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一 协和青少年团

协和青少年团建屯于伪康德4年(1937年),是龙江县协和会所属的一个青少年组织。伪康
德5年(1938年),伪中央协和会发布了《青少年组织大纲》,规定对青少年进行训练和奴化教
育。10~15岁的少年接受少年团的训练,15~19岁的青年接受青年团的训练。伪县协和会指令
少年团的训练在初、高两级国民学校进行。学校除在思想上灌输奴化教育外,每周还设有军体
课。伪康德10年(1943年),龙江县有初、高两级国民学校121所,学生11855名,均按规定的时
间和课程接受训练。伪县协和会设青年训练所,分期分批轮训青年。内容有军事科目、街村、
保甲制度、课税等。通过所谓“教化训练”,达到“民力涵养”,把青少年拖进青少年团,又
到自卫团,再到军警道路上去,为其殖民统治,掠夺政策服务的目的。

二 儿童团

龙江县儿童团建立于1947年土地改革时期,是由村农民会领导下的一个儿童组织。参加对
象,绝大多数属雇贫农家庭出身的子女,年龄10~15岁左右。当时,全县正在进行土改的206
个行政村,普遍建起了儿童团组织,大约有近5000多少年参加儿童团。儿童团设有团长,手持
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送文件等。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在小阿拉街区“光明
村合伙班访问记”中,对儿童团有过这样一段生动描写:“1947年3月25日,跟傅毅刚县长一
到光明村后屯,我们就被两个妇女会员挡住去路,查问有没有路条,经过解释,我们被放行了。
到了光明村时,两个拿着扎枪的儿童团员,一个十二、三岁,一个十来岁,都带着袖标,又拦
住了去路,我们没路条,被带往村公所,我们算是被儿童团给捉住了……”。出自省主席这段
生动的记实,赞扬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的认真可贵精神。在打倒封建势力的严酷阶
级斗争中,儿童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土地改革完成后,即解散。

三 少先队

龙江县少先队的前身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是在县、区两级青年团委领导下的少年群众性组
织。1953年8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为中国少年先
锋队(简称“少先队”)。1953年10月,全县392所小学普遍建起少先队。在9~15岁的少年儿童
中,大约有3.57Y名少年参加少先队组织。学校每周安排“队活”时间,组织少年开展一些有
意义的活动,如请解放军讲战斗故事,请老贫农讲家史,为“五保户”老人做好事,以及开展
“夏令营”活动等。“文化大革命”初期,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所取代。此时,少先队的
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恢复少先队组织,在共青团县、社(乡)委员会领导下,广泛开展了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学雷锋,树新风,创
三好”、“人人争戴小红花”活动。1980年6月,县实验小学,被团中央授予“红花集体”光
荣称号。1981年以来,进行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o1983年全县
390所中、小学有少先队员72772名,占在校少年儿童102611名的70%,有辅导员2462名,其中
专职32名,校外73名。同年2月,共青团龙江县委,召开学雷锋,树新风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奖励大会。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先进集体,三年级学生叶云被评为先进个人。到年底,受到共青
团龙江县委表彰的优秀辅导员有40人,优秀队员90名,“三好”学生45名。1985年全县命名表
彰的优秀少先队员39名,优秀辅导员26名。同年,受省市团委命名表彰的优秀辅导员,有县实
验小学大队辅导员吴淑芬,龙江镇第一小学大队辅导员董雅贤,杏山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孟昭
杰。

四 共青团

1949年3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江县工作委员会在富拉尔基建立。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于永详兼任团县委书记。

1950年团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儿童部。1951年增设青工部、学校部。1955年9
月13日,团县委随县委机关迁至朱家坎(现龙江镇)。1956年3月,龙、景两县合并,景星团县
委并入龙江团县委。团县委内增设了农村工作巡视指导小组。1956年8月1日,学校工作部与少
年儿童部合并,称学校和少年儿童工作部。同年9月,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江县委员
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江县委员会。1958年,农村工作巡视指导组改称青工部。1967
年4月25日,团县委的工作隶属县革委群团组,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被红卫兵、红小兵所取
代。1972年9月,成立筹备建立团县委领导小组。10月29日,召开龙江县第十一届共青团代表
大会,选举产生了龙江县第十一届共青团委员会,恢复了团的工作。团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
部,青工部、青农部、学校部和办公室。各公社(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等单位,都相
应地恢复了团委、总支、支部。

自1949年10月,在全县11个区公开建团,到1952年5月,共建立183个团支部,其中农村支
部103个。1953年底,有各级团干部445人,团员发展到8386名。1954年全县进行了团组织整顿,
改癣补选了基层团组织,健全了生活制度,并积极发展团员。新建了48个团支部,增加团员
1355名。团员入党的92人。还输送一批团干部充实县,区行政部门。

1957年随着并村划乡领导体制的改变。分期分批建立了33个基层团委,结合整党、整社,
开展了整团工作。

1963年,全县24个基层团委,对所属306个支部进行了整顿,调整团支部书记48人,支委
210人。各公社分片或集中培训了1700名团小组长以上干部,训练了4304名团员,纯洁了团组织,
增强了团的战斗力。

“文化大革命”中,团组织活动停止。1972年召开第十一届团员代表大会以后,全县建了
33个团委(总支),整顿了835个团支部,为21227名超龄团员办了离团手续。从1972年末~1973
年初,重点抓了团干部教育和领导班子建设,在党校办了两期团训班,训练大队团支部书记373
人,到1976年,共发展团员19783名,入党团员880名。县、社两级团委共办团训班357次,培训
团干部9957人次。

1979年开始,以团支部为单位,集中时问、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
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开展创先进团支部活动。

1983年10月,开展了团的基层组织整顿工作,当时,在全县团组织中存在“三多一低”的
问题,即团干部缺额多,班子瘫痪的多,兼职多,团干部素质低。

通过整顿,“三多一低”的问题有明显改变.配齐配强了班子,公社团委书记平均年龄22.6
岁,文化普遍达到高中程度,有12个公社团委书记是党员,大队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24.3岁,
文化均在初中以上,在整团中发展新团员2623名,办理超龄退团手续的1783名,并有17名团员
参加了党的组织,其他除团1851人。

1985年下半年,县第二批整党,结合进行整顿企业团组织。农村整团随着农村整党又普遍
整顿一次。到1985年末,金县各条战线共有基层团委(总支)124个、团支部838个,团员14964
名(其中女团员7111名,少数民族团员385名,接收新团员2796名)占青年总数7.67%,超龄离
团1395名,有71名团员入党,通过不断整顿,团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团员的思想水平不断提
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显示了共青团的作用。

表209 龙江县历次团代表大会情况表

00003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