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

第一篇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龙沙地区的地质构造单元属于松嫩平原,是中国东部的第二沉降带。这个地区经过多次海
陆变迁和地质演变,形成今天的冲积平原。

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这个地区曾经历过多次海陆的变迁和地层演变。远在3亿年以
前,古生代中后期前这里还被海洋所占据。以后受华力西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抬升,变为陆
地。在中生代末期的燕山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地壳大幅度下沉,形成了松嫩大湖盆和嫩江
人断裂带。从侏罗纪晚期,经过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这个地区仍然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
继续下沉。在1亿多年里,松嫩大湖盆接受了白垩系含油岩层和第三系、第四系疏松物质的沉
积物,便形成了今日的冲积平原地貌。

一、地质演变

在古生代中后期前,松嫩平原还被浅海所淹没,在古生代中后期后,这里发生华力西地壳
运动(距今约2.85—2.3亿年前),在松嫩湖盆基底产生了褶皱带,地壳抬升,完全升出水面,
浅海变成陆地。

距今1.37—0.67亿年前发生的燕山地壳运动,松嫩平原开始下沉,产生了嫩江大断裂带。
在白垩纪末期,这里地壳大幅度下沉,形成松嫩大湖盆,湖底形成了含油沉积层。

进入新生代(距今约0.67亿年前到现在),这里的地壳继续下沉,但幅度小于中生代。
新生代第三纪初期,这里的地壳处于稳定状态,形成第三系地层。到新生代第三纪中期,
地壳运动又复活动。到新生代第四纪,下降速度小于沉积速度,加上小兴安岭和松辽分水岭先
后隆起,湖水变浅,湖泊消亡,使松嫩平原有较厚的湖相堆积。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这里的
地壳还有较小幅度的下沉,在更新统的地层上有砂砾石、砂、细砂和亚粘土等河湖相沉积,还
有细粉砂的风积层交错分布,最后形成今日波状起伏的冲积平原。

二、地层

龙沙区的地层,按自下而上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可分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古生界,二迭系地层,由下而上分为三段。I段,岩性主要为复矿砂岩。Ⅱ段,岩性为粉
砂岩、夹砾岩和中酸性火山岩。Ⅲ段,岩性主要为复矿砂岩、绢云母板岩夹中酸性火山岩。该
组岩石受华力西晚期白岗质花岗岩侵入,局部地区有热液型铜矿化现象和混合岩化现象。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地层,由下而上也分为三段。I段(中性岩段)岩层上部与底部为凝灰
质砾岩夹有杏仁状安山玢岩,中部是凝灰质安山玢岩与含砾粗砂岩,在粉砂岩中含有植物化石
碎片,岩石普遍碳酸岩化。Ⅱ段(碱性岩段)岩性以深厚的火山凝灰岩与含砾凝灰岩组成。其中
夹有凝灰角砾岩和安山玢岩。岩中常见有岩屑、晶屑。Ⅲ段(酸性岩段)岩性为灰紫色酸性凝灰
岩夹有一层紫色火山角砾岩。

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分为:下更新统,岩性主要由泥砾、含砾中细砂、粉细砂、含砾中粗
砂、粘土组成。粘土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以湖泊相为主。中更新统,岩石底部以泥砾、含
泥质砂、砾砂、中粗砂为主,向上为亚粘土、砂、砂砾石组成,为湖泊相沉积。上更新统,岩
层下部是泥质砂砾石、砂。向上是黄土状亚粘土、砂和砂砾石,为湖泊相沉积。全新统,广大
地区绝大多数露出水面,沉积层次较多。冲积沼泽和湖泊沉积层,分布在河流交汇处,岩性主
要是灰褐色、黑色、浅棕色亚粘土、淤泥,含有机物低级泥炭层,厚1米左右。河床堆积及冲
积层,分布在嫩江河床和河漫滩中,岩性主要是灰白、浅黄色砂及砂砾石、夹细砂及亚粘土。
风积层,主要是黄褐色的细粉砂,零星分布在河流两侧的自然堤和阶地高漫滩中大小岗丘地带。

三、牵连性地震

龙沙区境内是冲积平原,四周有嫩江、雅鲁河、阿伦河、讷谟尔河断裂带,东距大庆—北
安—黑河隐藏断裂带也不远,这种为断裂带所包围的地区,有发生地震的条件。但是由于区内
地震的震源多在地壳的浅部,其上部又是第四系疏松沉积层,刚性较弱,难以积累较大的地应
力。据市区地震记录记载,自1973—1984年之间,除富拉尔基洪河在1977年8月发生1次3.8级
强感地震外,其余的富拉尔基南、昂昂溪西南、水师营附近、瑞廷、三间房、莽格吐、扎龙等
地先后发生过8次地震,震级均为2.6级以下的微震。龙沙区境只有牵连。

然而嫩江与阿伦河断裂交汇处、雅鲁河断裂带与大兴安岭褶皱交汇处和讷谟尔河断裂与北
安—黑河断裂交汇处,都在距龙沙区境300公里范围之内,断裂、褶皱交汇处是地壳新构造运
动强烈影响区,不仅是地震多发区,而且破坏性的强震也较多。如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博
克图,德都等地,从1923年有地震记录以来,先后共发生≥4级的中强地震19次,其中≥5级的
11次,4~4.8级的8次。这些地区的地震因距离不远,震波多次传到龙沙区境内而发生牵连性
地震,区内的高层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防震设施。

四、工程地质

龙沙区境内冲积平原,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松嫩大湖盆的基础上,经过白垩
纪、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巨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的。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厚约3300米,其
上又覆盖了约140米厚的第四系河湖相沉积物,因此龙沙区境内没有基岩露头,所有工程建筑,
都是在第四系的上部进行。工程地层结构,由地表往下,依次有下列各层:
表土层。由人工废土和耕土组成,大多是废土、炉灰和农田耕作表层土,厚约0.3~3米。

微砂及细砂层。色黄褐,含粘性土,潮湿,厚约0.5~9米。此层由中心广场向西,逐渐消
失,及至临江路一带又复增厚。

砂质亚粘土层。色黄褐,含砂、铁质及云母片,稍具粘性。

淤泥及淤泥质粘土层。灰色,含腐殖质,有臭味。含水达饱和,可塑。一般厚度0.4~4米
之间。

卵石层及砾石层。色黄褐,含水达饱和,其中夹有多层厚度各异的薄砂。

区内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分列如下。

粘性土层表




各土类计算强度表




区内工程地质结构比较单一和稳定,地下未发现溶洞或其它洞穴,多数地方的地基承载力
都在1.5公斤/平方厘米以上,因此一般民用或工程建筑,只要对地基进行一般性加固,即可
满足安全的需要。但是在靠近嫩江、旧河道和低洼地带,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一般距地面约
0.6—1.0米),雨季更高出地表而出现涌水现象,因而不适合安排大型工程建筑物。由于需要必须
安排时,应采取排水、增强地基耐水性和其他加固地基等措施。对有微砂特别是处于饱和状态
下的微砂、流砂地段,有淤泥地段,都因地层不够稳定,一般不安排含有重要结构的建筑物,
确因需要安排时,应采取严格的排水和灌浆等加固基础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