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
1945年12月13日,由中共嫩江省工委派来的中共党员翟劲出任甘南县第一任民主联合政府
(习惯称县政府)县长,甘南县民主政府成立。县政府设正、副县长各1 人。1946年1 月,组
建了政府工作机构:秘书室,秘书张德裕;总务科,科长龚有恒;民司科,科长周任贤;财粮
科,科长吕兴华;实业科,科长高洪升;教育科,科长姜成云;公安局,局长刘少卿。同时组
建了区民主政权,县政府下辖7 个区政府。区政府设正副区长,及区员、办事员、文书等。甘
南区(一区),区长李文富;兴隆泉区(二区),区长李振起;宝山区(三区),区长马占元;
平阳区(四区),区长庞汉英;东阳区(五区),区长王庆丰;长山堡区(六区),区长王荫
堂;中兴区(七区),区长乔国卿。
1949年8 月,县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设正副县长各1 人。工作机构有:秘书室、民
司、教育、民政、财粮、财政、粮政、实业、建设、农业、工商科及供销社、邮电局、税务局、
公安局等。县政府下辖10个区政府(在原7 个区的基层上,又新设查哈阳、太平山、巨宝3 个
区;1950年后又设水田区,共计11个区)。区设正副区长及事务、生产、财粮、公安、民政、
教育等助理员。村设正副村长和村委员,屯设行政小组。1955年,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
会,县政府秘书室改为县人委办公室。所属机构有人事、民政、计划、统计、交通、商业、财
政、农业、林业、文教、卫生、粮食、邮电、税务、公安、县联社、保险公司等部门。1956年3
月,撤区划乡,将原区的建置划为39个乡,建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 月撤销乡人民委员会,
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村政府改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
人委被“造反派”夺了权,机构陷于瘫痪。1967年4 月成立了甘南县革命委员会。工作机构变
更情况:
(1967年4月至1970年3月)
政治委员会 内设秘书组、组织组、宣传组、文教组、文革组、保卫组、通讯组。
生产委员会内设秘书组、农林组、工交组、财贸金融组、计统组。
武装委员会 内设秘书组、政工组、作训组、组织动员组。
群众工作委员会 内设秘书组、群团组、红卫兵组、统战组、社会服务组。
保卫委员会 内设秘书组、政工组、侦察组、治安组、审判组、民政组、民事组。
办公室 内设秘书组、档案组、机要组、总务组、信访接待组。
(1970年3月至1972年10月)
政治部 内设秘书组、政工组、宣传组、群工组、清查组、文革组、组织组、监察组、通
讯组。主管文教科、卫生科、计划生育办、知青办、广播事业科、体育办。
保卫部 内设秘书组、治安组、审判组、予审组、保卫组。
生产指挥部 内设秘书组、政工组、农林组、工交组、财贸金融组。主管农业科、林业科、
水电科、畜牧科、农机科、第一工业科、第二工业科(手工业管理科)、交通科、建设科、房产
处、物资科、财政科、商业科、工商科、粮食科、税务局、银行、农副产品科、科委。
革委办 内设秘书组、总务组、信访组、档案组、调查组。主管劳动科、民政科、计统科、
战备办公室。
(1972年10月至1979年)
革委办、总务科、人事监察科、档案科、信访办(1973年设)、民政科、劳动科、知青办;
计划委员会、统计科、物资科、物价科、计量科;农林办(1972年10月设)、农业科、林业科、
水利科、畜牧科、农机(总站)科、气象站;工交办(1972年10月设)、一工业科、二工业科、
电力科、社队企业科(1977年3 月设)、交通科、邮电局、建设科(又称建委)、房产处;财
贸办(19 73 年设)、工商科、外贸科(1973年设)、商业科、财政科、税务局、粮食科、供
销社、人民银行、农业银行(1979年分设)、建设银行(1973年设);文教办(1973年3 月设)、
教育科、文化科、广播科、体育运动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科;科委、地震办;公安
局、人防办(197 3 年设)。
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1980年底,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分设。1984年,
县政府机构改革,各职能科改为局,县政府直属委、办、局有序列内外之分(县政府序列内委
办局正职由县长提请,县人大常委会任命)。各公社(镇)革命委员会改为乡(镇)政府,设
正、副乡(镇)长,及秘书、民政、财政、文卫、建设、统计、工业、司法、水利、计划生育、
土地等助理员。各村设正、副村长、各屯设屯长,各街道设正、副主任。
1985年,县人民政府序列内工作机构为:县政府办公室、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学
技术委员会、人事监察局、劳动局、物价局、统计局、交通局、财政局、税务局、商业局、粮
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审计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民政局、
司法局、公安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农机局、档案局、计划生育委员会、财
贸办、农林办。
1985年县人民政府序列外工作部门有: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外贸公司、经济技术协作办公
室、医药公司。
合署办公单位编委办与人事监察局合署办公;体委、工农教育办与教育局合署办公;人防
办与县政府办合署办公。
隶属办公单位计量局、电业局、工业一局、二轻工业局隶属于经委领导;信访办隶属于县
政府办领导;广播电视局隶属于县委宣传部领导;物资公司、乡镇企业局隶属于计委领导;水
产站、农经总站隶属于农业局领导。
设在各委办局的办公单位爱卫办、地病办、公费医疗办设在卫生局;区划办设在计委;土
地办设在农业局;外事侨务办、地名办、民委设在县政府办公室;退伍军人安置办设在民政局;
人才服务中心设在人事监察局。
甘南县历任县长、副县长(主任、副主任)更迭表
(1945年至1985年)
1985年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领导人名单
各 乡 镇 长 名 单
施政方式
1945年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中共甘南县委领导下,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的制度,形成了新的施政方式。
(一)县政府党组会议制度县政府由中共党员县长、副县长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以及有关
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党组。党组是县政府的领导核心。原则上每季召开一次会议,由党组书记
或副书记召集主持。会议内容一般是:认真学习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决议,检查在县内贯彻执行情况;提出下步工作部署;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
评;研究政府序列内外委、办、局正、副职的任免意见,讨论决定股级(包括企事业单位)干
部的任免;决定对政府工作人员和按干部管理权限应由党组议定的企事业干部的奖惩;讨论落
实人事方面的政策和信访案件的处理。在遇重大问题和特殊情况时,随时召开党组会议。
(二)县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制度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全体会议,1949年至1966年,
由县政府(人委)县长、副县长和委员组成。1 980 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县长、副
县长、政府调研员和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正职组成。必要时吸收各部门的副职和乡、镇长列席。
会议由县长或常务副县长召集主持。主要内容是:传达、部署执行上级党政机关和县委的指示、
决定;贯彻落实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县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研究、处理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提
案;报告县政府工作;讨论县政府工作部署;主管部门报告主管业务的情况和意见;通报全县
形势,协调各部门工作;讨论通过需要县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其它重大事项。政府全体会
议每半年召开一次。
(三)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制度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由县长、副县长、政府调研员和县政
府办公室主任组成。并视会议内容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由县长或常务副县长召集主
持。原则上每半个月开会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研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政以
及县委的指示、决定和重要工作部署;研究贯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讨论通过提请
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县人大常委会审定的议案;准备报请上级政府或县委审定的事项;讨论决定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县政府半年和全年工作安排;准备县人民
政府全体会议的议题;决定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请示的重大事项;讨论决定县委和县人大常
委会交办的重要事项;研究处理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按规定需要县长办公会议议定的
其它事项。县长办公会议制度,到1986年改为县政府常务会议制度。
(四)县长分工负责制度县长全面负责;常务副县长协助县长工作;副县长按照分工,负
责主管的业务工作。对于部门请示的问题,凡已有原则规定的,主管副县长可以根据情况自行
负责处理;若涉及其他副县长的工作,应同有关副县长商量决定。
县人民政府除以会议方式研究、部署、检查、总结工作外,大部分时间是领导亲自下基层
调查研究、蹲点、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必要时进行现场办公,就地研究,决定事项,解决问
题。
县人民政府政绩
1980年10月,根据国家规定将甘南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甘南县人民政府。1981年至1983年,
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
推广、普及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连续遭到多种自然灾
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丰收。198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9亿元,比历史最好水平
的1981年(1.25亿元)增长11.2%;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61.60元,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2年
(209 元)增长73 9/6.工业按照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调整了企
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狠抓了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对微利和亏损企业实行了“盈亏包干,超利分
成”的经济责任制,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使地方工业品市场状况有了好转。1983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5 180 万元,比1981年(3776万元)增长37.2%。全民所有制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达222 万元,上交利润185 万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83.4%
和131.2 %。流通体制逐步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的改革,实
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商业服务网点大大增加。198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3亿元,
比1981年(8 050 万元)增长28.1%。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全县普通中学校
达33所,初中班523 个、高中班62个,毕业生数达5 963 人。小学校达229 所、教学点286 个、
班数达2067个、毕业生达10268 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3%。全县卫生机构达35个、床位
1057张、医务人员达1 635 人。医疗设备有了更新,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城镇职工生活有所改
善。1983年职工工资总额达1055.2万元。其中固定职工工资总额达908.2 万元,人均工资868
元。比1981年增长8.%。
1985年,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全县的实际情况
出发,对农业、工业、流通、财政、科技、教育、卫生进行了改革。农业方面,继续抓了稳定
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调整了产业结构,突出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乡镇企
业,发展了多种经营专业户,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1.5 亿元,比上年
增长2.8 %。粮豆薯总产达3.4 亿斤。农业总收入达1.3 亿元,比上年增长6.8 %。乡镇企业
产值达2 330 万元,比上年增长36%。工业方面,紧紧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从企业外
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狠抓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完善。实行简政放权,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多
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同时。有计划地调整了工业结构,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全县工业企业
在资金紧张、原材料短缺的多种困难情况下,工业总产值达到5 791万元,比上年增长17.8%;
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6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9%;预算内工业企业,按预算口径,盈亏相抵后
实现利润65.5万元,比上年增长54.1%。深入进行了流通体制改革,放开了农副产品的购销政
策,活跃了城乡市场。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2 亿元,比上年增长8.2 %;主要农副产品收
购总额达6319万元,比上年增长8.8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882万元,比上年增长3.5 %。
财政改过去的“统收统支”为“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并建立了乡级财政。县级财政收入比
上年增长1.03%,财政支出增长1 %。科技工作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的决定》,实行科技项目承包和经费管理办法改革,积极为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服务。
1985年进行科技试验项目25个,完成6 个;推广应用项目15个,完成4 个。教育战线认真贯彻
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校长负责制,
全县12个乡镇全部实现了初等普及教育。卫生战线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提高了服务质量
和医疗水平。由于把改革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发展。全年社
会总产值达2.6 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国民收入达1.5 亿元,比上年增长2.4%;人均国
民收入501元,比上年增长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