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妇联

第二节 妇联





一、组织沿革

1946年5月,中共第二、三区委、区政府成立后,妇女工作由委员或工作人员负责。
1951年11月,第二、三区相继成立民主妇女联合会。1955年3月,第二、三区合并改为永
定区,妇女组织改为永定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9月,根据全国妇联决定,将民主妇女联
合会改为妇女联合会。

1958年10月,永定区撤销,分别成立龙沙人民公社和新华人民公社,妇女组织分别改为龙
沙人民公社和新华人民公社妇女联合。1961年8月,龙沙人民公社与新华人民公社合并,改称
龙沙人民公社,妇女组织也同时合并改为龙沙人民公社妇女联合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妇联组织瘫痪,正常活动停止。1969年初,成立龙沙
区革命委员会妇女代表大会(简称妇代会)。

1973年6月,恢复龙沙区妇女联合会,与此同时,城区各分社(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公社(乡
镇)陆继建立起妇代会组织。

二、历次代表大会

从1963—1984年,龙沙区先后共召开4次妇女代表大会(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应召开2次代表大会而未按时召开,故在排列会次时空2次)。1984年以后直到1995年,由于
各种原因未能召开代表大会,只是对妇联班子成员进行个别调整,其中1991年补选3名常委。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63年3月14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57人。廉秀荣作了题为《勤俭建国,
勤俭持家,为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执委23人,主任、
副主任各1人。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3年6月30—7月1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88人。中共龙沙区委副书记
韩向阳代表区妇联筹备小组作了题为《认真贯彻毛主席的妇运路线,把我区各级妇女组织建设
成为党的有力助手》的报告;通过了《坚持以批林整风为纲,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加三大革命
运动,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决议。选举产生执委27人,常委5人,主任、副主任
各1人。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9年6月13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51人。中共龙沙区委副书记刘向军
到会讲话;汪恒作了题为《把妇女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
生执委23人,常委6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选举出席市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53人。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9月25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90人。中共龙沙区委副书记赵兰菊
到会讲话;汪恒作了题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全面开创我区妇女运动的新局面》的工作报
告。选举产生执委30人,常委5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

三、主要工作

拥军优属支援前线 1946—1949年,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向全市各界妇女发出做军衣、军鞋,
支援解放战争的号召。二、三区妇联组织妇女1 250余人,昼夜赶制军衣6.5万件,棉衣5万
套,军鞋4800双。还先后出动妇女1 255人次,为伤员拆洗缝补衣服。1947年8月,为保证人民
子弟兵冬季蔬菜需要,二、三区妇女献各种干菜2.4万余斤。1952年,区妇联配合区政府有关
部门帮助400户烈军属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1953年,二区妇联组织1663名妇女为志愿军伤员
拆洗和缝制衣服。三区妇联组织1265名妇女到荣校和被服厂为休养员服务。

参加反霸、“镇反”和“三反”运动 1946—1952年,区妇联组织和动员800多名妇女参
加反霸锄奸、“镇反”和“三反”运动,在斗争中涌现出一批骨干,其中最突出的是新立村的
石老太太,她被选为首任村长,又是省市参议员,受到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接见。在“镇反”
运动中有9名妇女被选为市的模范。东园居民委员会主任杨慧贤出席了全国警察、治安保卫功
臣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三反”运动中,三区妇
联组织72名妇女干部直接参加这场斗争。

学习文化,扫除文盲 1956年,区妇联配合区文教部门,组织4648名妇女参加各种形式
的学习活动,其中参加集体班的有297人,参加小组学习的有3 875人,包教保学的有476人。
1957年,区妇联组织起100个扫盲小组,10个集中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妇女达20CI0余人。

参加生产劳动,开展竞赛 解放战争时期,市政府发出关于发展生产的号召,市妇联筹委
会在二区召开座谈会,经动员全区有2500多名妇女参加纺织生产,纺织户达154家。1958年,
有6000多名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1960年,区妇联发动街道职工家属和劳动妇女大搞
手工业和副业生产,先后创办各种类型的小型工业64个。农村有3600多名妇女参加常年性的生
产劳动。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十二条》和《六十条》下发后,全区有上万名妇女参加远征
开荒,还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开发小园田5 000多亩。城市街道,有3 400多名妇女参加各种
服务性社会劳动,有922名妇女搞各类养殖业。粉碎“四人帮”后,全区104个居委会办起“五
七”厂69个,参加生产的妇女1.377万人。农村有490多名妇女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成立铁姑娘
战斗队、“三八”战斗队20余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实现区委提出的“将城区工作重
点转移到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全区20万人民服务上来”的工作目标,区妇联在城乡妇女中开展了
争当“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活动。发动各级妇女组织大办生产生活项目,仅1979
年全区就办起235个生产服务网点。涌现出“三八”红旗手191人,“三八”红旗集体17个,有
30人、9个集体被市妇联命名表彰。其中湖滨分社联合委妇代会主任张敏、龙沙小学特级教师
杨丽华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区妇联、五龙分社通达委妇代会被命名为全国“三八”
红旗集体。通达委妇代会被树立为全国学习的标兵。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参加
庭院生产的妇女共3 074人,涌现出一批发家致富的典型。仅大民乡家庭副业重点户就达300多
个,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冒尖户有10户。湖滨街道办事处园艺委养鸡能手韩晓芬,养鸡千只,
年交蛋万斤,收入达9000元。1982年8月,胡耀邦同志来齐视察时,视察了她的鸡场,并给予鼓
励。到1984年,大民、龙沙两乡妇女创办的各种养殖专业户发展到537户,年收入万元以上的
84户。1986年,全区有153个妇代会先后办各种服务站、服务网点200多处,年实现利润20余万
元。1987年,为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区妇联举办蔬菜、瓜果学习班18期,参加学习的妇女
1089人,举办饲养技术培训班16期,有166人参加学习。进入90年代,在农村开展“科技之圣”、
“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巾英杯”、“双喜杯”、“女能手”竞赛
活动。在城市开展“巾帼建功”、“女企业家”竞赛活动。1992年,在各项竞赛中,表彰奖励年
收入4.5万元以上的“巾英杯”选手8人,年收入3.5万元以上的“双喜杯”选手3人,各项“女能
手”52人;女企业家4人。1993年,晋升为农艺师的妇女4人,涌现出省级女能手1人,省级协调
先进个人1人,市级女状元2人,市级女能手3人,区级女状元、女能手34人。1994年,在城市
“巾帼建功”活动中,以“兴龙沙经济,展巾帼风彩”为主题,在工业、财贸、文教战线全面
展开,仅教育战线就有38名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被命名为园丁之花。1995年,区妇联围绕区委、
区政府关于“提前翻两番奔小康,建强区”的发展目标,以提高妇女素质,开发妇女智能为重
点,着重抓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为养鹅专业户解决贷款42万元。
在城市职业妇女“巾帼建功”活动中,综合开展了“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到1995年底,全
区评出“三八”红旗手200人,“三八”红旗集体45个,评出“十大女杰”、“十大状元”,其
中有32人获全国、省市“女能手”、“女状元”等称号。

贯彻婚姻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从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到1952年,由区妇联调解
婚姻纠纷59起,恢复婚姻关系的28起,配合有关部门处理案件73起,查处不登记结婚的16对。
60年代初,区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区工厂企业、农村生产队等29个单位的妇幼保健工作进行
了检查,对违反劳保条例的给予及时纠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妇联会同有关部门,通
过多种形式,在城乡妇女中开展用社会主义思想处理婚姻、家庭的教育,大力宣传表扬尊婆爱
媳、家庭和睦、破旧立新等好人好事。新《婚姻法》颁布后,区妇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区
培训宣传员734人,办板报349块,设广播点9处,受教育面达90%以上。区妇联领导还分别参
与信访接待、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和参与侵权案件的处理工作。1992年,《妇女
权益保障法》颁布后,区妇联举办3期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妇女干部300人。编印侵害妇女权益
的典型案件49件。1994年,强化了“维权”组织,成立了法律事务所,帮助妇女伸张正义。

兴办托幼事业 龙沙区办托幼事业始于1956年,当时办好孩子组210个,收适龄儿童7000
多人。1957年,为提高儿童教育质量,从200多名保教人员中选出80多人培训,到年底园所发
展到46个,收儿童3337人。1961年,幼儿园(所)发展到70个,收儿童3 737人,保教人员增加
到47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托幼事业受到影响。1975—1979年,农村办起幼儿园,收80
名儿童人园。随后,龙沙分社妇代会办起托儿所4处,幼儿园7处,收儿童200多人。进入80年
代,兴建了龙沙区中心幼儿园和湖滨幼儿园。1981年,将区儿童保教工作委员会改为区儿童少
年工作委员会,由区妇联负责协调日常工作。1983年,按中发[1981]19号文件精神,突出抓好
幼儿园(所)的提高工作。从社会上招收幼师毕业生20余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待业青年
23人,充实到区中心幼儿园和湖滨幼儿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区妇联在区中心幼儿园设
立幼师培训中心,对全区保教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1984年,开展了家庭教育工作,全区
自上而下建立起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形成家庭教育辅导网。1994年,区妇联配合有关部门认真
贯彻落实《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面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到1995年底全区有
各类园(所)37处,保教人员64人,建立家长学校46.所,有3万多名家长分期分批参加学习。

五好家庭活动 龙沙区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始于1956年。这项活动是在勤俭建国,勤俭
持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区委、区人民委员会动员全区人民四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
划,区妇联在职工家庭中开展了“响应号召好、婆媳关系好、家庭计划开支好、邻里团结互助
好、教育子女好”的活动。教育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起料理家务,教育好子女,
鼓励亲人积极参加生产和工作,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家庭。1979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争创
“五好家庭”活动,其内容是:响应党的号召好、勤俭持家好、教育子女好、家庭邻里关系团
结好、卫生计划生育好。进入80年代,“五好家庭”活动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发展到企事业、
机关、学校,从一家一户发展到楼、组、院,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1981年,区委、
区政府向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发出了在街道开展“五好居民委”、“五好家庭”竞赛活动的号
召,结合“五讲四美”,把争当卫生之家,教育子女,好媳妇、好丈夫等列入“五好”的内容。
1984年,区政府制定了“创双五好”总体规划,由区妇联牵头,年终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
命名表彰。随着形势的发展,“五好”内容也逐步增加,如提高家庭成员素质,鼓励妇女勤劳
致富、重视家庭教育、建立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新的内容。进入90年代,在“五好家
庭”活动的基础上,区妇联在城乡广大妇女中开展了“五比五看”,树“八种”新型家庭活动,
并总结各种典型家庭40户。1993年,在家庭文化建设中,提出“五进家门”活动,即思想教
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道德风尚、法律知识进家门。并倡导净化环境,美化生活等文明活
动。1995年,以家庭文化建设为重点,在宣传正面典型,倡导文明风尚的同时,广泛开展了“
美好家庭”、“五好家庭”、“反腐倡廉家庭”的验收和评选工作。全区评出“五好家庭”5
万户,占全区总户数的55%,“美好家庭”1000户,“反腐倡廉家庭”127户,文明标兵之家20
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