属阿伦河河谷冲积平原,海拔高程在160—180 米之间。地势低平。自然坡降较小,
形成小区盆地,排水不畅。每到雨季降水稍多。易受内涝。土壤为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及少量
的黑钙土,土质较差,易受风蚀灾害。草原较多,芦苇资源丰富,是发展副业的良好基地。
长吉岗属境。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垦设治时,属甘井子荒务局(后为巡防局、
佐治局)乐土社管境。民国之初,属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乐土社辖境。民国5年(1916年)为
布西甘井子佐治局第四保(东阳镇)管境。民国15年(1926年)为甘南设治局第四保,民国17
年(1928年)为第四区属境。伪大同2年(1933年)为伪甘南县第四区的管境。伪康德5 年
(1938年)建街村制,长吉岗属境处于伪宝山村、东阳村、巨宝村三下管境。
1945年12月民主政府建立,长吉岗北部地方划属甘南县第三区(宝出区)境,南部属第五
区(东阳区)管境。1948年3月18日。划东阳区西南部地方,析置为第十区(巨宝区)。此时长
吉岗属境南部归巨宝,北部仍属宝山区。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垦荒团,在长吉岗属境(含
巨宝)勘建20个移民新村(巨字片:“巨一村”至。“巨二十村”)。同年4月实行小乡制,在
属境内建置长吉岗、敖宝山2个乡。1958年4 月,撤销了敖宝山乡。合并于长吉岗为1个乡。1958
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建为“富源人民公社”,后改称“长吉岗人民公社”,社址于巨强村
(原巨六村),下设8个作业区,后发展变化为12个大队。1960年5月27日,长吉岗人民公社被
撤销。合并于宝山人民公社。至1961年5月3日,两社复分置,又恢复了“长吉岗人民公社”与
“长吉岗乡人民委员会”的建制。1967年5月18日,“文化大革命”中建立“长吉岗人民公社革
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长吉岗乡人民政府。辖12个村。
长吉岗乡几年来对乡南部易涝地区。陆续掘筑了部分排水沟、顺水壕等排涝工程,收到了
一定效益。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等。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从1956年建置初期年产粮食1500
吨,到1985年达3500吨。现有粮油加工厂、砖厂、铁木业等乡镇企业厂家5家。工副业有乡苇
场年产苇达千吨,除部分外销供给造纸厂原料外,大部分用于城乡民用建筑。乡渔场,依靠阿
伦河水源优势,捕捞野生鱼类。不断运销城镇和乡村。供应市场。长吉岗泥鳅闻名县内。近年
来还放养了各种鱼种、鱼苗,发展人工养殖。境内出产碱土可熬制土碱,集体和个人经济收益
逐年增加。
文教卫生事业,到1985年全乡有16所小学。1所中学,在校学生达1000余名。有乡卫生院1
处,农村卫生所7 处,有医务工作人员30余人。乡直还设有1处电业所和1处邮电支局。服务于
全乡。
查哈阳乡
查哈阳乡,位于甘南县东北部,距县城101公里。界址东临诺敏河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
尔族自治旗隔河相望,南接平阳镇。西与黑龙江省国营查哈阳农场土地毗连。北抵金界壕与内
蒙阿荣旗为邻。全乡总幅员面积为181平方公里。有耕地88126亩。林地21000余亩,草原与荒山
30264亩,其它村屯、道路与水面占地52079亩。共11个村。54个自然屯。总人口为15104人。民
族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朝鲜等族,人口为数不多。
查哈阳地处嫩江支流诺敏河右岸。从乡所在地查哈阳小镇自然分界,北部为丘陵属垄岗状
与零星孤丘状剥蚀高平原地貌,海拔高程为200米以上,地势起伏和缓呈漫岗地形,土层较厚,
土质肥沃。南部为平原。属嫩江西部河谷冲积平原地貌。海拔高程在160—200米之间,地平土
肥,水源充足。由于本乡在全县地理位置偏北。又临诺敏河套,气候温凉,春季回暖偏晚,年
平均气温为1.5—2.0 ℃,年降水量440-460毫米。常易出现干旱、低温、早霜的气象灾害。适
产主要作物有大豆、小麦。
查哈阳,从前文献史料常写为“查哈彦”,系达斡尔语,为鱼米之乡、兴旺发达之意。早
年为达斡尔族打牲部落。公元16世纪沙俄侵袭黑龙江时打牲部人开始从大兴安岭、江北内迁到
此聚落定居,编为布特哈八旗,隶属布特哈总管署伊卧气管辖(今布西尼尔基镇北8 里)。清
道光二十年(1894年)归布特哈副都统衙门博尔多管境(今讷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转归西布特哈总管署伊卧气辖区。伪大同2年(1933年)10月,从布西划归伪甘南县,隶归伪
甘南县第五区(署治平阳,后改第五保)管辖。伪康德5 年(1938年),正式建蹬伪查哈阳村,
村公所驻地查哈阳镇,下辖7个电(公所)。53个牌。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归甘南县第四区(平阳)。1947年春。从第四区分出,建
为甘南县第八区(亦称查哈阳区),区政府所在地查哈阳镇。1956年。实行小乡制。撤销查哈
阳区,成立查哈阳、青河2个乡。1958年4月6日。调整撤销了青河乡,合并查哈阳为1个乡。1958
年9月人民公社化,将查哈阳乡、平阳乡与国营查哈阳农场统一规划,成立一个“东方红人民公
社”,同年12月农场撤出,改为平阳人民公社。下辖12个作业区。1962年9月7日与平阳人民公
社分开。正式建置查哈阳人民公社。下辖9个生产大队,59个生产小队,后发展为11个生产大队。
1967年10月25日。“文化大革命”中建立查哈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查哈阳
乡人民政府,辖11个村。
查哈阳是县内“甘查”公路的终点站。有客运站负责日常站务服务。县有宿泊驻站班车,
每日早午晚有双程班车2 次;县际又是“齐查”、“齐市至布西”公路的经由站。日有班车1
次,交通勘称方便。乡镇工业逐年发展壮大。1946年前这里仅有几家私人铁、木皮、呈文纸等
小手工业作坊,到1985年已有乡办联合工厂、农具修造厂等主要企业。乡直设有电业所和邮电
支局。商业已发展到有国营、集体的供销合作社,以及比较齐全的饮食服务、食品、土特产品
收购栈、店、网点。中共十一居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开放政策,个体工商业纷起营业。填补市场
不足。
文教卫生事业,到1985年,有乡文化站1处,电影放映队5个。乡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
学生达3447人。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0处。有医务工作人员40余人。
乡所在地北1公里老山头处,有伪康德8年(1941年)日伪兴建、新中国建立后经省水利厅
改造复修的诺敏河拦河大坝七孔进水闸——诺敏河输水查哈阳渠首一座(今为查哈阳灌区枢纽
工程)。日伪时期。小镇曾籍此工程的盛名。即所谓日本人眩称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查
哈阳”计划,成为人们瞩目的地方。
境内乡北15公里有金代东北路界壕遗迹。屯田戍军“屯军古城”1处,“边堡古城”1处。均
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巨宝乡
巨宝乡,位于甘南县东南部,所在地金星村小腰屯。距县城83公里。东濒嫩江与富裕县隔
江相型,西与省属挺吉岗农场、县种羊场相连,西南隔阿伦河与北京双河农场为界,南与齐齐
哈尔市梅里斯区莽格吐乡接壤,北与东阳镇毗邻。幅员面积为295平方公里,有耕地79100亩。
林地16140亩。草原249059亩,村电、道路、水面其它占地面积61257亩,全乡辖11个村,1个场。
总人口18282人,居民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蒙族、达斡尔族、满族、回旗、朝鲜族。
臣宝乡地处嫩江右岸,属河谷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在160—180 米之问。上
壤丰饕为草甸土与黑钙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但土地低平,排水不畅,雨水稍多易受内涝。
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20天左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垦设治时。属境西部属甘井子荒务局(巡防局)乐土社,
东部隶属适郊社管地。民国建立初期,归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乐土、适郊两社管境。民国5年
(1916年转为布西甘井于佐治局乐土社、适郊社。民国10年(1921年)属布西甘井子佐冶局第
四保(东阳)管境。民国15年(1926年)为甘南设治局第四保(东阳)管境,民国17年(1928年)
为甘南设治局第四区(东阳)管境。伪大同2年(1933年)10月。属伪廿南县第四区,后改为第
四保(东阳)。伪康德5 年(1938年)正式建氍为“前大岗子村”。村公所驻地前大岗子屯(今
工农村)。伪康德10年(1943年)改为什南县巨宝村,村公所驻地由前大岗子迁至巨宝屯(今巨
宝村)。以驻地命名。村下辖6个屯,67个牌。
1945年12日民主政权建立。划归甘南县第五区(同称东阳区)。1948年3月18日,从第五区
分出,划西南部7个行政村(民众、群众、公议、工农、新民、团结、民利)正式建置为甘南县
第十区(即巨宝区),区政府所在地巨宝(今公议村)。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垦荒团,在巨
宝区属境(含东阳)勘建9个移民新村(泛称东字片:“东一村”至“东九村”)。是年3月改行
小乡制。撤销第十区(巨宝区)。成立巨宝、工农2个乡。巨宝为中心乡。1958年4月6日调整合
并,撤销工农乡合并于巨宝为1个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成立巨宝人民公社,下设7个作业
区,共69个生产队。1960年3月28日。社队规模调整,撤销巨宝人民公社,合并于东阳人民公社。
至1961年5月。复与东阳公社分开,恢复了巨宝人民公社。下辖11个大队。1967年7月17日“文化
大革命”中建立“巨宝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巨宝乡人民政府。属辖11个村。
巨宝乡粮食作物盛产玉米、大豆、小麦等。经济作物盛产黄菸、大蒜、亚麻。依嫩江水面
优势,盛产黄姑子,闻名全县。至1985年乡所在地已形成农村小集镇。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
乡办企业有橡胶厂(小件加工)、制砖厂等;工副业有渔场。商业有旧营、集体经营的供销社、
商店、农副产品收购,以及粮食服务行业等网点俱全。乡直还设有电业所和邮电支局,服务于
全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工商户相继开业,市场一片繁荣。
文教卫生事业有相当发展,到1985年,乡有小学19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达3700余人。乡
卫生院1处。卫生所10处,拥有医疗工作人员40余人。
长山乡
长山乡位居甘南县西部。乡所在地长山堡距县城18公里。东邻北京双河农场。南连齐市郊
梅里斯区瑞廷乡。西接中兴乡。北靠宏建乡。总幅员面秽为4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0842
亩。林地22937亩。草原及荒地226451亩,村屯、道路与水面占地57953亩。全乡辖21个村。总
人口为24683人。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蒙古、满族、朝鲜、彝族、锡伯、回族、壮族等7个民
族。
境内地势平坦,属一阶台地与河谷冲积平原地貌。海拔高程平均为160—200 米之间,地
下水位较高,水源充足。成井条件好。昔日《老甘井子的传说》就源于此乡今永青村。境内有
四方山水库以及音河水库排水总干渠在乡内过境。流经前程、永衡、永青3个村,有效灌溉面
积达4万亩。
清雍正年间,清廷辟设的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的古驿道就从境内通过。清道光6年(1826
年)因驿路艰险,站距过大。经奏准增设7个台站。其巾“甘井予白”便在今水青村。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年)移民招坠,甘井子荒务行局就在这里成立办公。是甘南地方招垦设治的历
史故地。民国之初属境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服畴社。民国5 年(1916年)为布西甘井子佐治
局服畴社。民国10年(1921年)改属布西甘井子佐治局第三保。所在地四方山(今四方山村);
民国15年(1926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三保。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没治局第三区(四厅山)。
伪大同2年(1933 年)属伪甘南县第1区。后改保甲制为第三保,驻地韩家沟。伪康德5年
(1938年)实行街村制。改为伪甘南县韩家沟村。村公所驻地韩家沟屯。伪康德10年(1943年)
始改为长山氅村,村公所迂驻长山堡(长山乡今址),村以下辖5个屯(公所),共62个牌。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为甘南县第六区(亦称长山堡区),区政府驻地长山堡,
初为5个屯。后改为7个行政村。66个自然屯。1956年接收山东移民垦荒团。在长山区属境增设
13个移民新村(称长字片:“长一村”至“长十三村”)。同年3月实行小乡制,撤销长山堡
区。成立长山堡、兴安堡、景利、八里岗子4个乡。1958年4月调整合并为2个乡,即撤销景利
乡。划长山堡乡的一部分成立四方山乡;撤销兴安堡、八里岗子合于长山堡为长山堡乡,长山
堡为中心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成立一个长山人民公社,下辖10个作业区,共129个生产
队。1965年发展为17个大队。108个生产队。最后分成21个大队。1967年9月13日“文化大革命”
中建立长山人民公社革命委扶会。1984年4 月。改为长山乡人民政府,辖21个村。
长山乡处于齐甘公路交通干线上。为“齐甘公路”与“龙甘公路”交汇的地方。是过境车
辆最多的交通要道及甘南县的门户。乡镇内有电业所、邮电支局、客运站、供销合作商业、饮
食服务、银行、乡镇企业厂家等20个单位。
文教卫生事业,1985年有中学1处,联办中学5 处。小学52处。在校学生达5000人以上。
乡卫生院1处,下属卫生所22处,医务人员90余人。
中兴乡
中兴乡。位于甘南县西南部。乡所在地火烧张屯距县城45公里。东邻长山、宏建两乡,西
连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南接龙江县界,北隔金东北路界壕与内蒙布特哈旗毗邻。幅员面积为
4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7062亩,林地70000亩。草原及荒山266938亩。村屯、道路及水
面占地面积为91000亩。全乡共有19个村、78个自然屯。总人口为37075人。民族主要为汉族,
少数民族有蒙古、满族、达斡尔、朝鲜族等不足300人。
中兴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断续丘陵地带,属低山丘陵地貌。海拔高程平均在270—380 米。
县内最高的山峰四甲山(383 米)就分布在本乡。境内大部分土地属缓坡丘陵和坡底洼地。少
部分是陡坡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山顶基石裸露。地方小区气候较干旱。但土质肥沃,适耕的
作物有高粱、玉米、大豆、马铃薯、葵花籽等。
中兴为行政区划名称,驻地旧名“火烧张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抬垦设治时,
为甘井子荒务局(后为巡防局)西城社管境。民国初年,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西城社境。民
国5年(1916年)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西城社境。民国10年(1921年),改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
第三保(四方山)辖境。民国17年(1928年)为甘南设治局第三区(四方山)境。伪大同2年
(1933年)为伪甘南县第三区,后改第三保(韩家沟)。伪康德5年(1938年)改为伪“甘南县
于家窝堡村”,村公所驻地于家窝堡。伪康德10年(1943年)对各村疆域、驻地、村名进行调
整。改为中兴村公所,驻地迁至火烧张屯。共辖6个屯公所,48个牌。
1945年12月,民主政权建立,划为甘南县第七区(亦称中兴区),初簧8个屯,后改为10个
行政村。1956年。接收山东移民垦荒团,在中兴属境勘建8个移民新村(中字片:“中一村”至
“中八村”)。同年3月撤区划乡,撤销中兴区。置兴胜(即中兴。1957年1 月17日复改为巾兴
乡)、兴华、同利、保安4个乡。1958年4月6日撤销兴华并入保安乡。保留中兴、同利、保安3
个乡,中兴列为中心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组建成一个中兴人民公社,下辖13个作业区。
136个生产队。1965年发展为16个大队。最后为9个大队。1968年4月,“文化大革命”中建立中
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中兴乡人民政府。属辖19个村。
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典型。东北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的太
平生产大队就出自这个公社。大队党总支书记、省劳动模范吕和创造的“看三定”耕作法,就
是在这个具体的环境中。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对全县以及全省西部干旱地区抗旱播种。
抗灾增产作出一定贡献。
中兴乡,西距滨洲铁路沿线龙江站60余公里。距碾子山站30余公里。每口肯长途汽车在这
里交汇通过,通往县城,每日2次班车。交通较方便。商业供销、饮食服务、农副产品收购行业
俱全。国家设有中兴粮库、电业所和邮电支局。乡镇企业有农具修造厂、土火箭厂(防雹)、
综合加工厂等17个单位。
文教卫生事业,1985年有中学7所,小学64所。电影院1 处,农村电影放映队l5个。乡卫
生院1 处。村卫生所20个。医疗工作人员68人。
县种畜场
甘南县种畜场,位于县城中东部偏南,居长吉岗乡境内,场部所在地长吉岗距县城50公里。
1956年建场,以发展种畜为主,畜牧与农业为辅。为公社(乡)缎地万国营农牧场。隶属甘南
县人民委员会。场区疆域,东与南邻东阳、巨宝两个公社。西、北部与长吉岗公社毗连。西南
一小段隔阿伦河与北京双河农场为邻。总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65万亩,草
原面积21万亩。人口5100人。居民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人口不过百人。场下辖6
个分场。18个生产队。其中第一生产队地处兴隆公社北原富源林场场部屯。土地7000余亩;第
二生产队。处兴隆公社姑幅屯。土地4950亩;第三生产队。处兴隆公社小林场,土地3000余亩。
1974年3 月,移交给黑龙江省外贸局,改为“黑龙江省甘南种牛场”,专门饲养发展国外
引进的良种肉牛与奶牛。
1977年1 月。又与省种牛场分开,划场区南部5个生产队与处在兴隆公社境内的第一生产
队(富源)的地面给县,恢复“甘南县种畜场”,为县直属、乡级单位。新场部驻地设巨宝乡
西8公里原种牛场8队。新场区场界面积。东与南和巨宝乡环接。北连省种牛场(今改长吉岗农
场)。西一小段抵接阿伦河与北京双河农场毗邻。总面议近70余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万余亩。
草原面积约9万余亩。人口l680余口人。场以下划为3个分场、5个生产队。场区内地为二分场
(2个队)、三分场(2个队)。处兴隆乡境内的原富源林场地方为一分场11个队)。
场区地势平坦。属阿伦河河谷冲积平原地貌。海拔高程160—180米之问。地下水位较高。
水源充足。草原广阔,牧草资源丰富。有利发展牧畜。土地低洼。排水不畅。易受内涝,近河
地带部分草场常年积水,仪能季节性放牧或割草。一分场为农业区,土产作物有大豆、玉米、
甜菜等。
1982年改为甘南县种羊场,1984年4月,体制改革转为甘南县畜牧局赢氍场。不再属乡(场)
级地方行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