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三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冠与容装

衣冠服式1949年以前,县内普通群众的服装均为“便服”。夏为单裤、单褂(布衫、汗衫)。
春秋为夹裤、夹袄。冬为棉裤、棉袄。较富裕的户,春秋有代襟大夹袄,冬季有代襟大棉袍等
外衣。服色:秋冬两季多用兰、黑色。夏天习惯白色或浅兰色。布料:一般都是低质的“花旗
布”(细纱)、大布(粗纱)之类,“斜纹”、“花达呢”算是最佳的。绫2 罗绸缎只有上层
社会官宦、绅商、地主才能穿用。鞋帽:农民一般都穿家做的布鞋(夹、棉);冬天穿靰鞡戴
“毡帽头”,少数也有戴大耳狐、貉皮棉帽。夏天是高粱楷编的尖顶草帽。地主、绅商、官公
职员冬季是“火车头”式细皮(水獭、貂皮)棉帽,春秋为礼帽、夏季是麦杆草帽。妇女服装:
与男式不同的,是上衣代襟的长、短衫、夹袄、夹袍、棉袄、棉袍、有的在衣襟或领口、袖口
上还“拨云”、“绣花”或加“缌”。服色除青、兰外、年轻妇女也穿花布衣裳。服装款式的
演进变化: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时期,人们受新潮的影响,在上层社会。青年学生中开始有制服、
中山装、西服、断肩上袖洋服衬衫、大氅等新式服装。日伪时期官公吏、职员时兴草绿色“协
和服”,妇女穿长短半袖衫、旗袍、各式长短裙、吊腿裤、过膝长筒袜。东北解放初期受老八
路军戎装影响,青年学生、职工干部不分男女都流行穿灰色大身长的吊兜服,戴朱德式帽。而
广大群众多数还是便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妇女开始有穿各种便服式花棉袄、花罩衣、
三开领女服、偏襟列宁服,“布拉及”(连衣裙)等,服色也改变了原来“青一色”、“灰一
色”的单一色调,棉布做的夹衣也被各种针织品、绒衣、绒裤所代替。群众除了老人仍戴传统
老式的“毡帽头”外,青年人都戴上了呢、绒面料皮棉帽、苏式皮帽,穿大头鞋或棉胶鞋。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学习解放军,流行穿草绿色服装或仿军装,单棉军帽时兴一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普通群众大都穿上合体的制服,城镇青年职工干部普遍穿上了毛料
西服,牛仔裤、体形服、蝙蝠式、宽松式、羽绒服等,已成为县内城乡人民寻常的服装。

容装甘南人民的仪表容装,早在清朝末年,沿满清遗俗,男人都蓄发留辫;国民革命废除
旧俗,公民都剪掉了发辫,时兴光头;商学界公教人员流行剪分头、平头。日伪后期实行国事
体制,对青少年、伪官吏、职员一律禁止留发全剪光头。1949年以前,男子进入中老年时子女
长大成人娶儿媳后要留胡须,本身父母健在者留“髯口”(上唇)。父母已逝本人年近花甲则
留全须。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85年,群众又自由留发,发式初有各式分头、平头、背头、元
发等。妇女容装:1949年前,县内未婚妇女做闺女时,发式为在脑后梳一条大辫,扎红头绳辫
根;结婚后则结发髻(俗称“疙疸纠”),以示区别。民国以后及日伪时期妇女都实行剪发,
已婚未婚发式不分,大女与少妇在容装上无何区别。旧俗妇女普遍都佩戴耳环、手镯。已婚妇
女发髻上要戴头花、银簪等各种首饰。年轻妇女均施胭脂。新中国以来,中老年妇女仍为传统
的发髻无大改变。青年妇女、机关单位女职工都剪短发。1946年至1949年间,流行有“一曼式”、
“胡兰式”等齐耳短发。1950年以后又有留扎两条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时兴红卫兵
齐耳短发“女兰五号发”。1978年后,妇女普遍施胭脂,青年女职工又都戴上耳环、项链。很
多还戴上装饰性眼镜。已婚中青年妇女大多数都烫发、发式多姿多变,如“青年式、波浪式、
荷叶式、凤尾式、宫装式”等等。

二、饮食风味甘南人民主要食粮,粗粮为小米、苞米查、苞米面,辅之是黄米、黄米面;
细粮有白面、大米,不是产区没有,但可以调剂或到农贸市场上买卖。家常主食有:小米饭、
苞米查粥或米饭、苞米面大饼子、发糕、窝头。黄米食品有:黄米粘饭、粘豆包、切糕、黄米
烙饼、豆面卷、粘火烧,这多为年节时、农忙时节所食用。白面食品,县内人民习惯是:馒头、
花卷、家常烙饼、面条等,较为高级的是吃饺子、蒸包子;旧社会主要是过年过节或待客、喜
庆改善生活时才吃的,如今平时也常吃。

蔬菜,城乡除夏天小园的瓜、茄、豆角、葱,韭菜、蒜、杂鲜菜外。常年主要是:土豆、
白菜、大萝卜。土豆是甘南地产品,农村一般家庭户冬季都窖储1000~1500公斤或更多。土豆
家常除熬炒煮食外,还加工成粉条。白菜除储存吃鲜菜外、冬季还习惯用瓮藏渍成酸菜吃。
“渍菜汤”、“酸菜炖猪肉粉条”是县内农村有名的最实惠的一道菜。

此外,还有豆制品的豆腐和干豆腐,也是此地冬天里的常菜。农民自产黄豆随时可换购。
城镇居民由国家供应菜豆票,可以笋票平价购买。甘南人民喜咸食。各家庭户每年春季都要自
己制做一缸足一年吃用的大酱(也叫下酱);秋季时要淹制各类咸菜,用以佐餐。

三、住宅习惯

甘南人民住宅习惯,20世纪50年代农村房子都是土木结构传统的土平房、土草房、马架子。
城镇有少数砖瓦房或“一面青”(正面为砖)。甘南地处高寒地区,习惯建正房住火炕,故村
屯也多是横向东西一条街。房屋建筑格局分2 间、3 间、5 间一撮,中间开门,入户为门厅并
厨房,东西屋为居室,5 间房的又分东西里外屋,室内普遍为南炕,人口多者有的搭南北对面
炕。居室尊卑长幼居住严格有序,一般惯例是东屋为大。归家里最尊长辈住;西屋为小,为次
尊辈或长子住;室内外间为大,里间为小;同室南炕为大。北炕为小。以此论资排辈居住,此
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现在有老人的家庭父母住东屋就是这种礼俗的延续。

在正房两厢盖上东西厢房构成“三合式宅院”,这也是县内的一种住宅形式,多为旧社会
地主绅户居住的,上屋是居室、东厢房为雇工居住的伙房或磨房,人口多也有作家人居住的,
给家里最晚辈人居住,西厢房多做马棚或仓库,碾房。

1949年以后,房屋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形式、格局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居住习惯也有所改变。
现在比较流行独门独户夫妻单体小家庭的住宅形式。如走廊式“二屋一厨”。“三屋一厨”,
“老少间”的新式住房,庭前带廊房仓库封闭式小宅院。近年来又出现私人住宅楼。

四、交通工具

1949年以前,人们有事外出,没有专门代步的交通工具,无论紧急或路遥。一般多徒步而
行。急事只有骑马或动用农业生产大车。

骑马地主富绅有钱人家配有鞍辔专供骑用的所谓“走马”,供使用。而劳动人民急用只能
勉强骣骑耕马。

大轱辘车系达族人民的车,称“勒勒车”,车体全部木制,桦木车辋,长辐高轮。体轻善
行草地与泥洼地,以一马或一牛挽之。民国初期直到日伪时,县内们赶集出门、走亲戚、出官
差,均用此车。

雪爬犁 1949 年前公路不好,冬季雪封道路,出门都喜欢乘用爬犁、一马或二马挽之行于
雪上轻快如飞。

大车主要是农业生产运输用的,农村从前直到现在,外出有时也需乘用此车。1949年前称
“大铁车”,体重需4 ~7 匹马挽行。后来改进换代为“钢轴车”,二马可挽行,新中国建立
后逐渐淘汰,现在都换成胶轮胎“汽包车”。

自行车使用自行车是近现代的事。日伪时期县内始有少数富绅子弟,官公吏骑用。新中国
时期开始逐年增多,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个别人户已出现有“轻骑”摩托车。

公共汽车现在人民远出旅行,可乘汽车。伪康德10年(1943年),县内有满铁株式会社机
动车营业所在甘南设甘南至齐市、甘南至平阳单程班车。1949年至1985年期间,人民交通客运
非常发达,公共汽车可直通达各乡镇,外通邻县,与铁路联接可达全国各地,交通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