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清朝初期,属境内嫩江流域定居着蒙古、索伦、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绰尔哈大屯
(今东阳镇同盟村)就是当时最早出现的部落。是时采用原始的烧荒撤种的“火耕法”耕作;
继而实行“待雨乃耕,岁易其田”。至清末光绪年间,汉族农民大量移入之后,始改无规则和
滥刨埯的耕作方式为起垄耕作,初步形成了垄作制度。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春种秋收。

民国初期,随着耕作工具的改进和耕作经验的增多,施行了土地休闲、轮作。并使调茬和
0000128;[/$$p] 、扣搭配日趋合理。形成大垄稀植。新荒耕地垧产可达四五石。

1945年至1949年期间,农民仍使用旧式的畜力农具,实行以垄作为基础,两0000128;[/$$p] 一扣(两年
0000128;[/$$p] 种一年扣种),大垄稀植的耕作制度。
县内多采用杂(玉米、高梁、谷子等)——麦——豆
——杂(甜菜);杂(玉米)——杂(谷子)——豆(或麦)的三区与四区轮作。做到谷、豆
不重(茬)不迎(茬)、三年一换垄、三年一次底肥。大豆、玉米多在谷糜等硬茬上扣种:即
垄上破茬;在原垄沟形成的种床上点种子;掏墒合垄。谷子、高梁、甜菜等在大豆、玉米等软
茬原垄播种。小麦在硬茬原垄两侧用小耠子豁沟播种,其好处是有利灭草,充分利用肥茬后效;
缺点是:耕层浅、稀植、不能充分利用地力,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作物产量只在百斤
上下徘徊。

1953年,县内普遍推广了以“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为主要内容的
肇源丰产经验,开始突破了旧的传统耕作模式。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全县开展了
农具改革。并广泛引入推广了新式马拉农具。在耕作技术上,改小麦单豁、对犁垄作为平翻平
播密植;改谷子窄条播为宽条播;改大豆平播后起垄。这些新的耕作方法。加深了耕层3至4寸
深,扩大了绿色面积,增加了保苗株数。新式马拉农具平播小麦。大垄60厘米改为15厘米,一
般亩产增长1倍以上;大豆平播由60厘米单行变为60厘米双苗眼或45厘米单苗眼,平均亩产增长
25%。1955年试行大豆、玉米、高梁平翻平播。1956年以后,县内推广了垄作机引农具,使用
机械翻地、起垄、缩垄增行。改70厘米垄为60厘米。后因小垄保墒差,不利大田作物增产,又
恢复70厘米大垄。1964年使用四十八行播种机平播和七铧犁垄作农具,平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
的25.2%,逐渐形成翻、扣、杯。交替,垄作平作结合的新耕作制度。1967年全县粮豆总产达
2.8亿斤。比1956年的2.7亿斤增加0.1亿斤。提高3.7%。自1970年开始,县内掀起“农业学大
寨”运动,照搬外地经验,实行间、混、套、复、串,种花花田;高矮中杆作物在同一块地成
条出现,称为“三层楼”。这种耕作方法。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又造成轮作制度的混乱,重茬、
迎茬日趋严重。1972年。小麦实行30厘米双条播,大豆使用龙江号杯耙播种。株距行距更趋合
理。1975年推广深松法,兼收平垄耕作的优点。大豆平播面积逐年扩大。1978年后,实行机械
化科学种田,试行小麦套种草木犀,大豆平播垄管,玉米、谷子用龙江号杯耙精量播种垄作,
谷子平播、药剂灭草。1981年改春翻地为伏翻地,小麦三叶期套种草木犀;大豆实行早晚密栽
培法,平播垄管。耕作向农机农艺结合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机械为中心,平播为主,平播垄
管,平垄结合的耕作制度。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耕作
办法因人而宜。田间出现许多荒边荒格,浪费土地。在耕作上垄作浅耕;在轮作上。总的保持
了谷子不重茬,葵花、玉米连作的水平。但确由于土地的家庭承包,耕作细致,在不遇到严重
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产量还是逐年提高的。1982年至1985年4年间,粮食亩产平均稳定在250
斤以上,比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平均亩产233.6斤增长7.1%。

附:吕和耕作法、抗旱耕法及五改耕法的形成与演变

吕和耕作法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吕和(中兴公社太平大队党总支书记)根据当地的自
然特点和生产条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积累了“抗春旱、战低温、保全苗”的高
产稳产经验,后被政府定名为吕和“三看三定”耕作法。

县内由于经常受旱涝灾害威胁。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粮食绝产面积时有发生。1957
年全县绝产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7%,1961年占13%。1961年以前。全县粮食单产只在百斤以
下。1961年,县委、县政府发现太平大队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和社员收入都高出其它社队。于
是派出调查组到太平大队实地考察,总结提出了“压、豁、0000128;[/$$p] 、夹、耢、铆”六字抗旱保苗、
灭草保收的耕作措施在全县推广应用,收到了较好效果。1962年全县粮豆亩产134斤,比1961
年增长50%;1963年亩产161斤。1964年,中央、省、地联合调查组到太平大队,对“压、豁、
0000128;[/$$p] 、夹、耢、铆”六字抗旱、保苗、灭草耕作措施,进行了详细实地考察研究,肯定六字措施
是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地区农业抗灾、保苗的有效耕作方法,定名为“吕和三看三定抗旱耕作法”。
1964年此耕作法在嫩江地区各县推广面积达500余万亩,1965年在省内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推
广扩大到2000余万亩。

吕和“三看三定”耕作法具体内容是: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4~5月份的雨水和墒情是作物生长好坏、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吕和
凭借多年的气象观测,根据立春到谷雨期间的风向、气温等因素,大体可判断4~5月份的雨水
情况,从而决定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如果此间西北风多,4~5月份则雨量少、气温高,就多
种玉米,少种大豆;如果东南风多,4~5月份则雨水多,气温低。就多种大豆。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根据各种作物发芽时所需温度、生长条件等,在播种季节如果春雨少、
来的晚,就先播谷子,后种大豆;如果春雨多、来的早,就先种大豆、后播谷子。若播种时雨
情发生变化,就临时调整播种顺序并适时调整种植计划。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根据土壤墒情的变化以及不同前茬、农时早晚等因素,分别采取浸种
等以及“压、豁、0000128;[/$$p] 、夹、耢、铆”等的不同播法和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抢墒争时,使作物
早苗、全苗、高产。

抗旱耕法是在吕和耕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内容与吕和耕作法相似,但更注重
于灵活运用。在具体措施上除采用“压、豁、0000128;[/$$p] 、夹、
耢、铆”之外,还配合采用了坐滤灌措
施,注重发挥农机具作用,并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成果。20世纪70至80年代推广应用了“抗旱耕
法”,全县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提高。1970至1983年间,县内粮豆面积历年约为100 余万亩,
亩产基本稳定在200斤至260斤左右,总产稳定在2.1亿斤至2.8亿斤。1985年粮豆总产达3.3亿斤。

五改耕作法在抗旱耕法基础上,以平原种植区为主,逐渐形成的适应机械化、科学化、农
机农艺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壤墒情、抗旱保苗的耕作方法。具体内容是:改顶浆打垄刨埯种玉
米为0000128;[/$$p]茬点埯压沟种;改扣种大豆为0000128;[/$$p]茬45厘米平播;改平翻平播小麦为0000128;[/$$p]茬平播;改原垄大
开膛种玉米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播种;改秋翻秋起垄为耙茬0000128;[/$$p]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