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言

序言




新编《龙江县志》的问世,是全县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龙江县志》是时代
的新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的出版,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龙江县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江河纵横,交通方便。建县70多年来,
全县人民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奋斗的精神,创造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
龙江县人民顽强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并做出了自己的牺牲;解放战争时期的龙江县人
民参军、支前,消灭匪患,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龙江县人民为,改变封建制度和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面貌,建立繁荣、昌盛
的社会主义家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艰辛的努力。为使全县人民了解和熟知家乡的历史,编
写新的《龙江县志》,这是我们的夙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0年来,龙江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国民经济以及其它
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日趋富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
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现在龙江县已成为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东北细毛羊基地、建筑材料基地;农业经济、工业经
济、商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都有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一切都在新编《龙江县
志》中做了翔实的记述。我们相信,它必将起到鼓舞和激励全县人民的斗志,坚定深化改革的
信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我们是70年代和80年代调入中共龙江县委、龙江县人民政府担任领导工作的。多年来,在
实际工作中与全县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龙江县的地理环境、自然
资源,人民勤劳节俭的风尚和风土人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使我们产生了眷恋之情。
在总结10年改革成就,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深知要想领导好一个县的工作,不仅要认真
研究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且要深刻了解县情;不仅要认识龙江的现状,还要弄清龙江的过去。
新编《龙江县志》的出版,确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部志书,
以求丰富我们的工作经验,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当好人民的公仆。

龙江县历史上曾两次编修《龙江县志》。伪康德5年(1938年),由龙江县长陈毅主持编纂
出版了一部《龙江县志》。1959年,在中共龙江县委、县人委领导下,编写了共和国建立后的
第一部《龙江县志》。这两部县志,对龙江的自然、社会的历史现状,政治、经济、文化、习
俗民情等都做到了一定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但是,都存有一定的缺陷。1938
年编纂的县志,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多有封建统治意识,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1959
年编写的《龙江县志》,是一部“大跃进”的产物,某些地方没能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而新
编《龙江县志》是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编纂而成的。它体例完备,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和《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做到了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
对龙江县70多年的历史,实事求是,存真求实,既反映了龙江县的客观面貌、地方特色,及各
族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丰硕成果,同时也记载了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为建设发展龙
江,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的宝
贵遗产。是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教育的良好教材,是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修《龙江县志》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志书的出版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新编《
龙江县志》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省市修志部门的及时指导;得到曾在龙江县工作过的老领导提供
的珍贵史料;得到各乡镇(场)及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各级档案部门对资料的积极提供。
谨此,我们代表中共龙江县委、龙江县人民政府致以诚挚的感谢。对承担编纂这部志书的县志
办公室的全体同志,不辞劳苦,广征博采,夜以继日,历时七载,修成此书,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们将同全县各级干部一道,通过《龙江县志》更好地研究龙江、认识龙江,把龙江建设
得更好。

中共龙江县委书记 李连清

龙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宋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