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族演替

第三章 民族

第一节 民族演替





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前期,属境为蒙古人种生息地。

唐虞三代至汉朝,涔貊族在此繁衍生息。

《据后汉书·卷85》、《东夷传·夫余国》载:涔地,“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
卑、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挹娄,是肃慎族直系后代,居住于长白山以北,张广才岑以东,
直到鞑靼海峡大片地区。鲜卑为东胡族直系后裔,居于大兴安岭及岭西之地。弱水即今黑龙江,
涔地处其南,即今松嫩平原地区,龙江囊括其内。汉以前,涔貊族为氏族社会,“其国无大君
长,自汉以来,其官有侯、邑尹、三老,统主下户”,社会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文献中还记
载:涔貊族“知种麻、养蚕,作帛布”、“男女衣著皆曲领”,用河蚌做“蚌刀,蚌镰”,用
兽骨做簇、矛、鱼镖等,已从畜牧为主兼事渔猎向农牧经济转化。

西汉时,北夫余人居于属境。

夫余人为涔貊族直系后裔。其居地“去玄菟千里”,为嫩江中下游,其中包括龙江之地。
夫余人发展了涔貊族农牧经济。种植“五谷”,“善养牲”、豢养“名马”和牛、猪、狗等,
出产“赤玉、貂釉、大珠”,族人“殷富”,“丁口滋盛”有君王、宫室、仓库、牢狱。公元
483年为高勾丽所灭。

三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嫩江以东为豆莫娄人,江西为乌丸遗人和南室韦人。

豆莫娄也叫大莫卢,寇漫汗、达莫娄。据屠寄考证:豆莫娄在今齐齐哈尔、布特哈,呼兰
一带。乌丸遗人居于东室韦西北150公里,乌洛侯东北100公里。东室韦在洮儿河入江口处,西
北150公里,即今龙江、富拉尔基一带。乌丸也称乌桓,原居地为今大兴安岭北段,属东胡族
后裔。公元一世纪末,乌丸南迁至今辽宁省一带。南迁路上,一部分弱残人员留在嫩江以西定
居生活。

乌丸遗人隶属于南室韦管辖之下,是南室韦的一个分支。魏晋,南北朝时,室韦族兴起。
生产粟麦和稷,“有曲酿酒”,“唯食猎鱼”,养牛马,用角弓,多貂皮,男女皆穿白鹿皮衣。

公元916年建契丹国,947年改称辽。龙江,位于辽国乌古迪烈统军司辖境。此时,居于嫩
江中下游的夫余后裔达莫娄、南室韦的分支乌丸遗人等已不复存在。此地已为突吕布室韦和汉
族取而居之。辽代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是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龙江属境南部的绰尔河
流域,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居住,塔子城出土的“大安七年”石刻,载录了47个汉人姓名。

金代,龙江境内为生女真族下辖的乌古迪烈,契丹、奚族的杂居地。

天会三年(1125年)徙乌古、迪烈二部及契丹民到今龙江、甘南、齐齐哈尔一带之后,金宗
室婆卢火,领兵屯种泰州,军民并役,修筑东北路界墙边堡。又将在长城内外的奚族六个猛安
部迁于泰州等地。金熙宗以后,女真人“各随所分土,与汉人杂居”,“农忙时令相助济”。
于是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成为龙江境内各族的经济基础。在济沁河与雅鲁河会流处的古城中,出
土的金代遗物有铁镞、铁刀、铁铧、铁锅,铁锯,石臼,手摇石磨等,说明部民除农业外手工
业也很发达。

元代,龙江境内为蒙古族、汉族、女真族居地。

蒙古族的主体是蒙兀室韦,属东胡族系。乌古迪烈,奚族等大部分融入蒙古族。部分汉人
和黄头女真仍居于绰尔河流域。成吉思汗把龙江属境分封给他幼弟斡惕那颜。大片土地成为蒙
古贵族的牧场。

明代,龙江境内居住蒙古族、女真族和汉族。

清代,除蒙古族,汉族、满族(女真族)、锡伯族(黄头室韦)外,达斡尔族,索伦族(鄂温
克族)、回族、朝鲜族,先后迁于此地。

蒙古族,有科尔沁蒙古、厄鲁特蒙古、毕拉尔蒙古。科尔沁右翼蒙古受清太祖努尔哈赤封
赏,活动在科尔沁一带,龙江境内景星、龙兴一带有其部民。1673年厄鲁特依克明安部首领莽
鼐公得到清帝应诺,率部到乌裕尔河流域至齐齐哈尔一带游牧。清末,龙江境内依克明安部尚
有180多户。毕拉尔蒙古,又称布莱雅、巴尔虎。属蒙古喀尔喀部、新巴尔虎分支。俄人侵略
黑龙江流域后,迁徙至呼伦湖与嫩江流域。民国初年,龙江境内有8000多人。

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入侵,黑龙江北岸居住的达斡尔,鄂温克族地,使其不得安居。其
族民遂迁至黑龙江城聚尔根和嫩江中下游流域,包括嫩江支流雅鲁河一带。康熙年间,龙江境
内有鄂温克族4000多人,达斡尔族1000多人。鄂温克族散居山谷,挽弓射猎,并设驻防军于齐
齐哈尔,为打击沙俄侵略军的劲旅。后来随军调防,境内所剩无几。达斡尔族,除渔猎之外,
又事农耕,多数在境内定居。民国初年,境内有7000多人。

鄂伦春族,始居精奇里江源头一带。康熙年间,迁至嫩江中下游,民国初年境内尚有8000
来人。清末,撤废对其管理的五路协领,使其散居各地,后逐渐迁移入山。

赫哲族,原居宁古塔东北亨滚河流域,以打猎、捕鱼为生,居无定处,随牲畜逐水草转徙。
民国初年转至龙江境内2.3万多人。后来逐渐东迁乌苏里江一带。

朝鲜族,清官庄内,即有朴姓朝鲜族民劳作。民国初期,又有部分朝鲜族迁居境内。1933
年后日伪时期,日本侵略军移朝鲜族入境开拓。新中国建立后留居境内1000多人。

锡伯族,原居绰尔河流域。鲜卑黄头室韦为锡伯族的先世。清初,将锡伯族分迁至齐齐哈
尔等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被编入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三旗。1702年锡伯族大多随其
官兵调往新疆伊犁。只剩少部在境内定居。

满族,先人为肃慎,汉时为挹娄,南北朝时为勿吉,隋唐时为黑水靺鞨,辽,金时为生女
真。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成员编入八旗。清康熙二十一年,部分满人由宁古塔等地
随将军萨布素从征来此。

汉族,辽代龙江境内已有少量汉族迁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开辟乌喇到瑷珲驿
道,龙江境内设特穆德黑、卜魁、乌鸦头站等驿站,站丁均为吴三桂投降的汉军充任。同时,
清朝又将“犯人”流放至齐齐哈尔,遂使汉人增多。后来,因苛捐杂税及天灾人祸破产而离家
出走的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来此做“佣工”或租种田亩。清末移民实边,更有大量汉人涌入。

回族,本回纥遗裔,初在陕甘境。康熙十五年(1676年)有40户回民来至龙江境内八旗当差,
并有20多户北京饭馆回民移居齐齐哈尔从事饮食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有18户回民发遗至
齐齐哈尔为满洲族官吏当奴仆。道光元年(1821年)又有22名回民来至境内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