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节日
第五节 节日
民国元年(1912年),龙江县奉令改用公历纪年,出于习惯,农历、公历两种纪年方法同时
采用。传统节日以农历为主,现代节日以公历为主。
一 农历节日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春节),为县内最隆重的节日。农历三十,半夜12点时,家家燃放
鞭炮,迎接新春的到来。人们穿戴整齐在院子里摆天地神位,供奉祭品,烧香磕头。少辈给长
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全家团团围坐,煮饺子吃,Ⅱq做“吃元宝”。初一早晨,亲友、邻
居互相拜年。家中正堂供奉祖先神位,摆放供果,点蜡烧香,家人每日3次跪拜。从初一到初
五,每天的主副食品十分丰盛。妇女不做针线活,称为忌针。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妇女开始
缝纫,家家包饺子吃。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一般为十四~十六日3天,近年来城镇每年以生肖(属相)为
内容的各种花灯,排列在主要街道两侧,人们观灯赏月,食元宵。白天举行秧歌汇演。农村户
户高挂灯笼。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过去家家设坛祭龙王,有的从屋里一直将草木灰撒到井台边,称为领
龙。现在多数家庭在这一天吃猪头、猪蹄。大人小孩愿意理发,俗称“打龙头”。
三月,清明节。家家为祖坟上灯扫墓,现城乡居民仍有扫墓习俗。机关学校多有祭扫烈士
墓,借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等纪念活动。
三月二十八,俗称天齐庙会。有因病或其他情况许愿的人,在这一天到庙烧香,俗称“还
愿”。今县内早已无庙,许愿与还愿之说也很少见。
四月初八是佛诞节。信佛的人在此日烧香拜佛。今县内信佛者很少。
四月十八俗称娘娘庙会。无子女的妇女到庙祷告,请求娘娘降子。今已无此举。
四月二十八,俗称药王庙会。药店焚香祭祀,休息一日。此俗早已消逝。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家尾檐门前插艾蒿,挂纸葫芦,小孩手腕,脚腕系五色线。吃粽子、
鸡蛋。
五月十三,为关帝庙会,称雨节。人们到庙乞求风调雨顺,今已无此俗。
六月初六,俗称虫王会。农村过去有宰杀猪羊进行祭祀的习惯。今一些家庭喜欢在这一天
拿衣物食品到外面凉晒,以防虫蛀。
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过去城乡都有让小孩穿针乞巧的习惯,传说这一天是天上牛郎织女相
会的日子。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叫“鬼节”。各家扫墓填坟,晚上放河灯、路灯,今放河、路灯已少
见,但仍有在十字路口烧黄纸祭亡人的习惯。
八月十五中秋节。历有赏月的习俗。家家在院内摆供桌,设香案,桌上放月饼、西瓜等食
品,含有庆丰收及全家团圆的意思。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人喜欢在这一天登山野游。
十月十五,俗称下元节,又叫“鬼王节”。家家在此日扫慕,烧纸衣,称为送“寒衣”。
现在很少有人送寒衣,烧纸者虽有所见,但为数不多。
十一月冬至,又叫冬节。吃馄饨意为驱寒。今已很少有人过冬节。
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各家吃腊八粥。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早晨吃饺子,然后打扫室内外卫生,粉刷墙壁。过去有夜晚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
十二月三十,又叫除夕。家家贴春联,挂新画,竖灯笼杆。晚饭吃鱼,谓“年年有余”之
意。午夜12点钟接神前很少有人睡觉,俗称守岁。年轻人对老人们依辈份叩拜,叫做拜年。今
叩拜的习惯多改为行鞠躬礼。
县内达斡尔人在除夕之日,从清晨起家家打扫庭院,大门口堆起牛粪,天黑点燃,人们围
着火焰欢跳起舞。老人或孩子们不时地把大块肉、馒头、饺子等食物扔进火中,盼望人畜两旺、
五谷丰登。今在达斡尔人密集区,仍然沿袭这一风俗,但更多的则是燃放鞭炮,高挂灯笼,以
兆丰年。
二 公历节日
1月1日为元旦,也称新年。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假一天,一些单位举办辞旧迎新茶话会,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预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各级妇联组织,分别举办庆祝活动。县妇联每年还借此机会,
表彰“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
3月12日,植树节。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开展义务植树。
5月1日,国际劳动节。由县工会举办庆祝活动。
5月4日,青年节。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团员中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纪念活动。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小学、幼儿园组织体育比赛,载歌载舞庆“六·一”。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口。各地召开党员大会,开展纪念活动。县委、各级党委均在会
上,进行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并表彰先进支部和优秀党员。
8月1日,建军节。县人民武装部、预备役团等,组织民兵,开展军事训练,实弹打靶等活
动。县委、县政府领导,分别到县内驻军单位慰问。城乡各部门和单位均召开军烈属、荣复转
退军人座谈会。
9月10日,教师节。学校奖励模范教师,并放假一天。
10月1日,国庆节。县委、县政府召开庆祝会或各界人士座谈会。文化部门举办文艺庆祝
晚会。
三 宗教节日
县内伊斯兰教民过四大节日,即大尔代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纪念教
主逝世)和法图麦节(妇女节)。天主教、基督教过复活节和圣诞节。各教会在节日期间,组织
教徒集会,进行诵经或聚餐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