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采掘 加工

第五节 采掘 加工





一 采掘

龙江县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藏为主体。主要有:河流石、白粘土、膨润土、大理石、
石灰岩、珍珠岩、玄武岩、白云岩、石英砂、石墨、麦饭石,硅、硝、煤,还有铁、金等金属
矿藏。

1 采土

·白粘土开采· 龙江镇东岗、西岗,合山乡和自山乡蕴藏耐火白粘土。1902年东省铁路
修通,俄人见此地白粘土有利可图,于民国5年(1916),雇华工采掘两处外运。后被国民政府
制止。

日伪时期,当地民众自采白粘土烧焙瓦器陶器,大业窑业公司也曾采土烧制碗器。

1952年,国家投资60万元,在朱家坎成立制瓦厂,大力开采制瓦粘土。1958年办起龙江镇
白土厂。1969年,厂内工人85名,年产白土1.1万吨,销售收入30万元。生产效率低,经营不
善,入不抵出。1970年,自制粉碎机1台,半自动筛子3个,年产30目细土0.3万吨,100目细土
0.42万吨。1972年,工人增至96名,销售收入226万元,盈利7.8万元。1977年白土厂单独核算。
1979年采土27213立方米,粉碎100目细土2837吨,30目细土931吨,销售6644吨,收入199213
元。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18.2万元,净值14.1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额11万元,总产值(现
价)30.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7.1万元。

·膨润土开采· 龙江县膨润土矿,分布于合山、龙南、白山乡等地。仅合山乡蕴藏量就
有0.5万立方米左右。1965年5月,合山乡在九里屯建白土厂。1965~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20.2
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48千瓦。1980年生产膨润土粉0.3万吨,1985年生产膨润土粉0.55万吨。
产品销售收入1980年29.2万元,1985年39.5万元,产品销售总成本1980年为16.5万元,1985年
为37.8万元。成本提高,造成亏损。1985年总产值54万元,是1980年的1.5倍,净产值10万元,
比1980年减少58%,亏损0.6万元。1980年缴纳税金4.2万元,1985年减至1.9万元。

2 采石

·岩石开采· 龙江县在济沁河乡、山泉乡、柳树乡、雅鲁河等乡,有10多个石灰石矿点。
白山、黑岗、福山永、东华、头站,山泉等乡,还储藏大量花岗岩和路基石。1952年,成立县
采石场,到1957年共采花岗岩50万立方米。1975年,柳树、头站、山泉、济心河、福山永等公
社,组织亦工亦农社员开采石灰石。1979年龙兴、雅鲁河、东华、黑岗、白山、龙江镇、合山、
鲁河8个乡建采石厂,年采石灰石、路基石、花岗岩15.7万立方米。产值12.6万元。1980年,
采石82.2万立方米,产值65.7万元。1985年,尚有白山、黑岗、福山永、东华、头站、山泉乡,
6个采石厂共有职工235人,固定资产70万元。净值45.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23.6万
元,工业总产值(现价)86万元,石料销售收入73.7万元,利润10.4万元。其中,山泉采石厂总
利润3万元,占全县采石厂总利润的29%。

·河流石开采· 龙江县河流石采掘企业,主要有县砂石场,龙江镇、景星镇、龙兴镇砂
石厂,白山、黑岗、华民、合山、鲁河、雅鲁河乡和芦苇公司砂石场,其中芦苇砂石场隶属工
业局。铁路砂石场隶属龙江车务段服务公司,县砂石厂隶属建材工业局。其余隶属乡镇企业局。

50年代初,县内开采河流石,属农民自采自销,规模较校到1957年,年采河流石仅有14万
立方米。1958年“大跃进”,河流石开采猛增至318万立方米。后来,河流石采掘规模逐年扩
大。1980年,有23家企业进行河流石开采,总产值565万元,占全县采掘业总产值的50%以上。
1985年有12家企业进行河流石采掘,采石工人共1394人,其固定资产原值221.6万元,净值
187.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32.5万元;总产值988.6万元;石材销售收入898.6万元,销售税金
29.7万元,利润总额80.6万元。其中县砂石场有固定资产投资6.6万元,设备原值26.3万元,动
力机械总能力441千瓦。石料销售收入78.1万元,占全县河流石销售额的13%,年利润总额11.6
万元。雅鲁河砂石场年利润总额18.5万元,合山沙石场年利润总额21.3万元,龙兴砂石场年利
润总额10.2万元。以上4厂,利润总额占全部河流石采掘年利润总额的76%。到1985年为止,
全县共采掘河流石1546万立方米,远销滨洲铁路沿线各地、哈尔滨市及相邻各市县。

·珍珠岩开采· 龙江县珍珠岩矿,主要分布于七棵树乡向阳村,发达乡渔场,合山乡东
二龙山等地。经黑龙江省地质队化验,属三级矿,膨胀系数为7~10倍。龙江县建筑材料厂1984
年开始生产珍珠岩,当年生产5070立方米。产值20.28万元。销售收入15.2万元。1985年生产1
万立方米,产值40.4万元,销售收入28.28万元。建材厂属亏损企业。1984年亏损2.8万元,由
于珍珠岩产品上马,扭亏增盈1.3万元。

3 采砂

·工程砂开采· 龙江县工程砂矿床达250平方公里,蕴藏量丰富。1976年前民间自行采
掘,用于修建。1976年后各砂石场开始大规模开采。1984年共采砂3.5万立方米。1985年仅龙
江畜牧场采掘工程砂就达3万立方米,乡办各采砂场采掘1万立方米。1976~1985年,全县共采
掘工程砂136.5万立方米。

·七○砂开采· 1977年,在属境山泉乡高家窝棚大队,发现了七0砂矿。投产2年,采砂
2260立方米,售价135600元。

4 地下水开采

龙江县地下水净储量64.4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4.66亿立方米。

1903年,东省铁路修通,朱家坎站建水塔1座,首次开采地下水。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
作化,灌溉农田,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当年打井8551眼,开采地下水1.71万立方米。1959年开
采0.13亿立方米。1966年,新打电井873眼,开采地下水,每年平均增加0.05亿立方米。到1979
年,地下水的开采总量达9167.5万立方米。

龙江县于1979年建自来水公司。1984年全年供水27.2万立方米,1985年日产水0.35万立方
米,全年采水186556立方米。

多年来,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多用于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到1985年,全
县全年开采总量为2.04亿立方米。

5 其他矿采掘

·原煤开采· 据1938年《龙江县志》载,“朱家坎车站17里许”,有煤矿1座,“面积
凡一万一千二百五十方里”。1900年俄人来此“擅行侵采”。经巡抚周树模交涉阻止。并设立
隆平煤矿公司。后因故未能开采。日伪时期,再行探查试采,仍然未有结果。

1958年“大跃进”,在龙兴等矿点开采240吨,后因煤质不佳而停工。1978年在山泉乡及
颜家沟矿点,由乡办企业开采0.46万吨。由于矿体杂岩、水浸严重,土层较深,资金不足而停
产。

·铁矿开采· 1958年大炼钢铁,在县内二龙山开采0.12万吨铁矿石。后因矿体含铁成分
少,造价昂贵,停采。

二 加工

1 食品加工

民国13年(1924年),龙江县境内建“广记火磨”,每日可加工0.5万公斤面粉。日伪时期,
酿造业生产能力有了提高。伪康德5年(1938年),全县酿酒近100万公斤,生产酱油68万公斤,
生产醋5.5万公斤,生产大酱12万公斤,各种清凉饮料日生产达0.2~0.5万瓶,生产植物油150
万公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政权进行残酷的“经济统制”,掠夺粮食等农产品,断
绝食品工业原料来源,使各食品厂、油厂、油坊、磨坊纷纷倒闭。1945年生产的粮油,连供应
本地居民都不能满足。1946年之后,食品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制酒· 1948年,全县有酒厂8家。1958年,龙景两镇国营酒厂建成,当年产白酒153吨。
到1980年生产各类酒达千吨。1983年新建啤酒厂投产,年产啤酒0.5万吨。1985年啤酒总生产
能力扩大到1万吨。同年全县白酒产量1529吨,啤酒产量0.7万吨,果酒产量18吨,小香槟产量
16吨。

·乳品· 1958年,建县乳品厂,当年生产乳粉23吨。1963年,达48吨。1966年扩大投资,
更新设备,日处理鲜奶达到5吨。1968年开始生产全脂奶粉,当年创产值55万元,利润0.7万元。
1981年,县乳品厂筹集资金、增添设备,日处理奶水达到20吨。1985年生产线重新扩建,日处
理奶水总量达到40吨,全年乳品产量704吨,创产值408万元,利税38.6万元。

·植物油· 1948年,龙江县有油米厂2家,日产油0.3万公斤。1970年,县油厂扩大规模,
采用90型液压机20台进行生产,年产量达到446吨。1979年扩大再生产,年产量达到939吨。1981
年油产量3869吨。1984年全县油料作物丰收,生产植物油猛增到5429吨。1985年油料作物略有
减产,年产植物油4300吨。

·粮食加工· 全县有两个国营制米厂,担负着7.5万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成品粮加工任务;
乡、村集体个体小厂、作坊,承担48万农业人口成品粮加工,1985年全县国营粮食加工厂共
加工杂粮1.3万吨,加工面粉0.3万吨,产值385万元。

·其他· 1985年,食品厂生产糕点527吨,挂面厂生产挂面0.1万吨,酱菜厂生产酱油175
吨,糖果生产253吨,以及各乡镇粉条加工43吨等。

1985年全县独立核算企业产品加工与产品价值情况见下表:

表91 1985年独立核算企业食品加工情况

0000148;[/$$p]

2 机械金属品加工

龙江县机械金属品加工,主要有机械修理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生产、金属制品、五金制
品4个方面。

·机械修理制造· 1946~1954年,县内机械修理制造业较为薄弱。1958年以后,有所发
展。1962年,全县有铁工厂和修配厂10多家。“文化大革命”后,发展到40多家。1978年,机
械工业企业增加到52家。较大的有机械厂、电机厂、农机修造厂、农具厂等。生产产品有交流
电机、农用泵、牛头刨、台钻、饲料粉碎机、铡草机、拖拉机配件等,年总产值438万元。

1985年,县属与乡镇机械修理制造企业29家,村办97家,还有几十家个体企业。这些企业
有县热水锅炉厂、电泵厂、摩托车修配厂、景星镇农具厂、龙兴镇农具厂、景星白铁厂、县钢
铁厂服务公司、县农机总站家属厂、龙兴镇修配厂、龙江县农机厂、杏山乡农机具修配厂、头
站乡修配厂、黑岗乡修配厂、对宝乡修配厂、济沁河乡修配厂、福山永乡修配厂、东华乡修配,
永发乡修配厂、华民乡综合修配厂、广厚乡农机修造厂、发达乡修配厂、合山乡联合厂、鲁河
乡修配厂、龙江镇机械修配厂、华民乡综合修配厂、农机二厂、农机三厂。其中规模较大的为
县属电泵厂、锅炉厂和新办的摩托车修配厂。

电泵厂 1956年,由几家铁匠炉联合建立。工人几十名,主要生产小农具。1961年增设铸
造车间、锻工车间,产品增加到17种。当年生产铧子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一名,菜刀被评为第二
名。1964年试产水泵,并成为黑龙江省水泵定点生产厂。1979年新产品小电泵上马,经省科研
单位鉴定合格,开始大批量生产。其中250瓦电泵于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在全国
130个销售点销售,货物供不应求。1985年,全厂有职工358人,厂房面积4367平方米。机械动
力总能力302.6千瓦。拥有各种设备491台(件),其中先进精密设备15台。固定资产46万元。流
动资金119万元。全年生产6个规格的系列电泵,总产量为10475台,产值274万元,利润15万元,
上缴税利23万元。

热水锅炉厂 1976年开始生产热水锅炉。1980年以来,购进X光探伤机,套丝切管机,液
压弯管机,高精度组装平台,自制改造平台卧式钻机,自动手推车等机械设备。产品产量逐年
提高。到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86人,厂房1382平方米,机械动力总能力达140千瓦,固定资
产12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产品销售利润4万元。比1980年的1.6万元提高2.5倍。

摩托车修配厂 1979年投产,1980年总产值近2万元,1984年3万元。1985年全厂占地181平
方米,厂房建筑166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职工15人,动力机械总能力60千瓦。主要
生产项目是摩托车零件加工和摩托车修理。全年销售收入4.9万元,销售税金0.3万元,成本4.4
万元,流动资金6.7万元,利润0.2万元。

乡镇21户农机修配企业,1985年有从业人员581人,固定资产246.2万元,流动资金121万
多元,销售收入394.2万元,总产值350多万元,利润总额22.3万元。(具体情况见表92)

村办农机修理业共97家,1985年有固定资产156万元,流动资金103万元,销售收入393万
元,总产值400万元,总利润76万元,上缴税金10万元。

·电器机械器材生产· 龙江县电机制造始于1967年,当时仅有龙江机床厂一个电器修理
车间,年产电机200台。1970年建龙江电机厂,产品增加电焊机、金柜、暖气片3种。同年龙江
白铁社转产电器产品,改名电器厂,生产吹风机。1984年钟表刻字合作社,研制电热产品,试
制成功电热褥、电热毯、电热垫等5种产品。到1985年全县共有3个电器生产企业。总占地面积
38862平方米,有固定资产285万元,获利润36.5万元。

电器厂 1985年,厂房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机械动力总能力1829千瓦,同定资产113万元,
流动资金415万元。生产吹风机58万台,总产值1121万元,占全县电机生产总值1631万元的70%,
上缴税金56万元,利润总额85万元。1979~1985年,厂长杨德增,带领全厂职工开拓前进,7年
共上缴利润667万元,上缴税金596万元。开发产品24种。主要产品吹风机,1980年为嫩江地区
优质产品,198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优质产品。

吹风机

0000149;[/$$p]

表92 1985年乡镇农机修配企业财务情况表 单位:万元

0000150;[/$$p]

1985年,又获省系列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全国28个省市,950个县,1828个销售点。产品
销售覆盖率,在全国市场占84%,该厂连续23年被评为生产先进企业,是黑龙江省集体企业中
少数“百万富翁”厂家之一。

电机厂 1985年占地3958平方米,厂房2863平方米,周定资产投资102万元,流动资金177
万元,机械动力总能力422千瓦,职工306人,科技人员7名。同年,民用吹风机产量19.5万台,
完成计划的129%。总产值458万元,净产值121万元,税金25万元。利润总额32万元。1980--
1985年,累计生产民用吹风机76万台。主产品“飞龙牌吹风机”,1981年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
准,在嫩江地区同行业产品中被评为第一名。畅销12个省,112个市县,364个销售网点。

电热器具厂 1984~1985年,共生产电热器具96237条,1984年被嫩江地区评为优质产品。
1985年总产值51.4万元,净产值10.7万元,利润2.4万元,上缴利税3.7万元。连续7年被评为
先进生产单位。

全县电器机械器材制品生产,1980年总产值271万元,1984年1852万元,1985年1646万元,
是1980年的6倍。

·金属制品生产· 龙江县金属制品生产有景星镇修配厂、县银行工具厂、电子乐器厂,
散热器厂、生产资料综合加工厂5个独立核算企业。另有2个非独立核算企业。

金属制品较大企业有景星镇修配厂。全厂职工60人,固定资产13.7万元,流动资金0.3万
元。1985年总产值为48万元。占全县金属制品产值的40%以上,销售税金1.9万元,全年利润
总额4.5万元。散热器厂有职工32人,固定资产3.5万元,流动资企9.6万元,1985年总产值21.4
万元,净产值8.1万元,税金1.1万元,利润2万元。

·五金制品生产· 主要企业有五金制品厂、东风农具厂、景星农具厂、龙兴农具厂和各
乡农具厂、修造厂。

五金制品厂 1977年,定向产品有井头、铁床、内外角、薄铁制品等。1978年,全厂职工34
人,田定资产2.1万元。总产值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118元,利润7.3万元。1984年,
生产徘徊不前,亏损1.2万元,欠税金1万元。1985年转产,组建“建材装璜厂”。

3 建材生产

民国3年(1914年),龙江县生产砖326.8万块,瓦9万片。1937年有6家砖瓦窑,工人44名,
生产资本0.19万元。

1949年后,充分利用县内白粘土、砂石等资源,经县财政投资,新建瓦厂、砖厂,年产粘
土瓦300万片,手扣砖1024万块。1958年,除巩固发展砖瓦生产外,又办起了水泥厂。1966年,
生产红砖301万块,粘土瓦994万片。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停工停产,红砖、粘土瓦产量均减至1966年的50%。1976
年红砖生产1635.6万块、粘土瓦781.3万片、水泥14444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1979年水泥生产3万余吨,比1976
年提高2倍多。红砖生产4834万块,是1976年的3倍。粘土瓦701万片。此外,还生产耐火砖1095
吨,水泥管9738节,水泥电柱154根,白灰3357吨。

1980~1985年,全县从事建材生产的独立核算企业共19家,即龙江水泥厂、龙兴水泥厂、
鲁河水泥厂、济沁河水泥厂、龙江县制瓦厂、龙江县制砖厂、龙江镇砖瓦厂、景星镇砖厂、龙
兴第一、第二砖厂、济沁河砖厂、龙江陶瓷厂、鲁河砖厂、白山砖瓦厂、黑岗砖厂、兴隆川砖
厂、雅鲁河砖厂。

水泥生产以龙江水泥厂规模最大。全厂占地22万平方米,职工827人,厂房14992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1352万元,机械动力总能力8334千瓦,已安装设备6.6万元。1985年生产水泥7万
吨,熟料5.1万吨,总产值867万元,占全县建材生产总值的60%。净产值278万元,利润总额68
万元,税金50.6万元。龙江瓦厂1952年投产。到1985年固定资产81万元,净值59.5万元,流动
资金35万元,销售收入59万元,利润1.2万元。利税总额7.1万元。全县19个建材独立核算企业,
1985年有职工2 182人。全年总产值1471万元,是1984年1043.3万元的1.3倍。

建材生产有非独立核算企业1处,有职工323人,固定资产7.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27千
瓦,1985年生产红砖8.4万块。总产值45.4万元。

全县村办砖瓦厂9家,从业人员285人,共有固定资产33.8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年产粘
土瓦200万块,砖2600万块。1985年总产值130余万元,利润8.44万元,上缴税金4余万元。

1985年,全县建材生产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值的16.3%,居全县6大行业的第3位。

4 冶金

1958年,龙江县在工业“以钢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办起炼铁厂4家,兴建4座小高炉,社
队办的小炼铁炉1770个,炼焦炉1538个。生产500多吨生铁,因质量不合格而迅速下马。70年
代,先后办起龙江钢厂、庆华钢厂、青年轧钢厂。1971~1975年,每年平均产值81万元,全员
劳动生产率为3925元。1977年总产值186万元。亏损427万元。1985年总产值1368万元,比1980
年499万元提高55.9%。

庆华钢厂 建于1978年。前身为龙江镇农具修配厂,有工人3名,小铁炉1座,土房4间,固
定资产0.1万元。1977年兴建1座1.5吨无蕊工频炉,以回收废钢铁作原料,生产钢坯。1979年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新建标准厂房、材料库房、轧钢车间、变电室
0.22万平方米。年产钢锭2794吨、钢铸件322吨,实现利润30万元。1982年,安装第二台炼钢
炉,上了轧钢项目。全厂设有轧钢、炼钢、修配、机器加工4个车间,各种大型机加设备31台,
职工增加到330人,年产钢坯5772吨,产值505万元,为计划的217%,比建厂时翻8番。销售收
入300万元,是计划的150%,实现利润75万元,是建厂时的107倍。

庆华钢厂,因技术不过关多次遇到失败和挫折。厂长齐国栋刻苦钻研技术,带领工人攻克
一个个难关,相继做炉衬捣固试验,软连接水冷系统研究、节油烤包研制等,几年中搞出40多
项革新和发明创造。198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万元,是1979年的166%。同年齐国栋被嫩
地区评为“技术革新家”,1985年获黑龙江拾乡镇企业家”的光荣称号。1985年,全厂房建13.2
万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4661千瓦,固定资产年末原值249万元,净值195万元,流动资金474
万元,利润总额351万元,税金313万元。企业提留利润留成基金67万元,人均税金1200元,人
均产值35000元,人均利润1万元。

待售钢材

0000151;[/$$p]

龙江钢铁厂 1976年4月建成投产,连年亏损。1984年,全厂进行大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
加强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厂规厂法,做到定岗定人,非生产人员降低
17.5%。从而使生产总值由1971年的120万元,上升到1984年的565.3万元,一举扭亏增盈。
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1141人,房建2262平方米,固定资产1050万元,流动资金606万元。全
年生产生铁2.6万吨,烧结铁1.2万吨,水泥9448吨,熟料8031吨,水渣1.27万吨。销售收入1615
万元,比1980年330万元提高5倍多。利税金额178万元,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13万元、
101万元。

截止1985年,全县冶金企业共为国家提供生铁18万吨,钢材3.6万吨,钢锭5.7万吨。1985
年总产值172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8%,利税总额672万元,居全县工业之首。

5 缝纫 纺织

1912年,龙江境内有省建黑龙江爱国女工厂,资金3万元,做军服、军帽、军鞋。1914年
建军用被服厂,资金40万元,制军用被服和民用服装。1936年,全县有服装加工业25家,其中
朱家坎4家,李三店6家,裁缝工98名,资金1545元。

1949年,朱家坎、李三店各有成衣铺12家。1952年,朱家坎成衣业增至20家。1956年全县
成立7个被服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38人。当年生产单衣11.3万件,棉衣5万件,自有资金4万元。
1971~1975年,全县服装业平均年产值185万元。1975年,龙江被服厂有职工127人,总产值
14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万元。

缫丝厂 1959年成立缫丝厂,1962年下马。1968年,为适应全县养蚕事业发展,重新建厂,
1969年试车生产成功。1970年缫丝机发展到48台,职工80名,年产柞蚕丝2.4吨出口率达90%
以上。1971年2月15日,改称地方国营丝纺厂。1976年黑龙江省纺织公司投资10万元,为县
丝纺厂购入两部D202型水缫机,一部301型复摇机。1979年丝纺正式投产。台时产量达115克,
质量达到2A级水平。出口率达95%以上。同年,省轻工局为该厂调拨1511型织机20台,改装大
提花机,改造正经机和打纬机,同时自制浆纱机一台。进行大批量生产提花被面、素线绨等。
年产10.5万米。1980年产丝12吨,丝织品25万米。1982年丝纺厂因带电作业引起大火,烧掉大
部分织机。县财政拨款13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更新各种设备,年产量达80万米,截止1983年,
共出口丝66吨,给国家创汇304万元。1985年,丝纺厂有职工296人,固定资产原值160万元,
流动资金12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85千瓦。全年生产丝织品47.3万米,其中被面5万米,提
花绸4万米,里子绸21万米,宽幅丝织品14万米,人造丝及交织丝38万米,混合纤维丝织品9
万米。炼、英染丝织品46万米。多臂线绨、提花被面正品率达82%,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部颁
标准,里子绸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生产总值204万元,利润总额6.5万元,比1980
年增加15万元。

毛纺厂 1983年建成试产。1981~1985年,全厂固定资产投资1211万元,建房1.5万平方米。
1985年有职工1002人,周定资产原值868万元。净值809.5万元。流动资金945余万元,动力机
械总能力985千瓦。全年生产呢绒和粗梳主织品各35万米,纯毛品12万米,混纺毛织品23万米。
全年销售收入996.2万元,是1984年的187%。
工业总产值958.2万元、净产值285.3万元。利润总额为3.3万元,扭转了1984年亏损6.4万
元的局面。为国家缴纳销售税金183.1万元,是1984年31.7万元的5.7倍。

1985年,全县纺织业总产值1117万元,比1971年增加1096万元,比1975年增加1049万元,
比1980年增加1046万元。盈利10.3万元,上缴税金187万元。同年,全县5个服装企业,总产值
203万元,是1980年的2.5倍。1981~198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5%。

6 化工橡胶生产

1958年,龙江县兴建土化肥厂224个,多数仓促上马,匆匆下马。1960年,只剩4个,产值
67.3万元,1963年,剩1个,产值降至11万元。1978年,建龙江化工厂。1980年,有日用化工
厂1家,有机化工厂2家,产值40万元。1985年有龙江化工厂、兴隆川化工厂、龙北化工厂、发
达化工厂4个企业,产值27.4万元。还有建立较早的龙江橡胶厂。

龙江化工厂 该厂规模较大。1978年黑龙江省化工局投资30万元,筹建以生产农药顺酐、
油漆、信那水等产品。后因顺酐销路不畅,中途下马。1980年1O月生产地板漆、底漆和信那水,
翌年生产油漆200吨,信那水100余吨,实现利润3.8万元。1985年生产各种油漆、信那水和锅
炉除渣剂。主要设备有高速搅拌机、沙磨机等。网定资产23.4万元,净产值12.697元,利税
2.1万元。

发达化工厂 1985年下半年建成。主产品胶帽。因胶帽上有小气孔,失去密封作用,销路
面临困境。龙江一中化学教师、县政协委员陈启照,主动帮助查找原因,合理解决投料配方问
题。很快突破质量难关,年末生产400多万只,获纯利4.6万余元。产品除满足县内各酒厂需求
外,还畅销邻县。

龙北化工厂 主产品是灭鼠药。1983年厂长魏春学试制“灭鼠灵"成功,这种药灭鼠率高,
对禽畜无害。1984年生产415吨。同年,灭鼠灵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魏春学被省农
业科学技术联合服务处聘为顾问、鼠害防治学会副组长。1985年,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
向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推荐龙北化工厂为除灭害先进单位。1985年,全厂有职工150人,
年生产能力0.3万吨,鼠药远销17个省市。

龙江橡胶厂 1959年,该厂仅是一个轮胎翻新生产合作社。1969年开始生产传送带。1982
年革新了工艺设备,使传送带每层胶布的拉断力、附着力及曲挠次数、外观等均达到国家工业
部颁发的标准。

1985年,全厂有职工238人,厂房0.33万平方米,设备44台,固定资产原值77.4万元,净
值5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67.8万元。总产值109.1万元,利润0.3万元,税金8.8万元。主要
产品有传送带、三角带、胶管杂件、翻新轮胎等。橡胶、氧化氢等主要原料靠齐齐哈尔化轻公
司供给,帆布由牡丹江纺织厂与省化工局供销处供给。防老剂,碳黑、促进剂由齐齐哈尔市化
工局供给。百分之七十计划内产品,销往大兴安岭各林业局与齐齐哈尔市各县化建公司,其余
计划外产品销往内蒙与吉林等地。

7 电力生产供应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龙江境内开办电灯厂。以木拌子为燃料、用蒸气引擎为动力的
40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1910年,电灯厂被广信公司收买,官商合办。电灯照明,为官府衙门、
外国洋行、富人公馆所利用。1928年,改为黑龙江省城电灯厂。1929年,灯厂昼夜发电,利用
电力加工粮米和进行军械生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电厂被日军所侵占,送电线路28公里,250伏。配电线路22
公里,照明灯6229盏。1934年,满洲电气股份公司成立,送电线路直长36公里,配电线路直长
169公里,发电量为830多万度。供电区除齐齐哈尔外,还有富拉尔基等地,卖电量527万度。
1936年,一号锅炉爆炸,工人死伤30多人,1937年,迁厂重建,总设备容量5600千瓦。1942年,
总容量达8400千瓦。

1936年,龙江县在朱家坎建立电气营业站。由齐齐哈尔分厂投资,富拉尔基转供。有1100
千伏城外电力送电线路80公里,3300千伏城内配电线路3公里。供车站、军营、妓院、商店照
明,和给油坊、烧锅做动力。1955~1985年的31年间,龙江城内配电线路增至63公里,变压器
容量由300千伏增至1200千伏,低压线路84.6公里。每月由富拉尔基电厂经由龙江供电局供电
250万度。供应662个机关、学校、厂矿、商店和6500多户居民用电,有18万盏照明灯,400多块
公用电表。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龙江县1964年兴办农村电力。地方财政投资104万元,修建了富拉尔
基到景星镇的3.5万伏输电线路,并修竣了景星变电所和配电线路6条148公里,低压线路320公
里。群众集资120万元搞电力排灌,配电线路33.6公里,低压线路66公里。到1985年,县内其
他乡镇国家投资595万元,兴建5条3 500千伏输电线路267.2公里。地方财政投资541万元,兴
建1万伏配电线路1585.8公里,安装变压器1019台,总容量40400千伏。群众自筹资金748万元,
兴建10000伏配电线路329.9公里,自备变压器365台,总容量177456伏。同时建设0.4千伏低
压线路1712.7公里,农村变电所11座,主变容量为32450千伏安。全县有300个村,1021个电通
电,占全县村屯的96.4%。用电户83076户,照明灯2.5万盏,照明容量9847千瓦。农副业生产
和乡镇企业用电1509处,电动机1109台,装机容量49400千瓦,电动排灌机4452台,总容量24736
千瓦。

为了补充国家电力供应不足,龙江县兴办水利发电站和利用柴油机发电。1976年在白山乡
西白土大队,建起一座小水电站,总投资9.3万元。1981年,国家投资286万元,自筹234万元,
建成对宝乡小水电站,年发电量150万度。1956年,龙江县人民委员会集资3万元购置柴油发电
设备,发电容量为1230千瓦。在以后29年里,县内一些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购置了柴油发
电设备。以备国家供电不足时使用。

8 木器加工

民国时期,龙江县就有私人木匠铺生产木器家具及农具等。1937年,全县有23家木匠铺,
118人从事木业生产,资本1073元。

1948年,木器生产更加兴隆,大车铺增加到24家,日产大车3台。1955年,生产大车321台。
1957年,生产木制家具69811件。后来,因胶轮大车盛行,1966年,生产胶轮车棚301台。1968
年,生产胶轮车棚194台,木制小农具0.3万件。

1979年,生产锯材0.133万立方米,纤维板0.1万张,木制小农具0.52万件,木制家具1.4
万件。

全县独立核算企业有龙江县木器厂、景星木器厂、龙兴木器厂,其中龙江木器厂规模较大。
1985年厂房0.3万平方米,职工164人,固定资产总投资10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463千瓦。生
产锯材2882立方米。生产家具1.65万件,总产值71.5万元,净产值26万元。1985年,龙江木器
厂、景星木器厂、龙兴木器厂,安装的木工机械总值71.6万元,其中进口自动线装置价值56.4
万元。

此外,县内还有非独立核算企业木材公司锯材车间1处,有职工16人。动力机械总能力55
千瓦,木工机械15台,价值5.4万元。固定资产36.1万元,总产值30.5万元,每年可生产锯材
1300多立方米。另有村办木器厂2家,从业人员5人,固定资产0.8万元,年产沙发200件,柜100
件,销售额0.8万元。

9 皮革加工

民国14年(1925年),龙江县内朱家坎镇,有皮铺1家,3人从事制革生产。1937年有皮铺2
家,8名从业人员,资本360余元。李三店镇,有皮铺7家,30多名从业人员,资金630元。昂昂
溪、富拉尔基有皮铺12家,50多人从业,主要生产白皮、熏皮、掌板皮,并用边角料生产嚼、
靰鞡等。

1946年,全县共有皮铺42家,工人119名。1953年,增加到47家,工人102名,年产值21.6
万元,产品不仅供当地需求,还有50%销往内蒙、甘南等地区。1956年全县建立4个皮革生产
合作社,工人103名,总产值31万多元,年产靰鞡近万双,“温得”2881双,皮帽165顶,车马
挽具5.4万件。1971~1975年,平均产值67万元,1977年县内有皮革厂3家。1980年4家,总产
值91万元,比1977年提高17%。进入80年代,全县制革业摆脱了过去手工劳动。龙江鞋厂增添
了片皮机、去皮机、熨皮机、打铣机、削匀机,使生产力大为提高。

1985年,有龙江皮革厂、景星皮草厂、龙兴皮革厂,从事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生产。设备总
值15.5万元,总产值25.3万元。

10 其它生产

印刷 县印刷企业有龙江县印刷一厂、二厂,景星印刷厂,农民中专印刷厂、龙江四小印
刷厂。其中龙江印刷一厂规模较大。该厂1956年,由龙、景两县印刷厂合并而成,有职工22人,
8名私方人员,年产值10万多元。有印刷机2台,裁纸刀1台,手摇铸字机1台,厂房1500平方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连年亏损。1972年,王政治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力排各种干
扰,制定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十项规章制立,加强了企业管理。1973年总产值37万元,
1975年43万元。连年被评为系统先进企业和嫩江地区同行业先进单位。1978年,照相制版成功。
1983年,县投资6.5万元,增添了半自动照相机,四开机、彩相印刷机等先进设备,填补了照
相、制版、凸版印刷的空白。产品由过去印刷表格、文字材料、学生用本之类,增加了彩色包
装、装璜等几十种彩印产品。1985年房建2116平方米,有职工160人,行政管理人员18名。有
四开四转平台印刷机30多台,固定资产47.1万元,流动资金46.3万元,生产总值66.1万元,净
值4万多元,销售利税18万元。

景星印刷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6年建厂。1985年有职工41人,安装设备1.9万元,固
定资产25万元,生产资金1.4万元,总产值16.7万元,销售税金0.9万元,销售利润0.4万元。

全县印刷生产,除第四小学印刷厂为非独立核算企业外,1985年,总产值146万多元。1980~
198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7%。

纸制品生产 龙江纸制品厂,房建面积6182平方米,1978年建成投产。1978~1985年,固
定资产投资66.2万元,其中1985年投资5.2万元,全厂职工361人,年产包装纸1127吨,纸制品
1305吨,销售收入96.2万元。总产值105.2万元,净产值48.6万元,销售利润11.3万元,利润
总额3.8万元,缴税5.9万元。与1980年相比,总产值提高2.5倍,净产值提高3.4倍,销售利润
提高6倍多。

文教用品生产 龙江一中教学仪器厂,为非独立核算单位。1972年建成,有厂房12间,流
动资金7.2万元,产品仅有1种。1977年,在黑龙江省教育厅扶植下,转以生产中小学教学仪器。
1982年,固定资产10万元,教具生产发展到20多种,销售13个省市。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12.5
万元,净值12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生产总值43万元,净值34万元。纯利润6万元,人均利
润0.15万元,产品达到39个品种。其中摩擦计,从1980~1985年,均被评为省优产品。力矩盘
和试管架,1982~1985年被评为省教学仪器行业优秀产品。有12种产品达到部颁标准。3个品
种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型号证书。产品除西藏和台湾省外,其他省和自治区均有销售。

工艺美术品制造 1962年,龙江钟刻社美术小组,从事工艺美术品制作。对外承揽商品广
告、产品图案、山水油画、人物画象等。1972年建立工艺美术厂。1977年有职工6人,产品销
售收入0.45万元,纯利300元。1980年固定资产5.5万元,职工26人,产值7.5万元,销售额6万
元,获利2万元。1984年,树皮画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玻璃画获省评第2名,磨花镜获省评第6
名,玛瑙珠中佛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优秀创作2等奖。同时被评为省优产品。产品销售到齐齐哈
尔、哈尔滨、内蒙等地。1985年有职工121人,厂房1300平方米,固定资产13.6万元,生产总
值227万元。利润总额为17.6万元。

饲料生产 龙江县1982年建饲料公司。加工畜禽所需饲料。1983年生产饲料2174吨,1984
年生产饲料2530吨。1985年房建面积2469平方米,机械动力总能力75千瓦。固定资产投资44.5
万元,设备总值2万元,年生产能力0.5万吨,1985年生产混合饲料2 429吨,生产颗粒配合饲
料1 616吨,其他饲料330吨,全年共生产4 375吨。产品合格率占99.95%,总产值91.4万元,
净产值26.9万元,利润1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