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销售 一、生活资料供应
清末民初时期,属境内所有商品供应均由私商贩卖。
日伪时期,伪康德6 年(1939年),日伪政权对主要生活必须品实行配给制,如:粮食、
豆油、白面、猪肉、粉条、食盐、火柴、布匹、香烟、烧酒等。1945年8 月15日后,多数人民
生活资料(其中一部分由公营供销合作社经营)由私人商业自由经营。1949年至1952年,对生
活资料实行敞开供应。从1954年起。县内对城镇居民粮食和集团单位用粮实行计划供应;对棉
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计划供应。是年11月,在全县发放布票、絮棉票。棉布计划供
应标准:城镇职工每人35市尺,市民27市尺,农民27市尺。对于生育、死亡、结婚用布临时调
剂,生育用布每人30市尺;结婚用布男女双方每人70市尺;死亡用布按实际需要量供应;对生
产和公共用布,按生产计划核实供应。絮棉票每人1 市斤。1955年,在棉布计划供应标准方面
有所调整。1958年,根据黑龙江省位于高寒地区,将棉布供应标准量提高,取消了城镇、农村
等项区别,不论大人小孩,平均每人发放布票24市尺,絮棉票1 市斤。1982年,取消了棉布、
棉针织品及絮棉的计划供应,停发棉票和布票。
1959年至1961年期间,对煤油、火柴、糖、酒、食盐、香烟、小苏打、棉线、猪肉等实行
按户发放购买证或供应票,计划供应。除高级知识分子、统战对象、行政17级以上干部和特别
工种特需供应外,按人口平均每月1 市斤盐;每户3 至5 盒火柴;1 至2 市斤煤油。1959年,
对食糖开始计划供应。产妇、婴儿或各种族病患者,持证明根据实际情况定量供应。元旦、春
节每户供应食糖0.5 至1 市斤。1978年敞开供应。白酒1959年计划供应。节日每户供应1 市斤,
1978年敞开供应。香烟、肥皂、棉线等均需持购买证。到当地供销合作社买取。猪肉供应也是
在供求矛盾突出时,采取定量供应办法。1957年,凭商品供应证发放肉票,城镇居民每人每月
0.5 市斤,农村居民不供应。1964年4 月,开始敞开供应;1969年4 月,凭商品供应证发放肉
票,城镇居民每人每月1 市斤(元旦或春节增量)。1979年末敞开供应;1981年,凭居民粮食
供应证发放肉票,每人每月1 市斤,1983年敞开供应。
1960年至1962年,对紧缺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搪瓷制品、热水瓶、皮革制品、雨衣、
胶鞋、铝锅、肥皂、铁钉、铁丝等50多种小百货、五金商品,先后实行控制供应。发放票券、
限制时间、数量。1979年,除几种紧俏商品外,全部敞开供应。1985年,凭票供应的只有上海
产的“永久牌”自行车、天津产“飞鸽牌”自行车;上海产“无敌牌”、“蜜蜂牌”、“蝴蝶
牌”缝纫机;茅台酒、大中华烟。
1949年前,县内人民主要消费品是食盐、棉布之类,其它生活日用品需求量很少。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生活资料消费品方面不断更新换代。
1950年至1960年期间,还是以棉布为主,品种有:各样花市布、花哔叽、直贡呢、兰士林布、
白竹布、土布、少量丝绸或煤芯绒、卡叽、华达呢等。1961年至1970年期间,各种棉品哔叽、
直贡呢变为滞销。卡叽绸缎、平绒、灯芯绒、金丝绒盛行一时。1971年至1980年期间,凡呢丁、
涤棉、锦纶花达呢等畅销。绸缎、平绒、灯芯绒、金丝绒变为滞销品。1975年以后,以涤纶、
的确凉、呢绒、化纤为主。1980年初,西服呢畅销于世面。生活用品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收音机旧4 大件,已经不出奇了,1983年后,除了旧4 大件外,双卡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
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销售与日俱增。
甘南县主要生活消费商品销售情况表
甘南县主要生活消费商品销售情况表
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有农药、化肥、铁木农具、千斤、犁、铧、绳套等农用物资。由县供销
社所属生产资料公司供应。新中国成立后,对旧式农具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
“三就”方针。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由于农民对农药、化肥、新式农机具认识差。购买力
较低。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引进应用新的技术。县供销部门采取“先技术、后供应。
先试验、后推广”的办法。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供销人员办学习班。训练新式农具、化肥、农药
的使用方法等。经统一训练后。深入农村。巡回指导。帮助生产合作社再训练农民技术能手,
使新式农具、化肥、农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1 958 年,“硫酸铵”、“666 粉”等化肥、农
药。由生产资料公司统一经营。基层供销合作社代销。1959年,又改为县生产资料公司批发、
基层供销合作社零售的经营方式。从1963年起,县生产资料公司经营的生产资料达1 50多种。
此时,对化肥、农药的经营。实行全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由省统负盈亏的办法。
即由省经营站批发。县经销部零售,基层供销合作社代销的经营办法。是年。在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县内当年供应钢材8 吨。生铁51吨;小农具7 万件,
秋收工具21万件;化肥、农药40吨;调剂饲草4220吨。耕畜300 匹。随着科学的发达和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在物资供求方面也不断有所更新。脱粒机取代了棒打、磙压的笨力;抽水机取
代了水车;电动机取代了柴油机。化肥由单一的氮肥。发展到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除灭
虫害由单一防治到综合治理。1972年生产资料部门经营品种达800 多个。不仅大批新式农具投
放市场,而且进口化肥和农药也日益增多。是年向农村销售化肥2123吨,是1951年至1961年10
年总和的1.06倍;各种杀虫农药1123吨,是1951年至1961年10总和的1.1 倍。1978年以后。由
于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生产资料结构也随之而改变;粮食面积减少,其它经济作物面积增加,
化肥由计划供应,出现了议价供应,由原来“独家买卖”变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家经营;农
药由大量使用粉剂,转向高效低毒的水剂。1983年以后。每年平均销售2 万标准吨化肥,运费
国家补贴,每百吨公里23.3元。1 985 年销售化肥7 315 标准吨。各种农药24标准吨。聚氯薄
膜4.5 标准吨。全年总销售额368.2 万元。比年计划增长5.2 %。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商品销盲情况
注:上表内铁锅、饭碗、缸为归口(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