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医疗卫生

第四节 医疗卫生





一 地方病多发病

1 地方病

·克山病· 克山病是种病因不明的突发性疾玻1936年,龙江县首次发现克山病,并以极
快的速度漫延于6个村,38个自然屯。今白山乡的十八里、黑岗乡的西兴山是当时克山病的重
病区。这种病常常突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死亡。症状是恶心,吐黄水,胸部胀闷,
四肢冷,血压低,有时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发病的高峰季节是“头场雪”、“三九天”、“
过小年”,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1936~1946年10年间,仅十八里、西兴山就死去妇女180多
人。1946年以后,克山病仍有发生。1950~1956年,全县克山病患者405人,死亡217人。到1985
年底,全县已有20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潜在和慢性型还没彻底根除,仍有现患57人。

·大骨节病· 龙江县大骨节病分布范围较广,历史长久。患者关节粗大、疼痛、肌肉萎
缩,手指不易弯曲,俗称“柳拐子脖。

1982年统计,大骨节病分布在6个公社,8个病区,患者3083人。初步认定,大骨节病与水
质有关,1985年县内大骨节病人仍有3083人。

·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由食物中缺乏碘而引起的肿脖子病,俗称“粗脖根
儿”、“气脖子”,医学上简称“地甲脖。

患有甲状腺肿的病人,身心长期受到危害,呼吸困难,行动不便。据1982年初统计,龙江
县内有甲状腺肿患者7 243名,分布于13个公社,15个病区,其中弥漫型4341人,结节型1802
名,混合型1100人。经治疗,年底已治愈1000例病人,但仍有新患发生,1985年,龙江县地甲
病患者有7000人。

·克汀病· 克汀病即呆小症,是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或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多与
父母患甲状腺肿有关。患者头大身小,四肢短,皮肤干黄,舌头大,智力低下。华民公社沙合
台大队是重病区,1982年有患者39名,有的生活不能自理。1985年全县有克汀病患者145人。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玻典型症状是病起缓慢,肢体不适,关节疼痛,伴有
发热,汗出热解,继而复发,如此反复。呈波状式热型。俗称“波状热脖。患者多感胸闷,精
神不振,常有睾丸肿大,恶寒高热,病程可达20多年之久。布病是人与牛、羊等牲畜接触而得
的一种传染玻1965年,发生布病167例,1973年63例,多发生在奋斗、柳树、七棵树、广厚、
头站、六九分场靠山畜牧场龙江镇等地。1975年于山泉、柳树公社集中住院治疗137例。至1982
年,全县有4个地区消灭了布病,有5个公社基本控制了现患。1985年全县统计,布病患者尚有
112人。

·氟病· 1979年之前,龙江县内人们大多不知氟为何物,对其长期危害不以为然。1984
年,全县有16个乡镇,34个病区,由水中含氟量过高而中毒。据1985年统计,全县不同程度的
氟中毒者17525人。

2 多发病

清末民初,龙江县境内流行鼠疫、天花、霍乱。1909~1912年龙江府江东、江西各区均有
鼠疫流行。江东区南路的花勒屯,雅门屯、大道三家子,东路的卢屯、东官地、哈拉乌苏、小
巴尔虎等各屯鼠疫时有发生。江西区中路的平房、额勒木汽、陈家阿拉屯、敖宝屯、西李喜屯、
索伯罕屯、前七克奈屯等疫情较严重。民国2年(1913年),龙江县建立后,全县有764户,6338
人染鼠疫病,死亡率极高。雅巴气屯(今梅里斯屯)周铁海一家17口,有15口染病身亡。唐长顺
一家12口,只剩8岁和9岁两个小女孩,举家尽死者屡见不鲜。

民国2年(1913年)7月,龙江县二十棵树屯、大河东屯,疹疫流行,幼儿患病者居多。初起
时,全身布满红点,24小时内即自行消失,然后有转为喉痛的,有转为痢疾的,有转为周身白
痘,形似天花的。数日之内死亡儿童达130人民国14~15年(1925~1926年),龙江县境内天花、
霍乱猖獗,只有少数人求医治疗,绝大多数人求神拜佛,乞求上帝免灾,结果死亡700多人。

日伪时期,霍乱、麻疹、天花、伤寒、白喉、流脑等传染病广泛流行,死人不计其数,生
者不是毁容为麻脸,就是落得呆傻或其他残疾。

新中国建屯后,天花、白喉被灭绝.但各种传染病在县内仍有流行,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麻疹· 1949年发病34692人,死亡4916人。1966年发病952人,死亡7人。1978年发病848
例,死亡5人。1984年发病18例,1985年发病2例,无死亡。

·天花· 1949年全县发病860例,死亡204例。60年代以后,天花在境内无发病。

·痢疾· 1949年发病14630例,死亡3286例。1951年,十区前官地村有180多人患病,死
亡14人。一区冯家屯(今属黑岗乡),仅6月中旬就因菌痢,死亡25人。1965年发病94例,死亡2人。
1979年发病318例无死亡。1984年发病398例,死亡1人。1985年发病292例,无死亡。

·伤寒· 1961年发病681例,死亡2人。

·斑疹伤寒· 1965年发病32例,无死亡;1978年发病199例,死亡1例;1983年发病2例、
1985年发病25例,均无死亡。

·猩红热· 1971年发病390例,死亡1人;1977年发病125例、1985年发病35例,均无死
亡。

·小儿麻痹症· 1965年发病1例、1974年发病150例,死亡3人。1982年发生75例,死亡2
人。1983年发病2例、1984年1例,均无死亡。1985年无麻痹症发生。

·流脑· 1967年发病362例,死亡23人。1972年发病8例,死亡1人。1975年发病116例,
死亡8人。1984年发病51例,死亡2人。1985年发病1例,无死亡。

·百日咳· 1957年发病175例,1984年13例,1985年38例,均无死亡。

·肝炎· 1976年发病207例,死亡4人。1982年出现高峰,发病人数512人,1983年274人,
1984年251人,1985年226人,均无死亡。

1982年,全县乙性传染病10种,总发病2246例,1985年降为8种,总发病672例。

二 疾病防治

1 克山病防治

1936年冬,龙江县十八里村(今白山乡)、西兴山村(今黑岗乡)陆续发现吐黄水,胸部胀闷,
下肢浮肿,血压低的急症患者,由于不明病因,治疗无效,很快死亡。以后的10年里,两屯相
继死亡200多人,仅妇女就有180人。

伪康德G年(1939年),医生李亚贤解剖一具患克山病死亡的女尸,发现患者其它器官均无
显著变化,唯独心脏体积增大,内外壁有白色斑点。根据发病期是在“头场雪”、“过小年”
的规律,初步认定是一氧化碳中毒或硅酸中毒所致。疑与生活环境及水质有关,但并无有效救
治方法。

1954年8月,中共龙江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向克山病作斗争。并先后两次举办“克
山病防治训练班”,培训医生119名。这些医务人员分赴各村屯,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培养当
地卫生人员,不到3个月,培训不脱产卫生员1301人。同时抽调11名医生,长期驻在克山病重
点村,李亚贤负责巡回医疗。

1955年在零点疫区全而开展“五备”、“四旱”、“三消灭”的预防工作,收到了明显效
果。

1960年以后,医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发现克山病主要病变在心肌,是以心肌损
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玻据分析,可能是中毒造成。

1978年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预防药物的增多,全县克山病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
据1982年普查,全县仅有潜在性患者24人(男3人,女21人),痨型患者34人(男2人,女32人),
分布在鲁河、正阳马场白山、哈拉海、杏山,福山永、黑岗、八百垧等地。1985年为止,已有
20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现有57例潜在性患者,病情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2 地甲病防治

龙江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对地甲病疫区极为关注,并采取行政措施,规定全县粮库和各乡
镇供销点进行食盐加碘检查,号召疫区居民多食海带,以补充水中碘的缺乏。各医疗单位用碘
化钾茉,对患者进行治疗,收到很好效果。1982年底,全县治愈甲状腺肿病人1000余例,但该
病仍然分布很广。据1985年统计,全县尚有7243人患不同程度的地甲病。

克汀病与其父母患地甲病有直接关系。1985年底统计,全县有克汀病患者145人。

并对克汀病区普遍进行了口服碘油胶丸,疗效较好。

3 布鲁氏菌病防治

1964年9月,龙江县成立布病防治委员会,制定了3年消灭布病的计划。因“文化大革命”
冲击,计划落空。1975年又于山泉、柳树两个公社集中住院治疗137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
结合。县内有经验的中医师杨书章、温成泉等,施行辩证施治,将布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急性又分为“表卫型”、“经络型”。分别采用“黄芩滑石汤”,“宣痹汤”救治。慢性布病
分“筋骨”、“内脏”、“混合”三型。分别以“黄芪逐淤汤”按每一病人具体症状,有区别
地独取一方,随症加减施治。治愈率93.1%。

1981年,鲁河乡二道沟屯采用“利福平”治疗布病,收到了比较好的疗效。到1982年,县
内的广厚、济沁河、龙江镇地区已基本消灭了布病,奋斗、柳树等5个乡布病患者也得到了控
制。

1985年,全县还有112名布病患者,其中急性22名,慢性90名,均在观察治疗。同年对布
病疫区,进行预防接种与畜群免疫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

4 大骨节病防治

大骨节病分布在龙江县6个乡,8个病区。白山乡的十八里村、哈拉海乡的二沟村为重病区。
防治办法以改水、投药相结合,儿童则以投药预防为主。十八里村、前兴山村(黑岗乡)存3~
10岁少年儿童中服亚硒酸钠,服硒率达90%。1985年,尚有患者3083人。

5 氟病防治

1979年,对氟病进行普查。全县有16个乡34个病区。防治办法,主要是改水,以打深水井、
安装自来水为主。现病区有4000多人吃上了自来水。1985年县内氟中毒人数为17525人,县防
疫部门在黑岗乡前兴山村,实行家庭用活性氧化铝除氟技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 多发病防治

清朝末期,龙江府属境鼠疫时有流行。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龙江府命各区及警察分所,
先后添设防疫马队各10名。派一等医官李葆郁,二等医官张铭典,三等医官杨秀峰到江东区,
三等医官才文理到江西区“帮同诊治”。由于病区面积大,医务人员不足,医疗条件与水平限
制,疫势有增无减。江西区雅巴气屯,从宣统二年十一月到宣统三年(1910~1911)正月初二,
接连疫死46名。张全思一家9口举家尽亡。周铁海家17口,仅剩2人。绰绰力屯张长有一家12口,
疫死10口。康松山一户9口,只剩1人。

黑龙江省防疫会与龙江府根据各屯上报情况,先后派出查疫员、防疫马队、焚尸员(兼焚
房屋)、掩埋队等到各屯搜巡。并将“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养营救生汤”分发给得
病者服用。

除鼠疫之外,宣统三年(1911年),在省城内外又流行一种叫“羊毛疔”的传染玻病人腹部
剧痛,上吐下泻,头痛,眼睛发黑,胸前背后有红点,红点内有“羊毛”。医治方法,针刺手
商穴(大指侧)、关衡穴(无名指侧)、尺泽穴(手腕上面转弯处),然后擦胸前背后,见有红点处,
用针挑出皮内之“毛”。此两种传染病直至宣统三年春暖后才逐渐消失。

民国8年(1916年),龙江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讲求医药”为宗旨。在省城及龙江县内
乡屯作宣传及研究工作。

1931年以后的伪满时期,龙江县内设立公医,实行对传染并地方病的调查防治,种痘及卫
生事业统计等工作。此时,公娼盛行,梅毒、淋并软性下疳等慢性传染病(俗称“花柳脖)危害
严霞。据伪康德元年(1934年)统计,龙江(包括齐齐哈尔)梅毒患者2095人,淋病1306人,己成
公害。日伪统治者虽采取一些诸如检疫妓女,开设诊疗所等措施,但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毫
无效果,卫生部门只能哀叹“除唤起个人的自卫心外,别无良策”。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后,
取消妓院,花柳病逐渐灭绝。

龙江县人民政府针对传染并多发病的严重威胁,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于1951年春秋
两季种痘285444人,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免疫接种,为
3年消灭天花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4年,接种白喉类毒素1100人,伤寒疫苗4000人,破伤风疫苗4200人,种牛痘28000人,
胎盘球蛋白500人,有力地控制了传染并多发病地发生。

1963年,在重点区接种伤寒疫苗1000人,牛痘苗13000人,布氏杆菌疫苗3000人,白(喉)
百(百日咳)二联疫苗200人,炭疽疫苗200人,发病率比1962年下降9.5%。为控制预防天花、
伤寒、急性传染病的发生流行,1965年,全县适龄儿童普种牛痘298364人,占应接种人数73.6%。
并完成了600人伤寒疫苗的接种,收到了明显的预防效果。1982年,由于管理不善及工作人员
失职,药物失效,全县16个公社31个大队发生小儿麻痹75例,死亡2例。具体工作人员及主管
领导因失职受到处分。1983年,完成预防接种(预防服药)108661人。接种率,麻痹糖丸96%,
麻疹疫苗90.6%,三联疫苗(白、百,破)92%。1985年,麻疹疫苗实种37559人,“白百破”
三联疫苗实种21384人,分别占应接种人数的91.1%和95.5%。总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2.18%。

1980年,龙江县建立结核防治所,与全县各医疗单位密切配合,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1981
年,发现活动性肺结核323人。1983年,先后对黑岗公社前兴山、后兴山两个大队进行结核菌
素试验、透视、查痰,前兴山患病率2.5%,后兴山为1.2%。结核病的预防主要采取卡介苗接
种免疫。接种对象以新生儿为主,并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普种。1981年,全县共接种卡介苗
111709人,接种率为99.7%。1984年,对全县1~6年级学生接种卡介苗20118人,接种率为99.3%。

结核病的治疗以痰菌阳性病人为主,开放性病人为重点,采用化学疗法与用药相结合,效
果显著。

全县各级医疗单位,因条件,医疗水平不同,有明确分工。各乡镇卫生所负责常见并多发
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地方病普查普治、卫生宣传等项工作。遇有疑难病人,经会诊转县卫生
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治疗。龙兴、山泉、东华、华民、七棵树等中心卫生院能对各种中毒、休
克、常见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进行处置与治疗,并可开展一些中小型手术。

县中医院除对外感、咳喘、痰饮、痿症、痹症、胃皖痛、中风、胁痛常规治疗外,主要研
究脑血管疾玻1981年成立科研小组,对各种疾病进行中医辩证施治。同时对颈椎并肩周炎、椎
间盘脱出等病症实行按摩推拿。自1981年以来,共治愈好转2000多例。在治疗这些病症中,充
分发挥了中医、中药、针炙的作用。

龙江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县医疗工作的中心,医院设急诊室、病房设危重室,必
要时由科主任、院长会诊。1983~1984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共抢救危重患者1091.人,抢救成
功率为98.8%。

1955年县医院只能做门诊小手术。1956年,开展阑尾与疝气手术,至1985年,能作颅脑外
伤、甲状腺全切、乳腺癌切除术、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手术,肠梗阻、耳鼻喉科手
术、眼科手术、口腔科等大型手术。并能通过医疗器械的测定,为内外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麻醉科实行多种麻醉,放射线科能做多种照影,检验科能开展多种化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和医疗的治愈率。

三 食品卫生

民国11年(1922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公布“内务部卫生试验所劝告浅说”,以“卫生试验
所”的名义,专门检查各种食品、药料以及化妆品。各商家必须将自己的产品送所检查,若“
一般居民可以吃得的”“无毒”食品,卫生试验所发给一张证明,表明其中“并无毒质”,倘
若试验出其中含有毒质,要照章处罚。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龙江县委、县政府对食品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为防止有毒食物对人体
产生危害,号召人们把装病从口入”关。并加强了食品卫生检验,由县卫生主管部门负责。1956
年,卫生防疫站建立,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1975年,开始对全县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
行健康检查,受检的921人中,发现肺结核患者21人。采取了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后,每年
进行一次食品从业人员身体检查,合格者发放健康证,允许从业。同时根据不同季节,组织有
关人员进行巡回监督监测。1985年,进行4次食品卫生检查,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厂家限期整顿。
对10户出售病死畜肉贩,给予了严肃处理。

四 工业卫生

50年代后,龙江县工矿企业逐年增多,城镇环境多被污染。由于对工业卫生有所忽视,工
矿企业职工不断发生职业玻1976年3月,县防疫站先后对8个产业系统,18个重点厂矿,进行了
工业卫生和职业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耐火材料厂接尘工人,工龄在5年以上的143人中,有
85人肺纹理改变,13人确诊为一期矽肺。

全县接触粉尘的工人,主要分布在12个国营及县级大集体企业,总人数1089名,实检472
人,检出率4.67%。生产环境的粉尘浓度测定,最高值为179.26mg/m3,超过国家标准898倍,
最低值18mg/m3,超过国家标准9倍。

接触铅作业的印刷厂和农机修配厂,空气中铅烟超过国家标准7~100多倍,排字工人工龄
10~24年者,尿铅0.04mg/t~0.06mg/t。接触苯作业的4个系统7个工厂,总人数43名,实查
40名,化验检查血像,最低白细胞为4700/mm3,最高白细胞为10200/mm3,均出现中毒症状。
1985年8月,对11家厂矿,43个企业进行测验,粉尘最高9779mg/m3,最低8mg/m3,均不符合
国家卫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