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第一节 作物种类 一、蔬菜作物
清末、民国初期,这里就有蔬菜的种植,赵家园子一带的蔬菜已在齐齐哈尔城驰名。
日伪统治时期,大民、小民等村屯种植蔬菜面积增加,产量增多。但由于残酷的“出荷粮”
政策,农民生活极端贫困,蔬菜生产发展缓慢。1945年,蔬菜种植面积4100亩,占耕地总面
积20%。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加,市、区政府重视蔬菜生产的发展。1949年,
全区种植蔬菜5600亩(其中春、夏、秋菜占60%)总产285.4公斤。1957年,贯彻落实市政府“
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蔬菜面积。1959年,蔬菜面积增加
到17655亩,占耕地总面积61%。到1965年,蔬菜种植面积16327亩(其中春、夏、秋菜占
89.2%),总产量达2715万公斤。1973—1977年,蔬菜种植面积年均22723亩,年均亩产1902公斤,
年均总产4316.8万公斤,比1965年分别增长39.2、59个百分点。
1978—1983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科学技术推广加快,
大棚、温室、地膜覆盖面积增加,水利灌溉面积增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年均23300亩,占耕
地总面积84%。年均亩产2100公斤,比前5年年均亩产增长10%,年均总产4888.2万公斤,比
前5年年均总产增长13.2%。
1984年,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科学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蔬菜生产迅速发展,
并逐渐改变过去春、夏、秋菜生产时间,形成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冬季也能生产格局。
1995年,蔬菜种植面积22590亩,总产商品量4253.5万公斤,比1984年增长1.8%。虽增长不
多,但这时种植细菜多,经济效益好。
1945—1995年全区蔬菜面积、产量表
春菜 春菜是指能够在每年六月下旬生产出来上市的蔬菜,一般以叶菜为主。民国时期,
这里的春菜有韭菜、菠菜、生菜、小葱、香菜、小白菜等。以后又增加芹菜、早甘蓝等。随
着种植品种和面积的增加,春菜开始采用风障栽培法以及温室、温床育苗技术,这样,芹菜,
早甘蓝通过育苗、定植,比直播提前上市20天。
新中国成立后,春菜种植面积不断发展,1955年,春菜播种面积2100亩,占蔬菜总面积的
22%。总产量达到189万公斤,平均亩产900公斤。1957年,春菜播种面积扩大到3082亩,增加
了水萝卜、缓阳菠菜、土里捂菠菜等。
1958—1970年,春菜面积基本稳定在3000—4000亩之间。由于春菜全部水利化、畦田化,
以及采用防风障和推广小民大队用地膜覆盖幼苗的技术,促进了春菜的增产早熟,生产稳步发
展。1970年,春菜面积3245亩,产量达568.4万公斤,亩产1751公斤。
1971年以后,逐渐采用了塑料大棚生产春菜的技术,同时普遍推广地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
打破了春、夏菜生产的严格界限,春菜生产发展更快。一般叶菜如菠菜、油菜、小葱、水罗
卜、小白菜、韭菜、早甘蓝等,比大地栽培提早上市30—45天。过去只能在夏季生产的菜种,
如黄瓜、番茄、青椒等,也能在春天的大棚里生产。大棚黄瓜,五月上旬即能登市。
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保护地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家家户户均有大棚,每到春季,
菜地上是一片塑料大棚,春菜上市提前,品种增加,产量也由原来平均亩产1500公斤左右,发
展到2000斤左右。1986年,播种面积4294亩,平均亩产1968公斤。1990年播种面积4076亩,平
均亩产2053公斤。1991—1995年,塑料大棚的进一步发展,春菜可在棚内实行间种、套种,充
分发挥大棚的作用。虽春菜面积产量较以前略有减少,但细菜增多。
1960—1995年全区春菜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万公斤
夏菜 民国时期,夏菜种植的品种有黄瓜、辣椒、芹菜、茄子、豆角、西葫芦、番茄、中
甘蓝等。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人口增加,1957年,夏菜种植面积增加到4274亩,产量增至491.9万
公斤,平均亩产1151公斤。推广品种有多果线茄子、黑油线茄子、紫线茄子、粗线茄子;三、
四道筋大辣椒、小辣椒;光条水黄瓜、津研一号黄瓜、长春密刺黄瓜、大八棱旱黄瓜、大青条
旱黄瓜;挑番茄、摩雷33番茄;紫皮洋葱等。在耕作上改大垄为小垄,实行合理密植。
茄子、辣椒每亩由过去2000株,增加到2300—2600株。
1961年,夏菜种植面积增加到7249亩,比1957年增加2975亩,比1960年增加444亩。但因施
肥不足,水浇面积少,平均亩产只有938公斤。1963年以后,施肥量逐渐增多,同时还推广了营
养钵育苗、杂交种、高产栽培、生物农药和腐殖酸肥等综合措施,夏菜产量逐年提高。1965年,
夏菜种植面积6915亩,亩产1557公斤,总产1015万公斤,比1961年面积虽减少730亩,但总产增
加335万公斤。1967—1976年的10年中,平均每年夏菜总产1434万公斤,亩产1829公斤。比1965
年每亩产量增加272公斤。1977年,大民大队、爱国大队等先后采用大棚、温室,实行滴灌、喷
灌的技术。龙沙公社良种场,用育苗移栽办法,种植8亩白皮架豆角,7月5日上市,比直播豆角
提前12天。同时,在1亩黄瓜大棚内采用喷淋灌溉,每7天追肥一次,5月上旬黄瓜上市,到8月
初,黄瓜产量达到8000公斤。1983年,全区扣大棚376亩,采取前茬种植葱、菠菜、油菜等,后
再种植黄瓜、番茄等,平均亩产5585公斤,总产达到210万公斤。1984—1995年,夏菜种植面积
稳定在8000—9000亩之间,年平均产量1500万公斤,保证了市场需求。
1960—1995年全区夏菜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万公斤
秋菜 民国时期,这里的秋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倭瓜和少量的胡萝卜和大葱。秋菜品种
虽少,但种植面积及产量却是春、夏菜的70—80%。
新中国成立初期,秋菜种植面积依然较多。195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5700亩,总产557.4
万公斤,其中秋菜种植4891亩,占蔬菜总面积的73%,秋菜产量415.7万公斤,占蔬菜总产量
74.5%。1958年,秋菜种植面积6490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5.9%。秋菜地普遍整翻两次,施底
肥,种子普遍用六六六粉拌种,坐水种,田间管理及时,收成较好,平均亩产1104公斤。1960
年,秋菜面积增至11611亩,是最多的一年。总产1184万公斤,平均亩产1020公斤。1962年以
后,秋菜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保持在6—7千亩之间。1972年以后,又发展到8—9千亩。此间,
秋菜水浇面积不断扩大,化肥施用量增加,到1976年,秋菜水浇面积占总面积85%,平均亩
施化肥20公斤。推广以唐山菜、通化牛心菜,牧丹江1号、桦川牛心菜、翻心菜为主栽品种,
适当搭配矬4号等品种。萝卜品种选用王兆红、翘头青等。1978年后,秋菜水浇面积达到95%
以上,水肥充足,品种优良,秋菜年年高产。
1960—1995年全区秋菜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万公斤
马铃薯 清末,区内始种马铃薯,民国时期,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品种有当地的串地龙、
站秧白、大眼皮、北方红等。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种植马铃薯的面积扩大,1954年种植1521亩,总产701700公斤,平均
亩产461公斤。1957年,贯彻市政府“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之后,种植马铃薯不在计
划之内,多属农民自己食用,面积逐渐减少,产量一直很低。1980年以后,单位面积产量稍有
提高。但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国家对粮食销售的放开,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5年,
种植面积1200亩,总产73.4万公斤。
1957—1995年全区马铃薯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万公斤
二、粮豆作物
民国时期,粮豆作物一直是农民耕种的主要作物。1945年,全区粮豆播种面积15000亩,
占耕地面积72%。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粮豆播种面积16100亩,总产177.4万公斤,平均亩产110公斤。
1954年,始播水稻1 320亩,总产37.4万公斤。1957年后,全区以种蔬菜为主,粮豆面积逐渐
减少。但由于口粮偏紧,饲料不足,各社、队尽量多种一些粮食作物。除水稻外,每年都种几
千亩。但因投放劳力少、施肥少,产量较低。1962年,旱田播种面积8700亩,平均亩产86公斤,
1966年,旱田播种6685亩,亩产70公斤,1972年,旱田播种10423亩,亩产62公斤。1979年,
旱田播种面积减少到2556亩,亩产68公斤。1980年,全区稻田播种面积5136亩,总产120万公
斤,亩产232公斤,除重灾年外,都有较好成就。
在粮豆生产中,水稻占的比重较大,播种面积占30—50%,而产量占80%以上。除水稻外,
常年种的品种还有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粮。这些作物的面积很不稳定,耕作也较粗放,
一般只铲趟一遍,有时人力不足,只趟一遍,拿一次大草,产量很低。
1995年,全区水稻面积5400亩,总产200余万公斤,旱田面积1573亩,总产16万公斤。
水稻 1954年,22户朝鲜族农民在嫩江东岸开荒1.500亩,播种水稻1320亩,总产37.4万
公斤,平均亩产283公斤,交售国家25万公斤,成为农业战线一颗明星,后改为明星农业生产
合作社。
1958年,全区播种水稻2900亩(其中明星1800亩),总产67.3万公斤,亩产232公斤。1967
年,水稻播种面积5266亩,由于有的队受水灾,总产只有102.8万公斤,亩产195公斤。1969年,
全区水稻受水灾,只收获8000公斤。
1981年,全区水稻面积达5804亩,此后面积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播种方法的改进,田
间管理的加强和选用优良品种,总产量逐年增加。1982年,播种5360亩,亩产276公斤;1990
年,播种5400亩,总产185.5万公斤,亩产343公斤;1995年,播种5400亩,总产234万公斤,
亩产433公斤。
1957—1995年全区水稻面积、产量表
大豆 民国时期,大豆的主要品种有紫花4号,小金黄、四粒黄等,以后引进黄金4号(并
称满仓金),产量较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政府提倡发展大豆生产。1954年,种植大豆486亩,主要品种有满仓
金、四粒黄、小金黄等,用旧式铁犁扣种,铲趟二遍,平均亩产62公斤。1956年以后,用马拉
播种机播种,施底肥,用根瘤菌拌种,产量普遍提高。1959年,龙沙公社播种大豆1300亩,总
产165750公斤,平均亩产127公斤,创最高纪录。1961年,全区种植大豆677亩,由于劳力不足,
田间管理不好,总产只有12944公斤,平均亩产不足20公斤。1965年,播种2365亩,平均亩
产49公斤。1971年,播种1023亩,总产58787公斤,平均亩产58公斤。1972年播种898亩,平
均亩产跌到42公斤。
1984年后,进行精耕细作,并引水灌溉,产量增加。1985年,播种107亩,总产12250公斤,
平均亩产114公斤。1989年,播种478亩,总产48750公斤,平均亩产101公斤。后来由于大豆
价格低停种。
玉米及其它作物 民国时期,在赵家园子以南及西部新立屯和江心岛一带,有玉米、小麦、
高梁、谷子等作物的种植。
解放以后,1947年,在江心岛等地,播种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等2100多亩。1952年,
在原民航机场(现南苑开发区)以南,糖厂以南等地除种植蔬菜外,也零星种植部分玉米等粮食
作物。1954年,全区种植玉米570亩、小麦380亩、谷子540亩、高梁420亩、杂粮350亩,因受
水灾,总产35400公斤,平均亩产15.6公斤。此后,江心岛一带耕地逐渐废弃。
1956年,种玉米425亩,选用牛尾黄、高杆黄、白八趟等品种,采取顶浆扣种,抓把粪,
留拐子苗和刨埯种等方法,一般做到了一铲一趟,拿一遍大草,平均亩产71公斤。1957年,播
种谷子614亩,选白沙谷、黄谷子、毛谷子等品种,用新式农具平播,平均亩产52公斤。
1957年以后,种植业以菜为主,玉米及其它作物投工、投肥减少,产量低。1973年,播种
谷子761亩,总产33000公斤,平均亩产43公斤;1975年,播种玉米248亩,总产10020公斤,平
均亩产40公斤。
1981年播种玉米337亩,总产18800公斤,平均亩产56公斤。1984年,龙沙乡播种小麦24亩,
总产6000公斤,平均亩产250公斤。
除了以上粮食作物外,为缓解大牲畜饲料不足,每年还种植饲料1000余亩,平均亩产600
公斤。1985年以后,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到1995年,全区只播种1573
亩,总产16万公斤。
全区旱田粮豆作物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
三、经济作物
甜菜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郊有甜菜零星种植,品种有顺天根、丰完、丰荣等,多为叶用
自食甜菜。
1956年,在齐市糖厂派人指导下,试种甜菜128亩,总产量63000公斤,平均亩产492公斤,
从此开始大面积种植甜菜。1969年,播种甜菜152亩,采取深翻地,用化肥作种肥,先平播,
后起垄,铲趟两遍,总产106.400公斤,亩产700公斤。1977年,播种甜菜167亩,总产153640
公斤,平均亩产920公斤。
1980—1985年6年间,每年平均播种甜菜1851亩,1981年,播种面积高达3010亩,平均亩
产1677公斤。
1986年以后,糖厂需要量减少,甜菜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至1990年,不再播种。
向日葵 新中国成立后,因食用油满足不了人民生活需要,区政府在抓粮食作物生产的同
时,重视油料作物的生产。1954年,区政府号召农民发挥土地潜力,在闲田隙地、房前房后,
种植油料作物,规定每个农户交售10公斤葵花籽或其它油料作物的任务。当年全区种植向日葵
40余亩,主要品种是花喀、黑老鸪咀,平均亩产36公斤。1958年,全区播种向日葵73亩,总产
2060公斤。
1959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抓紧当前油料的收购和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办法》
发布后,推动了油料作物的生产。1960年,全区种植向日葵及苏子等油料作物160亩,由于田
间管理不善,总产只有4000公斤。1961年,全区种植向日葵98亩,施底肥、灌水1—2次,总产
10500公斤,平均亩产108公斤。
“文化大革命”最初几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1969年开始恢复。1970—1980年,平
均每年种植油料作物面积为64亩,年平均总产量4208公斤,年平均亩产65公斤。1981—1986年,
平均每年种植油料作物面积138亩,年平均亩产75公斤。
1987—1995年,因葵花籽价格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95年,只有零星种植自食。
线麻、青麻 民国时期,在沿江一带和村屯空闲地,沙丘地已有线麻、青麻的零星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麻类生产发展很快,1957年,种植麻类面积121亩,1960年,达434亩。由于麻
类生产多是自产自用,不被重视,在生产过程中,水、肥、工均不到位,产量一直很低。
1961—1971年,麻类种植面积每年平均300亩,年均产量4000公斤,年均亩产13公斤,这种局
面直到1974年后开始好转,亩产达30公斤。1980年后,因自用麻逐年减少,至1984年后,就不
再种植了。
药材1961年,市人民委员会将药材种植面积列入农业生产计划,并下达各公社和大队,但
干部和社员担心种植不好影响收入,落实面积很少。
1971年,大民大队种药材6亩,主要品种有黄芪,板兰根等。第二年发展到60亩,增加莱
服子、牛蒡子、茴香等品种,产量不高,收入不多。
1972年,龙沙公社永光大队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成立药材队,种植药材10余亩,主要品种
有党参、板兰根、枸杞、茴香、黄芪、莱服子、生地、荆芥等,设专人管理,精心栽培,收成
较好,总产1750公斤。1973年,从林口县引人人参,用畦田种植120平方米,但因技术水平低,
管理不善,第二年烂根死掉。
1975—1976年,每年种植板兰根、黄芪、莱服子50亩,但由于费工量大,产量低,经济效
益差,以后停种。
1958—1988年全区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
四、瓜果
瓜 民国时期,这里就有瓜类的种植,主要是西瓜、香瓜。西瓜有红瓤、黄瓤之别,香瓜
品种较多,味道香甜。
解放后,沿江一带,有的农民在自己分得的部分土地上种植瓜类。大民屯的西瓜、香瓜闻
名于省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瓜类生产有较大发展,香瓜主要品种有“白糖罐”、“铁把青”,西瓜有
“青崩子”、“台湾花皮”。采用于籽埯种。西瓜种一垅空一垅(即1:1),在瓜秧伸蔓前,将
空垅破开,形成大垅,单蔓或双蔓整枝、掐尖、压蔓,用工量较大。1954年,种植瓜类936亩。
1958年,瓜类产量提高,平均亩产513公斤。1962年,种植瓜类1549亩,平均亩产675公斤。
1966—1967年,瓜类种植面积减少,年平均种植面积440亩。
1968年以后,瓜类生产有较大发展,从1968—1971年,年平均种植面积765亩。引进“早
花”、“密宝”、“新青”等优良品种,年平均亩产497公斤。1973年,大民大队在新开荒地
种香瓜、西瓜712亩,获大丰收,平均亩产’707公斤。
1976年以后,因“早花”、“密宝”等种子混杂,逐渐退化,发病率高,减产严重,一般
减产30—50%,种植面积减少。1977—1983年,种植面积年平均264亩,年平均亩产227公斤。
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不便倒茬轮作,瓜类基本没用再种。
果 民国时期,城郊有零星果树栽培,品种主要有大秋、黄太平、海棠、花红等耐寒果。
解放后,引进小平果,李子、杏、葡萄等树苗,分散的栽培在农民自家的房前房后,产量
不高,主要是自食。
1958年,大民屯建起果园,面积42亩,主要栽植大秋、黄太平、海棠、花红、草梅等。
1961年,产果11000公斤。1962年,强调“以粮为纲”果树栽植受影响。1965年后,果树生产
逐渐恢复。1966年,大民果树园初具规模,果树进入盛果期,年总产量达22000公斤。1970年,
龙沙公社爱国、永光等大队,栽植果树131亩,产果17500公斤。
1974年,果树腐烂病发生,加之技术指导跟上等原因,面积逐渐减少,到1979年后,只
剩农民自家零星果树了。
1958—1988年全区瓜、果面积、产量表
单位: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