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改良
第三节 畜禽改良
一、猪改良
解放前,农民饲养的猪种主要是东北民猪(二民猪、荷包猪)、俄国白猪、日本系约克夏、
巴克夏猪及其杂交猪。长期无计划地盲目杂交,使猪血统混杂,品质下降。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引进哈白猪、克米洛夫猪、苏白猪、乌克兰猪等猪种,有计划地进行
杂交改良试验,培育出多种优良杂交猪。1956年,以克米洛夫种猪为父本,以本地猪(改良黑
猪)为母本,进行反复杂交试验成功,定名黑花猪。该猪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育肥性能好,
耐粗饲料。1982年,又有以黑花猪为母本,以汉普夏、长白猪、杜洛克等猪为父本进行杂交,
获得缩短育肥期、瘦肉率高的瘦肉型猪。
80年代后,全区饲养的猪种多为黑花猪,亦有哈白猪、苏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等,
其中黑花猪及杂交猪占90%以上。
二、马改良
马的杂交改良始于清代,当时主要是用俄国奥尔洛夫马与本地马(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
沦陷阶段,日本良种马(风雪龙、普鲁顿)与本地马杂交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进
行马匹改良。1950—1955年,先后引进苏联良种马顿河、奥尔洛夫、卡巴金、阿尔登等。1962
年,龙沙公社、大民公社先后建立配种站,开展马匹人工授精配种工作,自1963年起,培育黑
龙江马,准胎率达75%。70—80年代,马匹人工授精配种改良已在全区推开,准胎率提高到80%
以上。
三、牛改良
黄牛的改良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是用黑白花奶牛改良本地黄牛,这样改良黄牛体
高、体重,产奶性能和挽力均有明显提高。
四、羊改良
1970年,引进东北细毛羊,对本地绵羊进行改良。改良后,羊毛产量由原来的1公斤提高
到3公斤。
1985年,杂交改良的东北细毛羊占70%,到90年代初,东北细毛羊的改良的品种已占95%。
五、鸡改良
新中国成立前,城乡养鸡较少,品种单一,除城里有部分“来克亨”改良鸡种外,农村均
为本地传统鸡品种。
新中国建立后,“来克亨”、“白洛克”等品种增多,禽蛋生产逐渐发展起来。60年代,
从吉林引进“吉白”鸡种;70年代,从北京引进星杂“二八八”品种鸡;80年代,引进“齐白”、
“滨白”、“京白”和星杂“五七九”等优良品种,使禽蛋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