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队伍
第三节 队伍
一 教育队伍
清乾隆年间,龙江属境始设八旗官学,教师龚光瓒、王霖、西清等,是最早的官办教学人
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创办初等、高等小学堂,次年创办幼女学校,黑水厅属境
有教师6人。黑水厅改为龙江府后,学校增加到6所,教师10余人。民国2年(1913年),龙江县
共有学校17所,教师20余人。民国18年(1929年)全县学校已增至25所,教师、管理人员近40人。
1931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齐齐哈尔,学校关闭。伪大同2年(1933年)招回教师41人。
伪康德5年(1938年)教师计158名。伪康德10年(1943年)全县教师259名。此外县内尚有私塾存
在,伪康德3年(1936年)塾师已达80人。
新中国建立后,龙江县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基本情况见表213:
表213 1949~1985年龙江县教师队伍情况
0000306;[/$$p]
1 知识构成。龙江县教师队伍的知识构成很复杂,各时期亦因社会性质不同有很大差异。
清光绪末年及宣统年问,龙江县的官办教师主要由“举人”或“秀才”担任,私塾、义学
也多如此。
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在省城齐齐哈尔创立了“师范第一班力、“两级师范甲乙班”、“初
级师范简易科”等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师资。其官办学校的教师,多由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担任。
民国元年,塾师则多不胜任,往往有误人子弟者。省提学司令利用各季假期开设师范传习
所。民国初期,本县塾师多经师范班培训。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对教师采取了靠取缔”与“养成”训育的办法。凡是不合乎奴化教育
条件的多被撤销或囚禁,并规定没有受过“养成”训练的,不许在各类学校任教。伪康德10年
(1943年),龙江县师资情况见表214:
表214 1948年龙江县师资情况表
0000307;[/$$p]
1946年后,全县教师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渡来的知识分子,少数是参加过土改的干部,师资
水平相差悬殊。据1956年统计,全县1064名教师中,初师文化水平以上的有437名,不足初师
的有536名。
1966~1976年10年动乱,使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一部分
退出了教育第一线。各师范院校停办,断其师资来源,造成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
据1982年末1983年初龙江县教育科调查:全县中学任课教师胜任、基本胜任、不能胜任的
大体比例是3∶4∶3;小学的比例是4∶4∶2,特别是中学文科师资显得更为不足。(1978~1985
年全县中学教师学历情况见215表)
2 性别构成。龙江县教育队伍的性别构成,最初从教人员均为男性。清光绪末期出现幼女
学校,黑龙江教育先驱林传甲的母亲刘盛、妻子祝宗梁,是龙江地区最早的女教师。民国初年,
龙江县境内计有女子学校8所,女教师10余人。提倡男女同校以后,各校女教师数量大增。伪康
德元年(1934年),龙江县各校教职员152人,其中女教员20人,占教职员总数的13.1%。伪康德
6年(1939年)有教师139人,其中女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12.9%。伪康德8年(1941年)有学校
108所,教师229人,其中女教师37人,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1%。(详情见表215、216)
表215 龙江县中学专任教师学历综合表
0000308;[/$$p]
表216 1943~1985年间几个年份男女教师人数统计表
0000309;[/$$p]
3 年龄构成。龙江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历史上无系统记载。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教
育系统职工年龄状况见表217:
表217 1982年教育系统职工年龄状况表
0000310;[/$$p]
4 所有制构成。龙江县教育队伍由公办、民(私)办教师构成。建县初期,公立学校与私立
学堂并存,塾师属自由职业者,学生家长供其饮食费用,至伪康德3年(1936年),全县塾师已
达80人,占全县公立学校教师总数的一半。新中国建立后,为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1952年起
用民办教师,1980年前后民办教师己超3000人。(基本情况见表218)
表218 1939~1985年间几个年份公办民办教师人数表
0000311;[/$$p]
二 文化队伍
民国年间,龙江县文化团体多属私立性质,人员不稳定,多时达150余人。日伪时期,从
事文化艺术的组织与个人,受到警察机关和税收部门严格控制,文化团体如图书馆、报馆、戏
院、茶社等,只能在警察机关监督下从事活动,人员数量无系统数字。
1950年,龙江县文化馆建立,设专职干部5名,活动仅限于城镇。1953年增至8人,面向全
县开展工作。先后培训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几千人。到1957年,全县共有大小文艺活动场所300
多个,参加文艺活动人员4000多人。60年代,有骨干创作人员110多人。“文化大革命”时期,
全县城乡大搞“忠字化”活动,各种专业、业余剧团纷纷上演“样板戏”,到1969年,专业、
业余文艺活动人员达8万多人。“文化大革命”后期骤减。1979年之后,文化队伍进行了调整、
充实。到1985年,文化广播系统各部门共有职工368人,详见下表:
表219 1978~1985年文化广播系统职工人数情况
0000312;[/$$p]
三 科技队伍
龙江县科学技术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科学技术研究部门没置较晚。1957年,为发展、普及
科学技术,在县委宣传部设1人专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1959年,建立龙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和13个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县、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
机构,设研究站18个,研究室127个,研究组830个,专职、兼职研究人员1517名。有8人被授
予“土工程师”技术职称。但因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一些研究机构、人员空有
虚名,大部分组织很快解体。1960年全县有技术人员313人,1978年增加到1521人。1980年县
科委对县内科技干部进行考核,全面开展职称评定,至1985年末,有高级科技人员2名,中级
科技人员156名,初级科技人员1396名。
表220 龙江县科技干部分类统计表
00003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