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
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
从1980年开始,区委、区政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全面整顿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从政企分开,简政放
权,为企业“松绑”,扩大企业自主权,到领导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及经营方
式,分配形式、用人制度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改变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状况,使企
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一、改革企业领导体制
1984年,中共龙沙区委四届三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街委工业企业自主权,按照“经济
独立,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各工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监
督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改变了过去由党组织包揽一切的作法。到1985年,在35%的企业中
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9年,在区直属的3户工业企业中,对领导
干部本着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进行向社会公开招标的试点,通过答辩与考核,确定企业
比较理想的法人代表。从而打破了干部与工人、全民与集体、行业与行业的界限。取得经验后
在全区所有工业企业中普遍推开。到1995年,全区公开招聘领导干部的企业达95%。
二、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1980—1983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工业体
制改革中,重点是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状况。四
年来街委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7.3%,利润平均每年
增长24%,利润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产值增长幅度。1988—1990年,全区工业企业在原来承包的
基础上,确定以完善经营责任制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入地进行了企业内部的配
套改革,集中力量抓了第二轮承包。1991—1993年,以“三项制度”和股份合作制为改革重点,
分别制定了股份合作制和“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细则。在区街、乡(镇)41户企业中进行股
份制和“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有95%以上的企业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形式有
投入产出总承包、模拟“三资”企业管理、风险抵押承包、工效挂钩和一企多制、全员劳动合
同制。改革范围由试点到全面推开,领域由区街工业扩展到乡镇工业。1994年,区政府制定并
出台了《龙沙区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全面推行公司体制,
嫁接改造、股份合作制、出售产权、公有民营、剥离经营、租赁、破产等8种形式。到1995年,
完成嫁接改造3户、股份合作制1户,出售产权3户,剥离经营18户,公有民营14户,破产2户。
并提出进一步加大改制、改组、改造力度,重点主攻企业发展集团化,产品开发系列化,经济
成份多元化,商品生产基地化。
三、改革用人制度
随着企业管理体制、领导制度、经营方式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各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进
行了改革。1989年,区政府在正阳、铁南、五龙、江岸4个街道办事处的部分企业中对用人制
度进行优化组合试点,随后逐步推开。到1995年,全区有60—80%的工业企业分别进行了用工
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办法和劳动优化组合,实行以岗定人,岗位择人,双
向流动和内部消化富余人员的办法,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