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布局

第二节 布局





一 学校分布

1913~1945年,龙江县府所在地齐齐哈尔,设有农、工、商业学校和师范、女子学校,但
与龙江县无隶属关系,直接受省管理。民国初期,县属27所小学,县城设4所,乡村设23听。
伪康德5年(1938年),县内小学增至70所,其中城镇6所,乡村64所,城乡比例为1∶10.7。“
国民优级”学校共10所,设在城镇的有3所,占总数的30%。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县府所
在地富拉尔基,建中学1所。1953年在朱家坎建初师1所,为全县最高学府。进入80年代,全县
中小学发展迅速,布局、结构趋于合理。198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8所,城镇18所,农
村350所。其中,普通中学28所,城乡分布比例为1∶6,省重点中学1所,设在县城;小学340
所,城乡分布比例为1∶28。1985年全县普通中学分布在城镇8所,农村23所,比例为1∶3,小
学335所,城镇13所,农村322所,城乡比例为1∶25稍弱。另外,3所农业,职业高中均设于龙
江镇内。

二 文化单位分布

清朝末期,属境官办文化单位由省直辖。私立“落子园”在齐齐哈尔及比较繁华的集镇偶
有所见。民国初期,在齐齐哈尔戏院、茶社、图书馆相继建立,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并有官办、私办报馆多家,宣传时事和传播群众文化。农村多有流动艺人演出,无固定场所。
日伪时期,县府所在地齐齐哈尔,除有戏院、茶社、图书馆、报馆外,还建了电影院。县属昂
昂溪、富拉尔基等地,也办了茶社、落子园,说书、演出地方戏曲。

1946~1954年,龙江县府设在富拉尔基镇,除利用日伪遗留的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外,
还在县城建了文化俱乐部。1955年龙江县人民委员会迁入朱家坎,先后在县城建了电影院、文
化馆、评剧团、广播站,在机关团体和部分农村成立了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初期,城镇
大部分工厂、企业、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农村人民公社及部分大队,也先后建立起“毛
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和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大革命”后期,各种“宣传队”陆续解散。
农村文化站、文化室基本停止了活动。1983年县城龙江镇,建成一座可容纳1500名观众的电影
院。景星、龙兴等镇设有固定文化设施,农村各乡相继建立业余或专业电影放映队。至1985年
底,已建成农村电影、文化设施24处。全县电视接收发展较快,农村电视拥有量为每百户5台,
城镇已达50%以上。

三 科技组织分布

民国2年(1913年),在县府所在地齐齐哈尔,仅有“龙江县教育会”。民国8年(1919年),
又增设“医学研究会”。

1949年县文教科以县内富拉尔基、昂昂溪、朱家坎、碾子山、李三店5所完全小学为教研
基地,定期举行观摩教学,研究教学方法。1958年龙江县科学技术普及学会成立并建立科学研
究所。1959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发展科技组织。在全县13个乡镇建立科学研究站18个,
研究室127个,研究小组830个。“大跃进”过后,各研究组织相继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
期间,仅存农机学会。1978年恢复县科协,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至1980年先后建立林业、畜牧、
水利、卫生16个学会。1982~1984年,全县23个乡镇普遍建立了科学技术协会,320多个村建
立了科普小组。1985年全县各协会增至19个,会员10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