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文化知识教育

第四节 文化知识教育





一 教育结构

全县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辅之以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以中、小学普通教育为主,
辅之以各类职业教育,并以公办为主,民办、部门办为辅。教育层次齐全,既有学前教育、初
等教育,又有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属境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教育也占一定的比重。

1 幼儿教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龙江府设“贫儿园”1所,收容无家可归的幼儿,略授以文化,
然后送入工厂做童工。

民国11年(1922年),黑龙江省在龙江县创办福儿院1所,地址在公园关帝庙,收容无家可
归流浪儿。

1952年,龙江县建立“县属幼儿园”1所。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县办起107个幼
儿园和托儿所,入园儿童17912名,1960年增到31796人。不久因园舍、设备、师资不足,陆续
停办。1961年以后,仅有县直幼儿园及中小学和农村部分中学办的幼儿班和托儿所。

“文化大革命”初期,幼儿教育停办。直至1973年才开始恢复。当年建县立幼儿园1所,
按大、中、小设4个班,幼儿96名,教职工12名。1974年发展到110名幼儿,教职工17人。1980
年全县办幼儿班61个,入班幼儿2300人。

1982年10月,龙江县教育系统幼儿园成立,选派了11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人从事保育员
和教养员。该园共有3个班,8~6岁的幼儿121名,园内设有教研室、活动室、寝室、厨房、餐
厅、办公室,操场备有转亭、荡椅、滑梯、摇船、转盘、压板等设施。根据幼儿特点,充分利
用教具教学。园内还有风琴3架,手风琴2架,录音机3台,幻灯机2台,其他玩具400多件。

1982年,全县办常年或季节幼儿班182个,入学幼儿达5571名,学前教育面达80%以上。
至1985年底,全县有幼儿园、所26个,223个班,在园幼儿6256名,幼师115人。

2 初等教育

·普通小学· 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黑龙江将军奏设八旗官学1所,设于并齐哈尔御
史府空舍,占“草堂五楹,从龚君光瓒习汉书”,后由王霖、西清任教。受科举制约,推崇孔
孟之道,学习八股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黑水厅内设立初等小学堂、高
等小学堂各1所,学生68人,教师4人。规定初等小学毕业后即可升入高等小学,学制7~8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办五福、灵岩、特穆、金塔小学堂4处,学生125名,教员4名。宣统
元年(1909年),又开办三岭、百达小学堂2所,学生48人,教员2名。宣统三年(1911年)龙江府
有高等小学堂,特穆、五福、灵岩、金塔、百达、东官、卧龙、卓立、三岭、后屏、三库、龙
江等小学堂计13所。

民国2年(1913年),龙江县接管了原龙江府所辖各校,当时有学校17所。其中两等小学2所,
高等小学、女子小学各1所。除官立小学外,龙江县还有私立学堂和私塾。私塾以后逐渐被改
为私立小学。

民国3年(1914年),龙江县计有公立高等小学5所,初等小学21所。在初等小学中,女子初
等小学2所。其他是单级,共19所。

民国18年(1929年),龙江县有小学25所,学生2343名。1931年时局动荡,学校关闭,师生
离散。

伪大同元年(1932年),龙江县公署成立,着手恢复业已停办的学校。当年仅有教育局直辖
的3所学校开学。

伪大同2年(1933年)初,龙江县恢复学校35所,伪康德元年(1934年)上半年,有初高小学39
所。同年7月,将雅鲁县所属的李三店两级小学划归龙江县管辖,编为龙江县电第八初高两级小
学校。年末,对县辖的40所学校的校名,进行了全面更改,学校冠以所在地村屯名称。

伪康德2年(1935年),龙江县与齐齐哈尔市政局,对各自管辖区域作了进一步划定。经过
龙江县长梁维新,齐齐哈尔原市政局长杨乃时磋商,并经省长批准,将在齐齐哈尔市政区域内
的龙江县立寿亨两级小学校、广来女子两级小学校、同信女子两级小学校、王屯初级小学校等
4校,划归齐齐哈尔市政局管理。

伪康德3年(1936年),因撤销北满特别区,铁路沿线的昂昂溪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富拉
尔基两级小学、土尔池哈初级小学移交给地方,归龙江县管理。龙江县接收后,将校名均改为
两级小学,当年全县共有学校45所。伪康德4年(1937年)发展到53所,初高级129个班。伪康德
5年(1938年),龙江县有国民优级学校10所,学生585名;国民学校60所,学生6500名。

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确立殖民教育体系,以“新学制”为基础,发展学校教育。至伪康德
10年(1943年),龙江县国民优级学校已增至20所,国民学校达101所。

伪大同2年9月(1933年10月),龙江县颁布私立学校规定,允许地方自行办学。于是各村屯
私塾相继设立。伪康德2年(1935年),建私立初级小学校29所,两级小学2所,其中高级3个班,
初级42个班,共有学生1562名。伪康德3年(1936年),私塾发展到80所,塾师80人,塾生1958
名。伪康德5年(1938年),龙江县颁布了私塾取缔规程,对县内私立学堂实行了严密控制,私
塾数量大为减少。到伪康德6年(1939年),仅存17所,塾生401人。

1946年4月,经过县,区政府的多方努力,碾子山小学恢复上课,相继李三店(今龙兴镇)、
朱家坎(今龙江镇)、富拉尔基、昂昂溪等铁路沿线小学,也开学上课。

1947年冬,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子弟迫切要求入学读书,在“民办公助”方针指引下,各
地自愿献工献料,修建校舍,1948年初共建小学校330所,在校学生23050名。1949年,全县有
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395所,学生35240名。到1953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92所,1257个教学
班,49568名学生,教职工1395人。

1954年,龙江县对一些边远村屯小学做了调整,部分民办学校改为(或并入)公办学校,1955
年底,全县有完全小学16所,初级小学243所。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民办学校出现新高
潮,为减轻农民负担,1957年县内民办学校均转为公办。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迅速
普及小学教育,儿童入学率从76%增加到95.2%。

为贯彻中央“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县、公社、大队各级
办学,至1965年,全县有小学661所,2167个班,在校生68521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秩序被打乱,次年4月稍有好转,直至1971年才
逐渐恢复正常教学。1973年大反“教育回潮”,使刚刚复课的学校再次受到冲击。1976年粉碎
“四人帮”后,县政府对教育进行了整顿,小学由原来的668所调整为507所,在校学生由上年
91778名增至93303名。1980年,龙江县将普及小学教育列入“六五计划”,各地通过集资和勤
工俭学筹集办学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至1985年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县镇小学13所,
农村小学322所,总计在校学生93338名。

·女子小学· 女子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齐齐哈尔设立幼女学校1所,学
生18名。第二年增加到60名。宣统三年(1911年),幼女学校升为女子师范学校,及该校附设女
子两等小学堂。同年将东、南两门幼女学校合并,设立女子两等小学堂,又在西门及新立屯、
船套子屯设立女子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以上各省立女子小学均由龙江县接管。民
国4年(1915年),巡按使朱庆澜创立女子教养院1所,收少年女子88人。教养院办院30余年,培
养学员2000余名。

·少数民族小学· 清光绪年间,省城齐齐哈尔设立蒙族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堂。其教育
宗旨是培养蒙系教育师资。民国18年(1929年),黑龙江省组建蒙族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蒙族
师范学校。

伪大同2年(1933年),龙江县设立齐齐哈尔普通学校,招收朝鲜族学生129人。教师2名。
伪康德2年(1935年)时,该校有3个班,96名学生,3名教师。

伪康德3年3月25日(1936年4月16日),朝鲜族李复建在李三店设立“朝鲜人私塾”,收容
儿童15名,教员(塾师)2名。

伪康德8年(1941年),龙江县在李三店、土尔池哈(朱家坎)、碾子山3镇的初、高两级学校
中设朝鲜族班,有学生234名(其中优级生34名),教师6名。在塔哈站村建朝鲜族三德国民学校
1处,有朝鲜族学生46名,教师2名。

日伪时期,龙江县齐齐哈尔国民学校,所收学生均以达斡尔人为主。设3个班,教师5人,
男学生282人,女学生150人,计432人。同期,设立“龙江县全和泰国民学校”,用蒙语讲授
课程。全校设3个班,教师5人,有初高两级学生564名。

1946年后,龙江县先后在华民乡的莫呼、色力克;哈拉海乡的三大户、二沟、安子匠;广
厚乡的奇克奈等地建立达斡尔民族学校。

1948年,全和泰蒙古族小学复学。1950年有学生165人,教师4人。1954年移交齐齐哈尔市
管理。1953年,龙江县师范学校附设少数民族班1个,1954年,该班并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师范学校。

1953年,龙江县初级师范学校内设少数民族班1个,招收达斡尔族学生多名。后因师资缺
乏,转入太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齐齐哈尔民族中学就学。

据1981年11月龙江县教育科统计,在全县492户2577口人的达斡尔族中,儿童入学率达89%,
全县朝鲜族儿童入学率为100%。

3 中等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从民国2年(1913年),龙江建县前到1945年底县府迁出齐齐哈尔的30
多年里,龙江县没有中等学校。小学毕业的学生,需考入省立中学或市立国民高等学校读书。

1949年,龙江县在县府所在地富拉尔基筹建初级中学,次年9月正式开学,招收学生47名。
1951年增设3个班级,收生132名。1954年移交给齐齐哈尔市时,学校已有15个班级,776名学
生,教职工80名。

1955年龙江县府迁至朱家坎(今龙江镇),将1953年建校的龙江县初级师范改为初级中学,
教职工52名,学生1113名。1956年增加高中2个班,学校改为龙江县完全中学。同年3月,龙、
景两县合并后,原景星县初级中学改为龙江县景星初级中学。全县有中学2所,高中2个班,初
中30个班,学生1631名,教师57名。

1957年,龙江县完全中学改称龙江县第一中学,1956年新建的初级师范学校改为龙江县第
二中学,景星初级中学改为龙江县第三中学,共有学生1844名,教职工201人。1958年3月,龙
江一中、二中合并为龙江一中,龙江三中改为二中。9月,在龙兴镇成立第三中学。同时在碾
子山镇建初级中学1所,不久划归齐市管辖。

1961年,全县有9所中学,即龙江一中(龙江镇)、龙江二中(景星镇)、龙江三中(龙兴镇)、
龙江四中(七棵树)、龙江五中(华民)、东华中学、山泉中学、柳树中学,鲁河中学。有高中班
6个,初中班53个,在校生2852名。高中毕业生90名,初中毕业生450名。

1966年,“文化大命革”开始,师生进行革命大串连,学校秩序混乱。1968年秋复课。同
年10月,龙江县第一中学改组,分为龙江一、二、三中,原二中改为景星中学,三中改为龙兴
中学。后又将龙江镇中学和小学合并,改为抗大学校,共建抗大学校8所,学制为9年。1970年,
龙江镇将抗大学校的中、小学分开,镇内有中学4所,即龙江一中,龙江二中、龙江三中、龙
江四中,当年招生1121名。

1971~1977年,中等学校发展迅速,全县高中由26所77个班,增加到33所194个班,初级
中学由43所421个班,增加到219所632个班,学生人数由19866名增加到35562名。

龙江县中等教育的过急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困难。1980年4月,
进行了调整,把农村17所普通高中合并为9所。全县城乡有高中14所,学生5366名。1981年暑
期,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确定普通高中10所,班级39个,学生2472人。1984年撤掉乡办高中,
压缩村办初中,集中力量办龙江、景星、龙兴3镇的4所高中。调整后,确定龙江一中、龙兴
中学为完全中学,龙江二中、景星五中为高级中学,农村初中保留72所。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
学、高级中学、初级中学27所,班级505个,学生25966名,当年毕业生初中3473名,高中956
名。新招生初中8296名、高中948名,教职工1883名。

·师范教育· 1953年以前,龙江县师资来源大部由省立师范学校派入。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1952年龙江县开办简师,在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中,择优
录取100名学员,设3个班,学制1年,校址在富拉尔基。1953年全部毕业,被分配到县内各校
任教。

1953年,黑龙江省在龙江县朱家坎建初级师范学校,校址位于今龙江一中院内。设11个班,
其中初师6个班,简师2个班,幼师1个班,初中2个班。1955年,龙江县初级师范学校改为龙江
县初级中学,龙江县初级师范停办。

1956年,龙江县重建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龙江一中南侧。

1958年8月,在龙兴中学附设师范班2个,主要为当地培养小学师资。1959年下半年,将农
业大学改为龙江县速成师范。将龙兴师范班移入,学生152人,学制1年。

1960年,龙江县初级师范除开设两个简师班外,又设6个初级师范班,教职工40多人,共
有学生352人。1961年,学生增加到520名。1962年停办。

1976年,龙江一中附设师范班1个,招收对象是参加2年以上劳动的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由当地贫下中农推荐入学。1977年移入“五·七”大学,增设2年制数学班1个,隶属克山萌芽
学校,定名为“嫩江地区克山萌芽学校龙江分校”。由县“五·七”大学代管。

1978年,克山萌芽学校龙江分校移到龙江县第三中学东侧,1979年5月独自建校。设物理、
化学、数学、历史、英语5个专业班,每班40~50人,教职工30人。

1982年秋,克山萌芽学校改为师范专科学校,龙江分校改为依安师范学校龙江分校,学制
未变。

1984年,依安师范学校不再对龙江分校负责,移交给县农民中专管理,专办“内招班”,
为农村中学培训师资。

龙江县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为适应城乡幼儿教育发展需要,1984年各开办幼师班1
个,学制1年,毕业不包分配。

·职业中学教育· 1958年,龙江县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条腿走路”办校方针,建立农业
中学5所,1959年,又有11个乡镇相继办了农业中学,共有学生691名。“文化大革命”前,职
业中学已发展到27所,半耕半读学校27所,“文化大革命”后相继停办。

龙江县七棵树二中,于1979年恢复了原校名——青龙山农业中学。该校自1960年建校以来,
先后开办了农机、缝纫、小四轮拖拉机驾驶员、农田种植等专业班,为农业生产、服务行业培
养了一批专业人材,深受当地广大农民的欢迎。

1980年3月,压缩了城镇普通高中网点,分别在龙江三中、龙江六中设置了蔬菜、工艺职
业高中班。1982年6月,龙江县三中职业高中班,组织了第一次职业教育成果展览会,受到了
县委、县政府的表扬。1982年底,全县有职业中学38所,学生1463人。

1984年,将设在第三中学的职业班撤出,成立龙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县政府投资15万元增
加教学设备。

龙江县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适立时代需要,培养农业、工艺美术、无线电维修,服装裁剪,
土木建筑等专门人材。1985年抽样调查表明,全县在专业户的万元户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占20%。

·农业中等专业教育· 龙江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系由原龙江县“五·七”大学改建而
成。“五·七”大学创建于1975年4月1日。校园面积近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580平方米,全
校有教职工55人。设有农场家畜病院、奶牛人工配种站、气象、印刷厂、果园等。建校以来,
先后开设了农学、兽医、园艺、林学、水利、农电、财会、卫生、师资等9个专业。为农村培
养了208名技术人员。搞科研83个项目,曾参加全国“五·七”大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农民中
专教材统编研究会,承担畜牧、饲养,土壤肥料主编任务。1980年改为“农村基本建设学校”。
1982年嫩江地区专员公署决定该校面向全地区11个县招生,开设农学,兽医、园艺3科,师生
自力更生办了奶牛人工配种站、家畜病防治院、气象观测站,完善了科研生产基地。1984年农
建校升格为中等专业学校,为农村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技术人材和乡、镇农民
技术学校教师。(1961年全县农中生产情况见221表)

表221 龙江县农业中学生产销售情况统计表 (1961年)

0000314;[/$$p]

·技工学校教育(简称技校)· 龙江县技工学校,始建于1979年9月,开设水暖、烹饪(面
食)4个班,每班40人。学制2年。校址位于龙江镇正阳路北。招生范围为嫩江地区11个县,由
龙江县劳动局管理。该校于1981年增设毛纺专业班2个,学员80名,主要为龙江县新建的毛纺
厂培养技术工人。1982年,龙江县技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420名专业人材。

1983~1985年,共招收9个班,培养毛纺技工200人,烹饪技工160人。这些技术工人绝大
部分被分配到工厂、饭店、食堂,有的被任用为本专业的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
分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了该部门的技术骨干。至1985年底,共培养技工人才700人。教
学设施、设备齐全,被省列为技工学校重点校。

4 高等教育

·农业大学· 龙江县农业大学筹建于1958年6月,8月正式开学。招收学生120人,设农
业、农业机械两个专业班,每班60人。校址在龙江镇。1959年下半年,学生仅存56名。龙江县
人民委员会将该校改为龙江县速成师范。

·广播电视大学· 1980年7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在龙江县建立广播电视大学工
作站。由教育科成人教育办主管,有专职工作人员1名。设英语、数学、物理等科,学制3年,
结业达到大学专科程度,发给结业证书。招生对象为机关、企事业、厂矿的干部、工人。1980
年招生61人。1982年增设生物、化学专科,招生79人。1983年,还办了党政干部管理基础专修
班,脱产学习,学制2年,招收学员72名,1984年再次招生29名。1985年8月电大迁入县委党校
院内。1980~1985年间,电大毕业生达158名。

5 其他教育

·农民教育· 日伪时期,龙江县教育会,在县内部分小学中附设“民众学校”,对农民
教授文化及“思想训育”。县属昂昂溪、富拉尔基、朱家坎、碾子山、塔哈,李家地房子、李
三店、霍托气等两级小学,和杜尔门沁、三道岭、五福玛等初级小学都附设了“民众学校”,
教师24名,每班学期6个月。

1947年土地改革之后,农民要求识字的欲望很高。1948年,龙江县政府组织各小学校,协
助当地村屯举办冬学,据当年冬统计,全县705个自然屯办起675处冬学,学员有50939人。1952
年,推广“速成识字”教学。各区配备专职扫盲干部108名,到1953年,参加学习的有4959人,
经首次扫盲考试,达到了识1500个常用字的扫盲毕业标准。同年,撤销专职扫盲干部,重新开
展了群众性办学。

1954年,农民教育转为常年业余学习,组建民校,设扫盲班、高小班,坚持学习者达50989
人。1955年文盲入学率达85%,有72000人参加扫盲学习,6670人参加识字班学习,921人读高
小班。

1958年2月,龙江县动员与组织所有识字的人参加教学活动,一度出现了文盲有人包和一
盲多人教的局面。同年4月,基本完成扫除文盲任务。

1958年之后,脱盲者多数不再坚持学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教育工作停办,
文盲大量回升。

1972年9月,龙江县恢复各村民校。1973年,对各民校进行了检查,同时对业校专职干部
和民师实行了考试验收。

1980年,农民教育坚持“扫盲不停步,堵盲不松手”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农民业余学校
62所,扫除文盲1003名。使全县脱盲率达87%。1981年,全县有3400名青少年参加扫盲学习,
办起典型民校46所,小学班35个,中学班10个,技术班4个,有学员近1000人。

1982年,在稳定典型民校的基础上,相继办起大队农民业余学校38所,开办文化班和技术
班46个,参加学习人数935人,小队办学22处,参加学习453人。另外办起扫盲班48个,有687
人参加扫盲学习。

1983~1985年,农民教育重点转为技术培训,长短班结合,年培训近8万人次。

·职工教育· 1950年,龙江县总工会在富拉尔基建职工业余学校1所,有专职教师4名。
学员以地方企业和私人作坊工人为主,集中扫盲。1951年,朱家坎、昂昂溪相继办起职工业余
学校,学员490名。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县运输公司、铁工厂、昂昂溪粮油加工厂、
朱家坎亚麻厂等单位办起了半脱产扫盲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业余学校停办。1978年恢复职工学校。1981年县内工
业,商业、粮食等系统70多个单位办起各种脱产、半脱产、业余培训班,受训职工7000多人。

1982年,对1968~1980届初,高中毕业生9024人进行了初中,高中文化补课。其中脱产学
习720人,半脱产学习907人,经考试合格者844人。并对35周岁以下的工人4054人进行文化补
习。参加嫩江地区统考职工1404人,成绩及格的有1002人。之后,各系统分别建立职工学校,
根据本行业特点举办学习班,收效显著。经3年文化、技术补课,1985年全部完成“双补”任
务,经市“双补”领导小组验收合格。

为提高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自1958年以来,各大系统还相应办起
了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如农业机械化学校、水利学校、林业学校、二轻职工学校、供销学校、
商业职工学校、粮食职工学校、卫生学校等,其中除农机、水利、林业早已停办外,余者皆坚
持办学。

二 教育内容

1 德育

清代,境内官学、私塾以孔孟之道为训育根本。灌输“上报君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
官”的思想。民国初期,学校提倡“注意道德、实利、尚武”,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内容。

日伪时期龙江县所用课本,删去有关“三民主义”和含有国家民族观念的内容,向学生灌
输“东亚共荣”、“日满和睦亲善”观念。

1946年6月24只,东北行政委员会,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是:“应该进一步肃清敌伪奴
化教育的遗毒和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龙江县在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毛泽东主席,热爱朱德总司令,热爱
人民解放军的教育。

1949年4月,龙江县贯彻落实“文化教育工作应该为恢复与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的思想,各级学校广泛开展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
育,进一步解决了办教育的方向和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50年代,全县各学校以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为德育教育标准,通过阶
级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勤俭思想。60年代,全县各学校普遍开展
“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发扬我为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教育”
为主,学习毛泽东著作,统一学生思想,“反修防修”。

1980年后,县内各学校以“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
义)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1981年,龙江县实验小学,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概括为10个
方面,以打分的办法评定学生思想状况,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量化处理。

2 智育

·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龙江府明确规定:初等小学的入学年龄为8岁,学制为2年,
高等小学学制为4年。初等小学校开设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
女子加缝纫课。高等小学校开设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
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农业课、女子加缝纫课。上述课程设置,由县劝学所监督各学校执
行。

民国12年(1923年)改革学制。小学分为初级、高级各3年,即三、三制。

伪大同元年至大同2年(1932~193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将初等小学校分为3种:即初级小
学校、高级小学校、完全小学校。初级小学校修业年限为4年,高级小学校为2年,完全小学合
为6年。学制为四、二制。

伪大同元年(1932年),龙江县公布了小学校训育标准,规定小学校教授的科目为,修身、
经学、国语、日语、算术、历史、地理、常识、卫生、唱歌、体育、图画、手工等。各校使用
的教材,是将旧有的教科书大加删改而成的暂行固定教科书。

伪康德3年(1936年),重新规定小学教授科目,即初级小学校为修身、国语、日本语、算
术、自然、作业、体育、音乐、图画等,教授时间每周28小时以下。高级小学校为修身、国语、
讲经、日本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实业、体育、音乐、图画、女子加缝纫课,每周
教课时间36小时以下,使用教科书是统一发行的“固定教科书”。

私塾的教材、修业年限都无一定规则。使用的教科书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孝经、论语、孟子等。伪康德2年(1935年),龙江县公布了私塾规定,采用了文教局制定的教
材,将日语列为必修课。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旧的教学内容。重新规定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1951年2月,龙江县为照顾年龄较大的劳动人民子女上学,下发了“
关于办小学速成班的通知”。课程要求是:1年内完成3年的课程或2年完成4年的课程。招生对
象是工农子女,年龄16~17岁之间。1952年春季,龙江县教育科规定,入学的高小生取消第四
册地理(即世界地理),把4册算术教材精简为3册,并减轻份量一年半学完。其余课程酌量进行
了精简。

1952年,龙江县各学校一律改为秋季始业。每年上课按38周计算。语文包括阅读、说话,
作文、语法、写字。数学包括珠算。自然课包括卫生常识。劳作在各科教学实验,实习中和课
外进行,不列入教学科内。1953年4月,龙江县教育科公布了《小学教学科目和时间表》,并
规定教学时间,每堂课为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间操为20分钟。每年上课38周。学生每日
课外作业时间一、二、三年级,不得超过2小时。

1953年,龙江县小学五年一贯制暂缓执行,实行四、二制教学计划,具体规定见下表:

表222 1953年小学教学计划表

0000315;[/$$p]

1955年9月2日,龙江县执行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小学设置的课程为语文、
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等。

1957年,在全县各初孝高小学校开设政治课。1971年,龙江县小学均实行五年一贯制。重
新制定了小学教学计划。(详细情况见表223) 1978年,龙江县贯彻“全日制十年制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2年小学学制仍执行“六年制”。其课程设有语文、外语、政治、体
育、音乐、美术、常识。

·中学· 龙江县中学学制为3年。1951年,县初级中学使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式编印的全国统一教材。

1958年,完全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龙江县第一中学把劳动技术教育

表223 1971年小学教学计划表

0000316;[/$$p]

列入教学计划。

1959年,中学还开设工业基础知识课,同时取消历史、地理课。1969~1977年,各中学实
行“二、二”制,即高中两年,初中两年。1978年实行九年和十年两种学制。恢复了“文化大
革命”前的课程设置。1979~1982年,各中学初中实行3年制,高中从1979~1981年实行2年制
(龙江一中高中实行3年制)。1982~1985年,实行“三、三制”。各中学使用全国统一教材,
开设课程初中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美术、音乐、体
育;高中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

3 体育

学校体育以上体育课,做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及课间活动为主要内容。各学校还定期
举行单项或综合性体育竞赛,以促进学生身心发育(详见卫生体育事业章)。

三 教学方法

清朝、民国,乃至日伪时期,官学,私塾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死
记硬背,学生不会背书,就施行体罚。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在1949~1952年,极力改变“
填鸭式”、“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1953~1957
年,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实行“谈话教学法”、“五级分制教学法”、“综合技术教育”。
1958~1961年,贯彻“三育”方针,反对“三脱离”,实行“教学劳动化”,到工厂、农场现
场教学。1962年后,在教学中提倡“少而精”、“启发式”,加强“双基”教学,精讲多练。
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以社会为工厂”,搞“开门办学”,
以劳代学,造成教学上的少、慢、差,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三个面向”为指针,
进行教学思想更新,改革课堂教学以发展智能为主要任务,改变“老五环”课堂结构,按照学
生思维规律,认识规律安排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龙江县实验小学为开发学生智力,1980年秋开始,在一年级的一个班,开展了集中识字实
验。3个学期就认识了3700个生字,比普通班多学习了2500个生字。由于识字量增多,学生能
阅读一些较长的文章,能用常用词说完整话,会写简单应用文,期末学校逐个考核验收,全班
识字率98.2%,写字率96.1%。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江县电化教育是70年代新兴的教学方式。1975~1985年11年间,教学设备与教育手段有
了飞速发展,全县达到70%的学校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城镇重点中、小学还配有录像
机、微机,开设了幻灯、录音、录相、闭路电视教学,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效果
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