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第五编 文化
综述
据考古普查和地质发掘,龙江境内发现数百件石器,其制作系沿用旧石器时期打击技术。
由此揭示了境内是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文化与中原、华北和东北辽宁地区远古文化有着密
切的源流关系。此后秽貊、夫余、豆莫娄、室韦、契丹、女真等古民族,以及近代达斡尔、蒙
古、索伦、满族、鄂伦春等民族,先后生活在这里。这些民族,自幼习弓马,成丁后便可披甲
从军,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尚武”文化,以适应游牧守猎、保卫部落生存的需要。
清代,在“养成贤材”、“上报君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的封建教育思想指导下,
一些官宦士绅送子弟入官学或私塾求学,聘请放逐境内有文化的“流人”充当塾师。至宣统元
年(1909年),有官学6所,学生173名。属境形成了由少数贵族、富家垄断教育的封建文化。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每年均有垦民迁入。其中有些受过初等教育,使境内人民整体文
化素质有所提高,文化结构也有改变。在此之前,由于少数民族长期居住,文化生活仅有“罕
伯舞”、“乌钦”和民间艺人演出的蹦蹦戏;体育活动也限于骑马、摔跤、射箭。汉民入境后,
增加了“评书”、“杂耍”(后来的杂技)、“踢球”等文体活动形式。并且带来中原人的劳动
工具和先进种田技术,改造了当地原始的农耕方法。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府虽然提出“以道德
为经,实利、尚武为纬”的教育思想,但拨不出更多经费兴办学校。直到民国18年(1929年),
城乡才有小学24所,学生1707名,仅占全县人口1%。90%以上的人处于文盲状态。缺少文化
知识,很难接受先进科学。因此,巫医神汉到处活动。1925~1926年,农村普遍发生天花、霍
乱,人们求神拜佛,延误病期,造成700多人死亡。中东铁路通车后,一些有文化的俄国职员,
到属境各车站任职。外国商人借助交通之便,把俄国和日本电影介绍到县内,殖民地文化逐渐
渗入,使属域逐渐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
1931年,日本侵占县境,时局动荡,学校停课。1933年后,城乡学生才陆续复学。日本侵
略者为建立所谓“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提倡“尽忠奉公,尊重孔儒”,发展殖民
主义文化教育。伪康德4年(1937年),国民学校学生增加到6061人。在教学内容上,以日语代
替国语,以“大东亚共荣”观念,代替爱中华古国的民族精神。同时,侵略者大办日系和俄系
教育,日本开拓团也演出一些宣传“王道乐土”、“日满亲善”等内容的戏剧,强化殖民主义
教育。但是,日本侵略者的精神奴役,受到广大师生和全县人民的抵制。不少开明乡民,集资
大办塾学,聘用一些有民族正气的知识分子任教,推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伪康德3年(1936
年),全县私塾达80处,学生近2000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白色恐怖,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利
用学校讲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通过《黑龙江民报》等报刊,发表革命文稿;组织进步剧团,
演出反映爱国思想的戏剧。在日伪势力不可一世的情况下,抗日救国的学校教育和进步文化,
给全县人民带来希望,同时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被日伪当局视为大逆不道。1936年,
捕杀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金巴来;1938年,颁布取缔私塾规程,明令禁办,使方兴未艾的反殖
民主义教育和文化,受到日伪当局的围剿。
1946年,龙江县人民政权建立后,经过剿匪建政和土地革命,彻底砸碎几千年封建枷锁。
翻身做主的广大农民纷纷送子弟上学。1949年,全县小学达400多所,学生35240人,占全县总
人口六分之一,是民国18年儿童入学率的20倍。同时城乡人民想方设法丰富文化生活。秧歌舞,
旱船,龙灯、高跷、皮影、京剧、评剧、歌曲等艺术表演十分活跃。以反映人民欢庆胜利和希
望、理想的革命文艺,取代了封建、庸俗的低级文艺。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遵循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的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的方针,在
青年学生中普遍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全县积极发展小学教育,始办中学教育,
开办农民、职工业余教育,取得显著成果。1955年,全县受各种教育人数达10万多人,占全县
总人口266 947人的38%。彻底改变了旧社会由少数人垄断文化的局面,真正形成了劳动人民
学文化、学科学、用科学、开展体育运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潮,促使全县人民文化结构发生
变化。同年,全县医疗保健人员达479人。由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破除
迷信,相信科学,使巫医神汉的活动受到限制。为满足全县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县内相继建
立和完善了新华书店、文化馆,电影放映队,并建成县电影院、广播站,组建县专业剧团,各
区,村业余剧团。为提高耕作技术,县科研机构以点带面,开展小麦、大豆合理密植,牧畜人
工配种,推广新式农具等研究活动,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1958年,全县开始“大跃进”,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使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
项事业,出现了脱离实际地盲目发展。片面强调劳动教育,占用时间过多,完不成教学任务,
造成智育质量下降;文化工作提倡人人写诗、演唱,出现了“跃进文艺力、“报捷文艺”。农、
林、水,畜、机等系统和各村屯,纷纷成立科研组织,声势浩大,收效甚微。但是,由于焕发
了人们的革命精神,客观上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相结合,中医
和西医相结合。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文艺路线、新闻路线,科研路线、卫生体育路线,严重地阻碍了事业的发展。1971年各学校相
继复课,正常秩序稍有恢复。1973年又掀起大反“教育回潮”,使学校教学再次受到冲击。在
政治冲击一切的情况下,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文艺形式单一,卫生,科研、体育等战线的工作
停滞不前。但是,由于广大教师和其他基层干部,自觉抵制“左”的思想,在没有统编教材的
情况下,自编各科教材进行智育教育。1975年创办的“五七”大学,开设9个专业,培养208名
技术人员,完成83个科研项目。畜牧战线科研人员,坚持培育成“东北细毛羊”新品种,1972
年又培育出“优质细毛羊”。文艺工作者冒着抵制“样板戏”的风险,改编并演出“海防线上”
等评剧,丰富了城乡文艺生活。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去,在山泉卫生院,为患者成功地做开颅、
开胸手术,一时轰动国内外,香港《大公报》为此作了报道。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冤假错案得到平反。1978年中国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战线同时进行改革,使全县人民的
文化结构和文化层次产生巨大变化。截至1985年,中小学师资队伍达到6000多人,大专文化水
平的有150多人;科学技术人员,“文化大革命”前寥寥无几,1985年达1500多人,其中,有
中级以上职称的占十分之一;卫生系统具有中初级职称人员近500人。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加快了各业的改革步伐。1985年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各类学校已达370余所,普及
了初等教育。形成幼儿、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和各类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实验
小学、龙江一中、农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管理和教育水平均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
文化人才倍出,不少文艺创作和演出受到省和国家奖励,已经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宣传网
络。医疗卫生事业更加发展,全县已有县、乡医院,农村、企事业及个体卫生所550个,医务
人员近千名,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对常见并多发并地方病诊治与预防工作,具备
了相当的能力。全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普遍建立协会、学会,到1985年仅自然科学成
果就有248项,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县级奖励。体育工作,从学校普及到社会,全县每年举
行各种类型运动会,以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由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改革的
深化和人民生活的提高。1985年抽样调查表明,全县万元户中,有20%是职业中学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