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三篇 农业生产关系

篇下序


甘南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嫩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土质肥沃,雨热同季。适宜各种农
作物生长。清朝末年垦荒以后。移进属境的人口日益增多。县内以从事农业为主,逐渐发展为
农业县份。民国初年,由于新荒初辟,粮食收成尚好。但因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匪患骚扰,农
业经济迈着艰困的步履,发展十分缓慢。桴别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伪大同元年至伪康德元年(1932
至1934年)3年连续遭受洪涝灾害。累计淹地10.2万垧,减收15.4万石粮食,田园荒芜,赤地
百里,人、畜饥殍可见。

1945年8月15日,日伪政权垮台;是年。甘南县解放。1947年开展土地改革斗争。消灭了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1958年,县内广大农民经过
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跨入了人民公社;农民的土地由个体所有变为集体所有;农事耕
作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计划之内。1964年以后。乃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内开展了“农业
学大寨”运动,中兴公社太平大队被誉为“东北大寨”。但是。由于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力水
平较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资大、成本高,加上一些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瞎指挥,粮食产量虽
有增长,有的年份也跨入了高产指标的行列,但社队和农民收入却并没有提高,而且相当一部
分生产队和社员群众负债累累。需国家救济和补助,维持社员生活和简单再生产。人们称之为
“高产穷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逐步实行了土地家庭
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村生产力有了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1980年
不变价)。粮豆总产达3.3亿斤,平均亩产252斤。粮豆总产比1979年的2.7亿斤增长22.2%;
比1949年的1.7亿斤增长94.1%。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4亿斤,比1979年的0.9亿斤增长55%;
比l949年的0.23亿斤增长4.9倍。县内1950年至1953年期间,开始推广应用新式马拉农具,1956
年始有拖拉机,到1985年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198台,比1956年增长14.7倍。农业机械总动力13
万马力,平均每马力担负耕地14.8亩。农业机械总值5959万元,平均每亩地投资31元。

甘南县草原面积较大,草质较好。新中国建立后。县内畜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在牲畜改
良上采取了科学方法,由本交配种为人工授精为主;黄牛则采取了冷冻精液进行配种改良。甘
南县已被省政府确定为东北细毛羊基地县和商品牛生产基地县。

1949年以前,县内只有零星的天然次生林。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开始封山育林,组织人
民群众植树造林。现在。村屯、路边皆有林木生长;田间林网成格、林带成行,庇护着万亩农
田。85年林业产值468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9年的124万元(1970年不变价)增长2.77
倍。

甘南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少雨则旱,多雨即涝。1949年以后,对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进
行了统筹安排。修建水库和涝区工程以排除内涝;修建灌区和发展机电井进行抗旱,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渔业生产逐渐由天然捕捞向养殖阶段发展。到1985年全县放养面积达
4万亩,占总水面的40%;鱼产量达470吨,比1955年增长3.64倍,其中养殖产量达287吨,占
总产量的61%。

县内副业生产发展曲折。1962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
革命”的破坏,副业生产被视为资本主义而受到批判。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给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并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甘南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但长期以来,由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县内农业经济
发展的不均衡、不全面、不协调。出现了农林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单一的问题。从农业总产
值构成看,历年是种植业占绝大比重,其它各业比重很小。196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604万
元。其中:。种植业2898万元,占80.4%;林业57万元,占1.6%;牧业356 万元,占9.9%;
副业287万元,占8%;渔业6万元,占0.1%。1980年的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74.9%,林业
占0.2%。牧业占15.5%,副业占9.2%。渔业占O.2%。1985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1%,
林业占3.3%。牧业占13.3%,副业占2%,渔业占0.4%。多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业
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