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古迹
第四节 文物古迹
一、出土文物
金代官印“拜因阿邻谋克之印”于1958年春,中兴公社绿化大队群众耙地时发现。印为铜
质,正方形6 ×6 厘米,通高5.7 厘米。厚2.2 厘米;扁方柱柄,长3 厘米,宽1.5 厘米,柄
高3. 5厘米。印正面阳刻印文为九叠篆“拜因阿邻谋克之印”,竖行右书。印背、印侧刻汉字
楷书年号“承安五年闰二月,礼部造”。考:“谋克”为金朝官制的官名。即军中的百夫长,
地方部落的部长,金朝军政一体的地方职官及机构:“拜因”,为满语富饶(庶)之意:“阿
邻”即“山”。合译汉意为:富山屯田军民部落之部长与戍军百夫长。是金国最初承安五年
(公元120 0 年)设治在甘南属境的地方机关,隶属金上京蒲与路泰州总官府与东北招讨司管
辖(治所为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址)。
玉镯1982年秋出土于宝山乡太平山后屯的农民承包地中,外圆直径9 厘米,内圆直径6.2
厘米,浅灰色,通体磨光,厚重,有瑕班,半透明,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清代品官帽饰“指日
高升”及服装、腰带佩饰。
石臼山出于宏建乡大河村粮食新村金代古城。臼的通体为花岗岩石粗制,臼面凿平,通高60
厘米,宽75厘米,长80厘米,重约250 公斤。臼孔直径35厘米。深37厘米,内圆呈锥形底。
石杵出土于中兴乡景家窝堡古城。杵为玄武宕质(火山岩),顶方形、底锥形,每边长13
厘米,通高16厘米,顶中心有圆孔(以按木芯)。直径5 厘米,深5 厘米,臼杵合一套,系金
代戍边军用之捣米的生活工具。
石夯略呈圆柱形,顶与底凿平,腹部上下各4 个等距方孔,孔为正方形,每边6 厘米,深5
至7 厘米不等,通高50厘米,上部平面直径30厘米,下部平面直径23厘米。重80市斤,为花岗
岩料凿成,是金代修筑东北路界壕、边堡的重要工具之一。
金代白瓷罐现藏2 只,一只通高22厘米,敞口直径9.5 厘米,暗圈足直径与鼓腹直径相等
均为10.5厘米。另一只通高23厘米,敞口直径和鼓腹直径为9.5 厘米,暗圈足直径9 厘米,两
只白瓷罐均为素面。
元代酱釉瓷罐现藏2 只,素面,规格相同,通高19.5厘米,腹直径19厘米,敞口直径10.5
厘米,暗圈足直径11.5厘米。
铸花松柏人物铁壶通高11.5厘米,鼓腹16厘米,口直径9.3 厘米,平足直径9.5 厘米,蟠
螭双系耳,短嘴小口,属明代器物。
铁蒺藜二枚出土于查哈阳水文站古城,四足方锥形,长4 厘米,锻铁,有串孔。为金代防
御性武器。
箭头铁箭头在本县金代古城中出土较多。但多为残件,较完整的类型有2 种。一种为细长
呈凿形,平刃。刃长0.8 厘米,圆铤长4 厘米,于景家窝堡出土。另一种为三脊三锋,通长9.3
厘米,每边刃长5.7 厘米,此类铁镞仅见于靠边屯古城。
小铁刀长12厘米,宽2 厘米,方锥形把,出土于中兴乡景家窝堡古城。其它还有铁铧残片、
铁车残片及铁甲残片等。
钱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甘南县共出土过两次历代钱币。一次是兴隆乡尖山子村农民
于俊国在挖植树坑时,出土一批唐、宋各期的铜币,3.6 市斤、338 枚。其中唐代铜钱23枚,
上限自公元715 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通宝”,下限至758 年唐肃宗李亨的“乾元重宝”两
个年号5 种铜钱。宋代铜钱上限从公元963 年宋太祖赵匡胤的“乾德元宝”,下限至公元1119
年北宋徽宗赵佶的“宣和通宝”25个年号39种铜钱。另一次是1982年秋,宝山乡太平山后屯在
出土玉镯的同时出土一串清代铜钱和几枚宋、明铜钱,其中有“常平通宝”、“榆真钱”,还
有“乾隆”、“道光”小钱,共8 种铜钱。
二、达斡尔族文物
温酒器三足温酒器,通高12厘米,曲足高2 厘米,底和肩为相同六边形,外径每边长4 厘
米、高2.5 厘米。腰为等边六角形直腰,内径边长3 厘米,高3 厘米,为镂空几何和文学纹饰,
顶上有等腰三角形间距的三叶状耳,宽6 厘米,高5 厘米,耳上中部突出一锥状小柱以托酒器,
高1.7 厘米。与肩齐之中心部位,有一酒盅大小的中心盅,直径4 厘米,圆底,深1.5 厘米,
盅底有三根斜柱形支架,成等边三角形,上托盅底,下支底座,支柱长4 厘米,厚度0.3 厘米,
敦实、美观,是游牧民族随身携带,借以温酒抵寒的物品。
人头兽足铸铁炉通高28.5厘米,口沿直径21厘米,腹直径24厘米,腹高17厘米,足高8 厘
米,腹底为通体铸,六孔篦,一侧有入燃料口,足中部为人头,下部为兽爪,燃料以干牛粪为
主,其次为炭,以上两种文物均为清代达斡尔族器皿。是1946年解放时期。游牧、渔猎在嫩江、
诺敏河流域的达斡尔族人赠给政府工作人员之物。
三、革命文物
平阳烈士陵园位于平阳镇东南1 公里处。平阳至拉哈公路北侧,诺敏河右岸防洪堤外侧。
占地面积1 万多平方米,四周栽有松柏、杨树3000多株、纪念碑位于陵园正中,座基8 米,碑
高12米,呈正方形,碑文由曾任中共甘南县委书记朱寨撰稿,王贞亨书写。基座正面模书省军
区首长王明贵的亲笔题词:“继承革命先烈志。奋力振兴我中华”。
平阳烈士陵园,是由平阳镇共青团员、青年发起捐款、献工、带动了全镇机关、学校、村
民,筹得捐款6000余元,省民政厅赠款8000元奠基修建,于1984年10月1 日竣工,由王明贵揭
纱开园。出席落成典礼的有省、市、县政府,省、市、县民政部门,省、市、县共青团组织,
县人民武装部、文化局的负责同志;还有平阳镇的党政工青妇及学校各界群众7000多人。
碑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解放长期陷于水深水热之中的东北人民,大批八路军、新
四军干部战士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奔赴关外,与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会师。剿匪
锄霸,开辟工作。
1945年冬,东北人民自卫军嫩江军区王明贵司令员亲自率部由齐市出发,相继攻克甘南县、
阿荣旗城镇,随即追军东下进军平阳。平阳系甘南东部重镇,与讷河拉哈镇接壤,地处交通要
冲。盘据平阳的反动军匪头目纠集讷河股匪,拒不接受我军和平解放倡议,挖地堡,浇冰墙,
死守顽抗。我军无奈于1945年冬月16日夜发起总攻。经过一昼两夜的激战,终于克敌制胜。击
毙俘虏敌人200 余名,缴获各种武器数百件。不幸军区副官、共产党员贺金来等18名指战员、
周长海等2 名支前民工壮烈牺牲。当时平阳人民群众即含泪掩埋烈士遗体,后来又重整坟墓,
植树纪念。为了永远纪念革命烈士,人民群众踊跃捐款献工,重整陵园,建立纪念碑,以示
“继承革命先烈志。奋力振兴我中华”。特此撰述始末。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
朱寨 撰文
东阳镇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东阳镇东门外1.5公里处。平阳至东阳公路南侧20米,嫩江右
岸的草地上,占地7 000平方米,植杨树2 000株。纪念碑座北朝南,座基4米,碑高8米,上书
毛泽东主席的语录。它是纪念1945年冬,解放东阳而牺牲的原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嫩江军区孙教
导员、孔副大队长和李副排长三位烈士而修筑。
碑文:“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
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毛泽东
碑的背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大字。
甘南镇烈士墓原东北人民自卫军嫩江军区警备第二旅第四团二连的3 名战士,于1945年11
月。在解放甘南镇的战斗中牺牲。葬于中郊大队附近。后又迁至镇东南1 公里的天主堂坟地。
八路坟 1946 年2 月1 日,嫩江军区警备二旅的1 个连的指战员,在赴陶家屯(今中兴乡
核心村)攻打黑军于永灵部时,由于夜黑,战士们又都穿老百姓衣服,形成了分不清敌我的混
战局面。但由于敌人没有准备,正要吃年饺子,被二旅战士打得狼狈不堪,扔下不少枪支、马
匹和尸体。
二旅战士也有多人跟敌人跑至上水泉子后。敌人认出这些人是八路。打死了5 人。其余几
个被俘去碾子山。这5 名烈士葬于上水泉子东岗沟旁。群众称为“八路坟”。
农会袖标县文管所收藏土地改革时期农会的红色袖标1 个。长42厘米,宽13厘米。袖标上
有农会戳记。是从平阳文化站站长马玉林母亲手中所得。
四、传世文物
玉石健身球此球为“九门提督”苏都里。安德的传世玉质健身球。1958年由其孙辈苏铁山
赠给东阳公社林业站干部申绍田,后又由申绍田捐给甘南县文物管理所。这对玉球乃“慈禧”
赐给九门提督的遗后之物。直径4.5 厘米,大小一致,通体磨光。透明有瑕。
铸花铁壶民国时期的铸花铁壶,通高11厘米,口直径9.2 厘米,腹径16厘米。壁厚0.2 厘
米,嘴长6 厘米。平足,双耳,云卷纹饰及松柏人物图案。在县废品回收公司经理室征集所得。
善本书善本书《青云集》一、四卷,大64开本,此书是清代光绪四年,铜板印刷,共121
页。
五、古生物化石
松嫩平原富含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县内陆续发现了东北野牛、披毛犀牛、猛犸
象化石,它们生活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5 万年至5 万年前。古生物化石在甘南县分布较广,
几乎每个乡都有发现,多是人们在挖菜窖、打井施工时发现。一般均在4.46米以下至6.86米以
上的沙粘土中出现。至1985年收藏的有1975年查哈阳农场出土的猛犸象骨骼化石;1980年6 月
东阳镇沿江村出土的披毛犀牛角和东北野牛角等;中兴乡团结村1982年出土的猛犸象腿骨(胫
骨关节面)一块;长山乡迎新村引水沟中出土的猛象舀齿及其它骨骼化石。经勘查鉴定,每处
出土的骨骼化石。均系整体的东北野牛、披毛犀牛和猛犸象的化石。只因距地表较深,国家拨
给经费有限,均未挖掘。但为寻找嫩江平原远古的人类文化遗存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六、原始文化遗址
查哈阳古城遗址在该地诺敏河右岸的三级阶台地上,发现1 件陶片和几个陶网坠,陶片为
实砂黄褐色,胎质粗糙。沙的比例较大,手制火候较低。壁厚,为锥刺圆窝纹。陶网坠4 件,
以上陶器的制作方法,胎质、火候、颜色、器形均与昂昂溪类型相似或早于昂昂溪类型。
粮食新村遗址位于粮食新村东南0.5 公里处,音河左岸。遗址呈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石核即出土于此。石核为打制石器,系利用石核自然台面,在周边进行打击,上端至下端的中
线部位有一打制横脊,石质为白色石英岩。打击后的同心波及放射线不太明显。因标本单一有
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七、金代界壕
金代东北路界壕,俗称“老边壕”。沿甘南县北部边界,东北西南走向。县属段全长142.85
公里。东北起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境,西南至县内中兴乡黄牛场过境入布特哈旗和齐齐
哈尔市郊。是金朝为抵御蒙古族的侵扰于太祖天辅五年(1121年)而修筑。完工于承安二年
(1197 年)。界壕即是甘南县与莫旗、阿荣旗和布旗的县界。又是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
的省界。地理位置在北纬47°35′2 ″至48°32′。东经122 °24′至124 °3 ′。
金界壕的修筑共分城坝、护壕、古城堡、边门、河口5 项工程。
(一)城坝系土石料夯筑。遗迹基底宽10米。完好处残高为8.7 米。一般在1 ~2 米左右。
(二)护壕护壕约低于城坝的1 /2 ,与城坝的间距一般在15~20米,个别地段因地形而
不等,地势险要,坡度陡峻而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则远,最远处不超过箭之射程。约50米。
最近处只有5 米。
(三)古城堡沿界壕约隔10公里建有边堡小城1 座(唯阿伦河两岸二城相距略近为6 公里)。
属境内共有小古城遗址15座。原城形状皆为方形,城墙各边160 米,城墙四边筑马面,城门为
南开“角门”门道长7 米,宽5.5 米。屯军古城:在界壕纵后方一定区间建有大屯军城。属境
内有遗址两处。一是在今查哈阳乡北0.5 公里,诺敏河西畔。城址为长方形,南北300 米,东
西500 米,城墙基宽7 米,残高仍有2 —3 米,无护壕,四隅筑有“角楼”各一,东西面墙筑
马面各二,北墙筑马面。城门为南“翁门”,门墙长35米,宽6 米,门两侧各筑马面一。二是
在音河乡山湾村境内,此城址为古城遗址中最大的1 个,南北900 米,东西1500米,城门为南
开瓮门,门墙长35米,宽6 米,有护壕,城址中发现有砖瓦(瓦为布纹瓦)。外御小古城:位
于宏建乡平安村西北,音河河口左岸的山顶上,西、北两面为悬崖峭壁,可瞭望大片内蒙古沟
堑,背靠比它更高的山,可燃火放烟报警,乃天然屏障,是金代界壕之外唯一的一座小古城。
遗址为正方形。四边墙均为70米,东角门、门宽3 米。对此城的建筑,意在占据有利地形,便
于观察,以达易守难攻之目的;也是对外检查,办理进出事项的哨所。
(四)边门群众称为“老道口”,属境内有2 处遗址,一在今查哈阳乡灯塔村境内;一在
兴隆乡双胜村境内。边门建筑为瓮城状。门向朝北,周长40米,墙基4 米,残高3.5 米。
(五)河口界壕经越河流处均有“河口”工程,县境内有河口工程两处,一是阿伦河口,
二是音河河口,河口为“丁”字形堤状建筑,堤长25米,基宽10米。八、古墓葬
(一)金代墓葬
中兴乡核心村古墓位于核心村北1 公里处。北距金界壕0.5 公里。1 984 年农民刘贵修整
土地时发现挖开。曾出土铁箭头、陶罐、甲叶片等,是金代单人男性竖穴墓,头北脚南。墓中
出土物多已散失。
中兴乡景家窝堡古墓位于团结村景家窝堡屯东北1.5 公里处,在金界壕以东相距100 米的
山丘顶上。墓葬无破坏痕迹,直径8 米,高1.5 米,沙、石、土堆墓。是介于靠边屯古城和景
家窝堡古城之间的金代墓葬。
宏建乡靠边屯古墓位于靠边屯南1 公里处,西距金界壕30米,墓直径6 米,高1.5 米。
兴隆乡五家子古墓位于东兴村二十号屯(五家子)西,1983年建校舍挖地基时掘出,为男
性单人葬,出土器物有灰陶片、小铁刀、甲叶片、铁盔、马蹬、铁箭头等。均朽蚀严重,无成
形件。此葬址位于阿伦河左岸1.5 公里的山丘,背靠大兴安岭的余脉,东、南、西为无际平原,
西距阿伦河大型戍边古城约3 公里,葬俗属金代类型。从出土物可断定为金代戍边将领。
兴隆乡尖山子村墓葬址位于村北,距金界壕50多米的狭长地带,1 983 年春出土1 个灰陶
罐,封口,被农民砸碎,为陶瓮葬。此后村民在这一带又挖出一具陶瓮葬。看后埋回原处。
兴隆乡双胜村墓葬址位于村北的界壕上,出土1 具尸骨,无棺廓,只有劳动工具。一起夯
在城墙中。
(二)清代墓葬
东阳镇同盟村九门提督墓位于同盟村西0.5 公里。“九门提督”即苏都里。安德。达斡尔
族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终年75岁。苏都里氏,
属布特哈镶黄旗绰尔哈屯人(今甘南县东阳镇同盟村),功补满洲副都统,死后葬于故里绰尔
哈屯。
东阳镇隆胜村墓葬址位于隆胜村境内的龟龙山上,1958年兴修水利时发现首尾各1 墓:首
为男性,尾为女性,竖穴仰身直肢葬。墓内出土物有盔、甲、长枪、马蹬及妆饰品等。
九、古井
古井位于今甘南县长山乡永青屯,座落在屯中心路南。井口为方形,井身结构为木制井檄,
今已被蒿蓬淤土所湮。此古井,成为传奇般的“甘井子”以及后来的甘南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