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解放初,农民种地自己留种,互相串换,致使许多作物种子不纯,病害严重,产量低。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种子改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国家提
出“自繁、自癣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的方针,市里成立了种子站,负责良种供
应和余缺调剂。各生产队相继建立了良种田。1977年,龙沙、大民公社分别建立了良种场,形
成了“自繁、自癣自留、自用”的良种繁育体系。1980年以后,基本实现蔬菜、水稻良种化。

一、良种引进

解放后,为解决种子不纯的问题,大量引进外地良种。1951—1960年,先后引进经市园艺
站试验成功的优良蔬菜种子,有大黄番茄、鸡心番茄、紫线茄子、灯笼红罗卜、牛心白菜等。
1961—1970年,先后引进大柿子椒、乌特宝番茄、青刺水黄瓜、金早甘蓝、唐山白菜。
1971—1980年,先后引进青春密刺、津研1、2、3号黄瓜、盖县茄子、长茄1号、强力米寿
罗成1号番茄、天津绿白菜,八瓣酥罗卜、紫花油豆角、紫皮元葱、北京尖椒等。大民良种场
引进的北京尖椒,抗病高产。龙沙良种场从大同城关公社引进的紫皮元葱,亩产2000公斤。
1981—1995年,引进矬4号白菜,黄苗甘蓝、菜花、鹰七茄子、新泰、夏丰黄瓜、早粉2号番茄
等。这期间,引进的水稻良种有:国光、富国、北海、合江1、3号、牡丹江1号、合江18、19、
23号等,均有抗并早熟、产量高的特点。

二、良种繁育

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民对种子一直是采用传统的自癣自换、自贮、自用的办法。1956年,
大民、光荣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建立了种子田。1958年以后,又改建为良种队,成为全
区蔬菜育种的繁育基地。1965年,各生产队开始建种子田,没有种子田的队采取插标选种的办
法,繁育优良种子。光荣生产队单交种玉米,繁育自交系18亩。1977年,龙沙公社建立良种场,
当年繁育提纯的优良种子1000余公斤。1978年,龙沙良种场用“乙烯利”化学杀雄,配制“
龙丰一号”黄瓜杂种一代种子100余公斤,还采用早甘蓝腋芽扦插3万株,生产种子200公斤。
另外,龙沙、大民两个公社,芹菜采种和元葱采种试验成功。此后每年全区都有400—600亩种
子田繁育种子。1980年后,在市的统一规划下,先后对盖县茄子、唐山白菜、大元叶菠菜以及
红袍萝卜、青皮架豆等10余个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采用株(果)行整理,母系混合选择法和各种
行之有效防杂措施,保证纯度和质量,使全区的大宗蔬菜种子基本自给。

三、良种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的推广优良种子。1956年,在明星社推广国光、石狩白毛水稻种。
1959年以后,陆续推广的蔬菜品种有大民社的多果线茄子、大辣椒,新光社的青皮架豆、刺菠
菜,爱国社的黑油线茄子,光荣社的实心芹菜等。还推广了区内的宽马莲韭菜、空心芹菜等。
1964年,蔬菜良种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50%左右。

1978年,按全市统一要求,确定茄子、辣椒、豆角、番茄、黄瓜等5个主栽品种和搭配品
种。主栽品种有齐茄子1号、巴彦大辣椒、星光尖椒、白皮架豆和强力米寿番茄及津研号黄瓜
等。搭配品种有盖县茄子、世界冠军辣椒、九粒白豆角、北京早红番茄、曙光黄瓜等。蔬菜良
种地面积占蔬菜总面积80%。1980年,推广秋白菜矬四号、通化牛心菜,比一般品种增产2成。
1982年,推广早、中甘蓝、茄子、黄瓜、番茄等,面积800余亩,进一步优化了全区的蔬菜
品种。1984—1995年,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齐研矮粉番茄,以及齐1号、2号茄子,均取得早熟
抗并增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