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学研究及普及
第五节 科学研究及普及
一 科普宣传
自50年代起龙江县就注重了科普工作,推动了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1 学术交流
1957年3月,县科协组织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示范,讲述技术革新成果及心得体
会,借以宣传、贯彻“科学为生产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同时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
宣传科技常识,举办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普宣传与学术交流活动停
止。
1978年,县科协恢复工作,积极组建学术团体,开展学术研究活动。1980年,全县16个学
会,举办学术交流35次,撰写论文79篇,部分优秀论文,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学
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数量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至1985年底,撰写论
文934篇,其中被省市学会选为优秀论文131篇。龙江县学术交流情况见下表:
表224 1980~1985年龙江县学术交流情况表
0000317;[/$$p]
2 科普书刊出版
1959年,龙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创办不定期刊《科技资料》,宣传科技常识,首期发行
500份,以后每期发行1000份,注重介绍知识,传播技术,深受科技工作者及广大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刊。
1980年创刊《龙江科普》报,当年共印发6期,1500份。介绍新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
农、工、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知识等。至1985年底,《龙江科普》、《科普资料》已发
行29期,近2万份。
1983年,县科协出版《家庭日照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在县内发行5000册,被誉为“致富
良方”。1984~1985年,县科协根据农民需求及市场情况,先后编写出《黑豆果栽培技术》、
《庭院经济》、《早育水稻稀植》、《玉米移栽》等多种专册,分发到农户手里,促进了科学
技术的普及与家庭经济的发展。
3 科普画廊图片电影
1978年以后,县科协经常以画廊、板报、美术展览等形式普及工农群众迫切需求的科学技
术知识。
1982年县美术学会组织了以增产节约,破除迷信,节约能源为主题的科普画廊及书法美展。
其中报嫩江地区科普美术展览34项,有13项获奖。
1984年4月,县科协主办“破除迷信图片展览”,在龙江镇、龙兴镇、景星镇、鲁河乡、
黑岗乡等地展出35次,参观展出的达26000人次,1985年,县文化馆展出“人体遗传功能及计
划生育”图片,县总工会展出“儿童生活卫生、食品卫生”、“本世纪二十项新发明”等图表,
参观展出的有35000人次。
县科协为配合中心工作,宣传知识、推广新技术,自1980年以来,经常活动在工厂、企业、
学校和村屯,放映科学教育电影。对普及科学知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 举办科普讲座
自1980年始,龙江县坚持举办以抗旱播种、精选良种、水稻稀植、造林技术、防治病虫害、
畜禽疫病防治、机械播种和机械保养、人体卫生知识为内容的科普讲座,至1985年底,通过广
播共播讲70多讲,此外,还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先后深入509个村屯,讲授农、林、牧、渔等
各方面科普知识,有37600多人听课。
1983年龙江县科协、科委两次联合举办科技市场,组织13个单位、48名科技人员参加,列
展实物14种,主要有化肥、农药、病虫害标本、优良种子、水貂、鲜鱼、葡萄、黄蘑等,解答
技术问题150多个,销售科技书籍1万余册。
1984~1985年,8次举办科技市场,有60多个单位参加,列展实物80种,500多件。1985年
夏季,科技市场签订成交合同2项,成交额达56000元。
5 开展科技咨询活动
1984年,县科技协会拟定《咨询服务章程细则》,县气象学会、农机学会、农业学会、轻
工业学会等学会,以及23个乡镇科协,广泛开展了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到1985年;共咨询服务
7140多次,受咨询人1.5万人次,咨询收入0.5万元。黑岗乡引进三十烷醇、地膜覆盖、甜菜纸
筒育苗新技术及黑豆果、康贝尔鸭,“288”鸡等新技术、新品种。鲁河乡引进早育水稻稀植、
猴头蘑栽培,平菇栽培、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新红宝西瓜、荷兰希塞斯鸡、罗斯鸡新品种。繁荣
村杨玉成,种植地膜覆盖西瓜亩产3100斤,比传统种法增收2倍多,当年脱贫。
1985年5月,科协与教育学会组织全县中学生数学竞赛,参赛学生120人,8人获奖。同年
选出6名中学生,参加黑龙江省第三届地理竞赛。合山中学学生侯兆坤,获全国课堂内外“地
理知识”竞赛第四名,并参加国家科协组织的“长江三峡考查”活动。
同年,在全县中小学中征集小论文17篇,小发明3项,小创造1项。在齐齐哈尔市举办的赛
会上,龙江一中高二、二班学生韦波撰写的论文《由蕃茄电池所想到的》,高二、四班学生张
丽新撰写的论文《对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均获论文三等奖。职业高中学生王凤新制做的“
多功能报警器”,被评为市级三等奖,并获省小发明,小创造二等奖。
二 新技术推广
50年代末,县科协、科研所,开展以农业为主的科学研究,对大面积丰产田进行调查,和
农作物密植试验。全县兴建温室6座,面积690平方米,解决了小麦、大豆合理密植问题。在畜
牧生产方面,推广科学饲养方法,做到了猪多肥多。白山乡兴龙管理区1958~1960年,黄牛实
现了“七全”,即全配、全准、全生、全活、全壮、全挤奶、全改良。靠山种羊场进行新疆细
毛羊与当地绵羊杂交试验,获得东北细毛羊新种,1976年经国家验收,正式定名为“东北细毛
羊”。此项技术成果1982年受到国家农委、科委奖励,推广到黑龙江、辽宁、吉林、青海、河
北、内蒙古等省的60多个县和农牧场。
三 科研成果
据龙江县科技档案记载,1970~1985年底,全县共有各种科技研究成果248项,其中国家
级成果2项,省市级成果12项,县级成果234项。
1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工业研究成果· 1962年龙江县土特产品收购站研制成功芦苇捆包机,苇捆缩小,重量
由20公斤增加到40公斤。1970年,又将手工操作打捆改为电动,包重增至60公斤。1976年,龙
江县土特产品公司,在电动草苇打包机的基础上,改进制造了“底卧式开箱电动羊毛打包机”。
包型长1.25米,宽0.40米,高0.45米,重60公斤,包装缩小三分之一。同年,龙江县机床厂与
青岛生建机械厂联合研制6063型牛头刨床,1980年10月完成样机制造。由黑龙江省第二机械局
主持,邀请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呼和浩特第二机床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省机械工艺
研究所、嫩江地区科委、洮安机床厂等23个单位、38名技术人员组成鉴定委员会,认为这种刨
床结构简单,造型美观,操作方便,工艺性能好,便于维修制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准予批
量生产。
1981年龙江县工艺美术厂邵成伍、孙彦,杨国丰选用玛瑙为原料,精工细做,于1982年6
月完成具有我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玛瑙珠中佛,这种艺术品,有109颗玛瑙串珠,其中有一颗褐
色扁园状佛珠,直径1.5厘米。珠上相对大小不同的两个孔,镶入5倍放大镜,从小孔向光亮处
望去,清晰看到珠内有一尊蓬头赤脚,盘腿端坐在莲花台上的佛像,四周饰有云纹背景,优雅
别致,远销日本等地。1984年,玛瑙串中佛荣获国家轻工部优秀创作二等奖,同年被黑龙江省
评为“百花奖”产品。
1983年龙江县龙北化工厂魏春学、郑春权、魏文一,研制成特效、低毒、无二次中毒的新
型抗凝血杀鼠剂。这种产品配方独特,属省内首创。畅销8个省17个市县,深受用户欢迎。1984
年,获县科研一等奖,嫩江地区科研二等奖。1985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表225 工业科技研究成果
0000318;[/$$p]
0000319;[/$$p]
·农业科研成果· 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张恩,在1979年、1982年、1983年,连续3年
对小麦进行夏播试验,证明夏播小麦适合春旱少雨。夏播小麦5月末至6月10日前播种,生育期
82~85天,比春播小麦生产期短5~7天。春旱年份,夏播小麦产量高于春播小麦5~15公斤,
产量可达85~130公斤。但春季不旱时,夏播不如春播产量高。这项科研成果,获1984年龙江
县科研二等奖。
1983~1985年,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王秀芝、赵庆春,突破传统的马铃薯芽栽方法,在
发达乡土城子村、合山乡腰公司村、东华乡东华村等地,进行多年马铃薯整薯播种试验,每亩
比芽栽增产24~70%。马铃薯整薯播种比切块芽栽更抗早,防病效果好,出苗齐.防止退化,
也便予机械播种。这项成果1984年获龙江县科研二等奖。
1985年,龙江县农业局李洪喜、徐恩涛、郑德龙、杜学林、孟德喜以研究玉米合理密植、
肥料、管理技术为课题,在头站、白山、景星、龙兴、发达等地,进行439139亩玉米高产技术
试验,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150公斤翻一番。这项科研成果获1985年龙江县推广一等奖。(全县
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见表226)
·畜牧科研成果· 1954年,龙江县靠山种羊场畜牧技术员张世纯,用引进新疆细毛种公
羊,与当地绵羊配种,培育出杂交新品种,之后用引进的“斯大夫”种公羊与杂交羊配种,后
代选优横交,获得成功。1976年国家农业部组织验收小组鉴定,定名为东北细毛羊。后经优中
选优,培育出优质细毛羊。1982年,其种公羊平均体重90.2公斤,年产毛13.55公斤,毛长11
厘米;种羊平均体重50公斤,年产毛7公斤,毛长9厘米。这种优良种羊不仅在全县得到发展,
而且支援国家种羊6700多只,推广到嫩江地区及辽宁、吉林,青海、河北、内蒙古等省的60多
个县和农牧常这项研究成果荣获1982年国家农委、科委科技进步奖,以及东北地区东北细毛羊
改良推广成果奖。
1958~1960年,龙江县白山公社兴龙管理区连续3年实现了黄牛“七全”(即全部人工配种、
全准胎、全成活、全健壮、全改良、全挤奶),这是该区鄂金海在县畜牧科技术员张顺的配合
下完成的。1958年,60头母牛成活60头牛犊,1959年70头母牛成活70头牛犊,1960年共有黄牛
表226 龙江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表
0000320;[/$$p]
255头,改良牛占总数的70.1%。黄牛年产奶平均675公斤,最高达1200公斤。该成果受到了国
务院奖励,1960年《中国畜牧杂志》、《黑龙江日报》作了专题报道。技术员张顺在1960年全
国畜牧兽医技术经验交流会议“三北”组(东北,西北,华北)进行了交流。全县畜牧科技研究
成果见表227。
表227 龙江县畜牧科技研究成果表
0000321;[/$$p]
2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1981年,龙江县实验小学李德友、张万祥在培养学生品德及品德量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他们将学生品德教育概括为10个方面,在全校广泛试行“十朵小红花”教学,以打分的办法为
学生的品德水平做出评定,解决了凭教师主观印象给学生做鉴定。由于教师、学生、家长都参
与了量化工作,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更加客观和准确。这一经验,在全县各小学中得到普遍推广。
5年来的实践证明,量化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道德意识、道
德感情、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
1981年,龙江县第一中学教师杨树明,针对中等学校普遍放松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进行
了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烈,思想活跃的特点,提出改
进教育方法,进行诱发、疏导,收到了较好效果。杨树明撰写的《中学生思想教育初探》,获
1981年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983年后,全县还有区划,管理,专题
论证、探索等大量社会科研成果问世。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见表228:
表228 龙江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表
0000322;[/$$p]
00003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