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喜庆

第二节 婚丧喜庆




  一、婚嫁

定婚年龄在旧社会和解放初期,盛行包办婚姻,一般子女年长十六七岁的时候,作父母的
就要为之议婚,常俗在十七八岁左右就都定婚了。如逾此期未定婚,人们心理上怕违误婚期
(尤其女方)、怕人非议。所以十七八岁定婚便成为当时社会通行的定婚年龄。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婚姻自主政策,逐渐打破了这种旧俗。现今男女青年成年以后,一般都在20至25岁的时候
定婚。普通青年多在服完兵役;进高等教育学习的多在毕业分派工作以后正式定婚。这是当代
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少数特别是在农村,超前定婚的现象仍然存在。

童养媳,是旧社会一种畸型的婚俗,俗称“团圆媳妇”,是女方尚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给
定了婚,送到婆家供养作为未来子妻的一种婚姻形式。待女长大成人后即举行圆房之礼(俗称
“上头”)。然而此多发生在贫苦阶级中间,女家生活极端困难或由于某种特殊情况,女方父
母双亡,生活无依或男女家中缺少人手,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新中国成立后已彻底予以废除。

结婚年龄在旧社会时,一般惯例男在20岁左右,女在17、19岁不超过20岁,并以单岁结婚
的为多。然而,富有家庭常常出于宗室后嗣观念,也有在16至17岁就为子女结婚的。新中国成
立后,实行《婚姻法》特别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群众觉
悟普遍提高,现在已基本革除了早婚的流弊。普遍遵守新《婚姻法》规定年龄,男22岁,女20
岁进行结婚。

通婚关系过去的世俗传统是在同一民族内非姻族间无血缘关系的人口中互相通婚。但通行
的也有“姑表”、“两姨”兄妹的通婚习惯。即所谓“姑做婆”和“姨做婆”的婚姻。但姑表
结亲只许姑本家嫁到姑家,不许姑家甥女嫁给舅家,这叫骨血倒流则视为禁例。新中国建立后
新婚姻法严禁近亲结婚,凡不符法律规定的通婚则属违法,公民必须遵守。

婚姻制度旧社会男尊女卑,在婚姻制度上男女亦极不平等。男子丧妻理当再娶,谓之“续
弦”俗称“添房”。有财势者还可以纳妾。女子丧夫为孀居,依旧礼要守节,所谓“烈女不嫁
二夫”,否则要受舆论的谴责为不贤不孝。至民国及日伪时期虽然逐渐革除。但许多变相的干
预寡妇婚姻自由的残风遗俗仍然存在。诸如必须守节1 年甚至3 年之后,以及高额的“身价钱”
(给前夫家里的聘礼)等等,都给寡妇再婚留着重重障碍。新中国建立后彻底废除了这种残腐
陋俗,提倡婚姻自由尊重寡妇再嫁以及老年婚姻。

结婚礼俗(一)定婚。旧社会男女定婚必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前要先由媒
人到男女双方家去串联,经双方父母同意后交换“庚贴”,介绍男女生辰八字(古历法,以天
干地支纪年编排的年、月、日、时所构成的八个字,俗叫“八字”)。互相请卜者算命合婚,
合婚后双方商定彩礼,然后定日相看,称“相门户”,今通称“会亲家”,双方都要设宴招待
相互认亲,互赠定婚证物。男家赠女方的有“定婚礼匣”内装胭脂、手饰、衣物布料等;女家
赠与男方的多为衣物。今则多数代赠以钱,即为定婚,从前定婚是婚姻重要程序,受法律保护,
定婚后解除婚约顺经法律裁判。退婚对彩礼的处理一般惯例是:男方主退的不退财礼,女方主
退的财礼全退或根据情况由法律裁决。

(二)纳彩。俗称“过礼”,又有过小礼与过大礼之分。过小礼是定婚同时男方按协议给
女方送纳的财物(一般为被服布料或折核的现金);过大礼是确定结婚日期后,男向女家最后
送纳应给的全部财礼,最早是猪、酒、金银。俗例有双猪双酒与单猪单酒之分(双者为肥猪2
口烧酒两坛银元宝两对,单者各一),民国及日伪时期逐渐演变改为现金。

(三)择吉娶亲。俗谓“看日子”。即请卜者择定所谓黄道吉日举行结婚,结婚日期确定
后男家备果品礼物以红笺书结婚日期、遣媒人送女家谓之“通信”。同时向亲友发请柬,俗叫
“撒喜贴”。在迎娶前一日女家设筵宴请宗族亲友,谓“送闺女”,亲友赠以钱物、谓之“添
箱”。今普遍以现钱随礼。

(四)婚仪。有娶亲(俗称大娶)、送亲(俗称小娶)之分。娶亲礼节多繁,踵事增华,
大举宴客,广收亲友贺礼;送亲略简,也有所谓‘不打动人客’的,不宴宾客不接亲友贺礼,
双方近亲友来一起,男女双方拜过天地婚礼即成;此多出贫苦阶层或处动乱荒年。除此不论娶
亲或送亲一般都需操办2 天至3 天。

第一天婚喜开始,俗称“捞水桌”。是日主要进行婚仪筹备,邀请支宾人(捞头忙的)落
实仪宾执事分工,请厨师(旧称油工子)筹办迎宾滔宴。俗规雇请“鼓乐班子”于此日到门服
务,又称“响棚”。

第二天谓“走轿”。娶亲仪男方是日备彩轿,新郎身披彩红骑马,由男宾相六骑或八骑
“对子马”陪同,四人分持铜锣、灯笼前引,鼓乐一班随行,赴女家娶亲。送亲仪在是日由女
方备车送新妇到男家寓所(俗称“下处”)。

第三天称“正日子”或“拜天地”。是日起早催妆上轿新娘任挽发髻,身著大红袄裤(俗
谓拉草衣)头蒙红巾(称蒙头红或盖头),由女之叔伯、兄等,有的由舅舅抱之上轿,娶亲婆
坐帘外,以女之骨肉至戚雅童同乘轿内谓之“压轿”。新郎乘马随仪仗先行,彩轿在后返回男
家。喜轿之后由母家缚赠猪里脊肉一块,谓之“离娘肉”。继喜车后由女家送亲车数辆,载陪
嫁物品随乘妇女数名(称管饭)。此间礼俗颇繁,喜车只许向左转弯。轿前悬两面铜镜象征照
妖镜。路过祠庙或井,要用红毡遮掩等轿过去。路遇同是娶亲喜车时双方要换一件小物,以示
吉祥。喜车到门,暂不开门先蹩一会,谓之“蹩性”,祝愿日后媳妇温顺。喜车进院要停向吉
方。庭前预设一案为“天地桌”,桌上设供器。供品,置一斗内插一秤喻星斗象征天地,由新
郎父亲或叔伯取筛箩扣置轿顶象征吉意。然后到天地桌前烧化纸码,谓“烧喜纸”。轿前置高
粮半袋,备新娘踏之下轿为步步登高。下轿后由二名少女各持金属酒壶内装高粮以红纸包棉扎
成尖顶一E 前递给新人分持,称之递“保门壶”,后搀扶出轿,新郎在前新妇在后,以红毡铺
地缓步到天地桌前。此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跪拜天地、双双交拜由男女宾相扶入室,门坎上
预置马鞍一个,由上跨过,取步步平安之意。入门时新郎要及时将新妇的浆头红巾揭下抛至屋
檐之上。入室后先到“家堂”前(供俸祖先家谱的地方)拜祖,然后拜公婆,改口称爹称妈,
公婆赠以钱,谓之“改口钱”(此俗至今尤存)。礼成后入新房,同亲属女辈取酒盅二、各注
酒少许,新郎新妇互相交杯饮之称为“换盅”,此即古礼“合卺”之遗意。后上床面向吉方并
坐称之“坐福”。男坐少顷退下出室应酬宾客,新娘要坐达一上午。娘家客走后外宾散去,新
娘盛妆出室款待近戚,由姑嫂或族中女辈长者引新妇以次拜见家族长幼,谓之“分大小”,近
戚长辈还多有馈赠(手饰或给钱)。最后是入“洞房”,俗称“洞房花烛夜”。素有闹洞房之
俗,同辈青年多来祝兴。俗有一夜灯火长明谓之长命灯,取夫妻白头偕老之意。一周后有的九
天,新婚夫妇备四色礼品,同赴母家拜谒谓之“回门”。新婿初至岳家要以上宾接待。此即甘
南旧婚礼俗的概况,但是县内各乡因居民籍贯不同也存有不同差异,不能概全。

日伪时期和1946年至1949年期间,流行有文明结婚的形式。结婚之日双方亲友来宾聚会一
起举行一个结婚典礼由证婚人(请姻族中或本地有威望,有职位的人担任)、男女主婚人(结
婚人双方父兄或叔伯)、介绍人(即媒人)组合成一个结婚仪式团体,设礼堂各就位,由司仪
人主持仪式,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主婚人、男女来宾各行鞠躬谢礼,新郎新妇互敬
礼,交换饰物;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致词、来宾祝词后即为结婚礼成。免去了迎娶、
拜天地许多杂俗。其它设喜宴招待戚友、收受贺礼、回门等仍同旧俗。但此只有城镇、知识分
子、公职人员中通行较多,而广大的农村仍旧俗未变。

自195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从法制上宣布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制
度,新中国男女青年的结婚形式过程有了很大改观。男女青年相识经一段恋爱过程,征得各自
家长的同意即可订婚,或经过介绍人介绍,男女双方会晤,经一段交往了解同意后也可以订婚。
订婚后一般都要“会亲家”,男女双方先后置办酒席,宴请介绍人和双方父母、兄长亲友相识。
在结婚前须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后方准结婚。结婚新房、家具、被服等物多由男方筹
备,公开索要财礼的旧俗已不存在了,但事实转嫁到购买高档用品上,而且范围逐年扩大,名
目日渐繁多。1960年后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1970年后发展为新
的“四大件”(手表是走星期天的、自行车带冒烟的即轻骑或摩托、缝纫机带码边的、收音机
带唱片的)。流行家俱有:立柜、写字台、对沙发、茶几、酒柜等。1980年后盛行“六大件”:
手表、收录机、白行车、冼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个别的还有电冰箱。流行家俱更为现
代化:组合柜、套沙发、有机玻璃茶几、厨房家用电器等。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现在结婚费用,
1960~1969年平均1000至1200元,1970~1979年。平均为1300至1500元。1980~1985年上升到
5000至1 万元左右。结婚日期一般都是赶星期天、节假日,而且是“双日子”为最佳。迎娶新
娘礼俗一般在结婚当日上午清晨的时候举行,由男家亲友来宾陪同新郎统乘自行车“车子队”
赴女家迎亲,新郎到女家先拜谒岳父母同时改变称呼叫爹妈,岳父母要赏金称“改口钱”,然
后携新妇著盛装彩巾乘自行车来夫家。女方送亲的宾客也乘自行车运载“陪嫁物品”随行到男
家。新妇到家进门要燃放鞭炮,用五谷粮掺彩纸屑洒打之,以表喜庆热闹象征吉祥。新妇进门
首先拜见公婆,新俗此时媳妇要先给婆婆头上带朵花同时改口叫妈,这时婆婆也要赠给媳妇改
口钱,并要按女方赠婿的增加一番与之。然后进行喜宴,新娘新郎要到席间各桌双双敬酒,同
时引见以识长幼称谓,即成婚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精神
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的教育。同时也出现许多:喜事新办的典型,如集体结婚、旅行结婚
等亦逐渐蔚成风气。1980年以后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旧的习惯势力又乘机泛起,结
婚大操大办大收贺礼的旧俗又有抬头。农村中变相买卖婚姻和不到年龄结婚的现象又有出现。

二、丧葬

甘南地方,除少数民族另有成俗外,汉族人口的葬俗情重礼繁而迷信行为较多。

初终寿衣小硷。老人上了年纪或有病危重时,子女就要为之准备寿衣,俗称“装老衣裳”,
俗例有五件或七件。富有者多用丝绸布料,但忌用缎子,因讳“断予”。迷信对后嗣不利。寿
衣分衬衣裤、棉袄棉裤棉袍、外罩、褂等及枕褥。不论四时皆以棉制。喻厚成。古俗衣要系带
忌用纽扣,忌毛皮裘类为寿衣(讳与畜牲合葬),而今多改用生前时装。俗规寿衣应在人未死
以前穿就。死后则迷信穿不去。穿好寿衣抬至停放遗体的“床排子”上,谓之“小殓”。遗体
头部要朝北或随主室房向,脚朝户门。有的直接抬入棺中称之为“走马入殓”。此时亡老长男
至户外站凳上手持扁担指向西方,三呼亡者“走西南大路”谓之“指瞑路”,概佛经以西方为
净土欲灵魂所归。同时在门外或灶门焚化纸活,合家举哀。以白粗布裁制孝服,叠布为孝帽,
以叠式不同区别辈数,以青麻搓绳系于腰。请村邻老者提壶盛饭水、持纸钱前引、儿孙男女孝
眷随后一齐举哀至村中“土地祠报庙”,每日早午晚三次。同时向亲友发出讣告。

入殓。人死后第二天,有的第三天。购制棺木,于庭前以席搭灵棚,停棺于内举行入殓仪。
入殓之前首先铺棺,俗以制钱硬币7 枚置棺底、摆成北斗星座状为亡者垫背,上铺以纸,抬遗
体入棺时宜先用扁担或木杠撬动尸体,谓之“出殃”(渲泄尸体口腔、气管中残存的“硫化氰”
有毒气体,以防传染疾病)。然后由数人抬起遗体。由孝子抱头纳遗体入棺,去覆面黑纱及绊
脚丝绳。盖棺后孝眷一齐举哀,写“名堂”于棺头,购制各种纸制“暝物”车、马、人夫、屋
宇、银钱桌、柜箱等陈列灵棚。

凭吊。一般要停柩3 天,请来鼓乐吹奏哀乐。亲友闻讣告后都来吊唁,吊者奠仪之品多为
烧纸、金箔,近戚有赠供品、最厚者有送“挽樟”(布料)。丧家对吊唁者设宴酬宾,传统均
为“6 碟6 碗”“8 碟8 碗”的酒席。如妣单丧的数取单(五、七)。俗例丧宴中必有一菜是
豆付,以示白事。

送行。在凭吊第二日下午,由孝子执草帚1 把,上缚悬在门上的“过头纸”由2 人掺扶躬
身拖帚退行,孝眷随后手执香、纸绕棺3 圈。由人将各种纸制“暝物”送到村中土地祠焚化谓
之送行表示送亡魂归去。

辞灵仪。在送行以后下葬的头一天日暮时举行。有如现今的向遗体告别之仪。开始孝眷和
亲友齐集灵前,开棺由孝子执箸缚棉球蘸豆油或酒,揩拭死者颜面五官,谓之“开光”,类似
今之整容,眷属和戚友围棺最后瞻仰遗容,然后盖棺钉实。谓之“煞扣”;近戚,依次在灵前
祭酒献供叩拜,各举哀齐哀;读告言(祭文)、焚告言、礼成。是夜通宵守灵。

发引仪。也叫“出灵”。晨吉时启灵出葬,启灵时孝子“摔丧盆”。从前多用人抬,称抬
重,有32或64杠。现今则用马车或各种机动车运载。灵车向墓地运行时孝子扛灵头幡前行,女
眷乘车从后。亲友有服者皆在灵柩前后步行。送至墓地抬进墓穴。看好风水向口。拨正方向。
用席覆棺。由孝子埋头一锹土然后封土丘为坟。插灵幡于上。

圆坟。安葬后3 天。孝子孝孙等去墓地,增覆新土修整加高。谓之圆坟。

周祭。有1 周祭,俗称“烧头七”或“上望”,孝眷要在屋前烟筒跟下塔案祭之。“三七”
至墓地烧纸洒酒祭之。“五七”称烧五七,死者闺女要为之扎暝物“五盆花”、一头肥猪来到
坟前烧祭之。以后有“百日祭”称烧百日。1 周年祭、2 周年祭、3 周年大祭。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加上改革有关政策的深
入宣传。县内传统的封建迷信的丧葬旧俗逐渐革除。城镇实行火葬;农村普遍实行深葬;简办
丧事已形成一代社会新风。如今人民群众也接受了开追悼会方式。习惯了臂带黑纱和向死者敬
献花圈以及向遗体告别等的致哀形式,并且约定俗成为今日的治丧与殡葬仪式。但到1985年。
也还有保留着“开光”的遗俗;烧化纸钱是传统的迷信旧俗。而今仍然保留。出葬一般在第二
天而且必须在上午的时候进行。忌讳下午出葬。因有亲人在外未归者也有停柩(现是保留遗体)
3 天的。遗体启运时(土葬用棺木成殓者叫启灵)仍有孝子“摔丧盆”遗俗。在送葬途中,还
遗留“撒买路钱”之俗。用黄纸剪成如古币状的纸钱,沿路抛撒。

三、喜庆

贺生子。“俗称”下奶“,也是甘南传统既久的民俗风情。妇女生孩子亲友都要备礼品前
往慰问祝贺。至戚或产妇的尊亲属在产后二、三日即早前往,一般也都在弥月之内前往祝贺,
称作”随奶份子“。赠品多为鸡蛋或红糖、挂面、各种干鲜罐头;从前还有赠送猪肘猪蹄、芝
麻等滋补生乳食品。从前婴儿出生三天始行洗浴,要请接生婆为之。同时备酒肴酬谢接生婆。
谓”请三天“。弥月以后未及下奶的亲属,多补赠各种服饰。如银手镯、麒麟送子、状元牌、
银鸭子、长命银锁等,象征小孩健壮长命百岁,祝生贵子长大作官。现今演进多改赠各类新式
童装衣物、高级玩具之类。满月之时主人要设宴邀请下奶、贺送的亲友吃酒,名为请”满月酒
“。从前一股一份的小家庭。生活较富裕的人家多有此举;而人口多股分伙众的大家族则无之。
新中国建立至今群众仍有此遗俗,但亦因时因地或家庭情况而有所不同,此有或彼无繁简不一。

祝寿。过去年老之人每逢生日,家境富裕的常有办寿之俗。近戚晚辈来馈以寿桃、寿面、
美酒、寿烛等,厚者有赠衣料为老人祝寿。主人要备酒宴大家聚餐,俗为“拜寿”。此俗延遗
至今。一般老人年过60岁,膝前儿女较多,子女都有工作而且经济生活较好的家族为老人祝寿
者为多。常俗对60寿辰比较重视,旧时为“六十花甲”干支纪年洽好一周称“60大寿”,为主
要寿庆之日。俗令老人66岁为“坎”,寿辰时儿女要为老人包66个饺子食之以消灾益寿延年。

贺新房。从前部分人口中有贺新房之俗。盖新房落成搬迁入新居时。亲友有送匾联、各种
饰物前往贺喜。主人要备酒酬饮,谓之“温居”俗称“撩锅底”。现今个别地方居民中多半是
好友之间赠以礼物,一般如窗纱、壁画、灯具等并共饮作乐,以识新居兼祝贺之意。

年猪乡宴。农家每在岁未杀年猪邀请亲友邻里交相宴会。称“会年茶”,也有称之为“年
猪乡宴”的。年猪宴是流传在甘南地方的一种民间习俗。年年一过腊月。广大农村除了个别困
难户,一般人家都要宰一口肥猪过年,杀猪时都要邀请邻里、亲朋故友吃猪肉、谦称谓“吃血
肠”,形成一种“年猪乡宴”的成俗。

烧香。俗因遇事有所期望,在天地神前发誓许愿或因家人有病经巫者传示迷信许愿,如得
园满或疾病痊愈时,多在秋后或岁末择日在天地或祖祠前杀牲焚香偿愿。也有无愿以偿所谓
“烧太平香”的,赋有庆丰收祭祖先之意,广宴亲友邻里。邀“单鼓子”一班(也称太平鼓),
在祖堂前击鼓作舞,说唱祭礼词曲,俗日“烧香”或“跳单鼓”;邻里应邀赴宴者要赠以线香
一、二封或钱币。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绝迹。

吃喜,旧时人逢吉凶祸福或特殊遭遇时,亲友都要前往家中道贺或慰问。如遇险获救、失
物找回、有病痊愈等。现今子女高考入取、当兵入伍等,主人表示欢喜与感谢关怀、帮忙、贺
送的人而聚。旧称“吃喜”,现代新意仅表示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