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末时期小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月,开办西路商业学校,地址在城西南船套子。
1910(宣统二年)开办教贞女子初等小学堂,地址在城西南船套子。同年9月开办教淑女子初等小
学堂,地址在新立屯。1911年(宣统三年)4月,在三区开办教刷教武两所初等小学堂和在南门
外新立屯开办教诚初等小学堂。按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修业5年,高等
小学修业4年。初、高等小学的教材是根据“初高等小学章程”规定的内容进行自眩修身、国
文、算术、体操4科使用学部颁发的教材,并选用林传甲编《龙江乡土志》为乡土教材,祝宗
梁编《龙江女学文范》为女子小学堂作文教材。清末小学教法是以讲述为主。修身课采用边读
边讲。读“经”讲“经”科采用讲解、背诵、回讲、默写4种方法。中国文学科采用讲述法,
讲述常用宇、词。算术科采用先教心算,再教笔算和珠算,有时采用直观教法。中国历史科采
用陈述法。地理等各科均采用讲述法,直观法。清代小学堂通过修身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使学生具有爱同类之知识,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家之根基。体育教学:初等小学为游戏和
普通体操,高等小学增加兵式体操,每周3节课。
民国时期小学。1921年,省督军、省长吴俊生及其三姨太投资建立兴权一校,后改为省立
第一小学(现永安小学校)。1921年该校有教学班4个,学生120人,教师6人。1922年3月,建立
三育小学校(后改为省立师范附小第三部)。1931年该校有教学班4个,学生250人,教师7人。1925
年,于简平胡同建立省立第一女子高级小学校(后改为青云女子小学校)。1931年该校有教
学班4个,学生206人,教师6人。1928年,瑞士国天主教传教士英贺福在海山胡同建立私立华
北小学和华北女子小学。1931年,这两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360人,教师20人。1929
年于青云路建立私立秉彝小学校。1931年该校有教学班4个,学生120人,教师6人。1930年,
在丰恒胡同建立私立齐齐哈尔普通小学校(原朝鲜小学)。1931年该校有教学班3个,学生144人,
教师3人。
学制,1912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校令》规定,初小修业4年,高小修业3年。
1922年,教育部颁发的新学制规定,初小修业4年,高小修业2年。
开设课程,1912年,使用清朝旧教材,删掉了违背民国教育宗旨的内容。1913年,使用教
育部认定的教科书。初等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常识、工艺、音乐、图画、手工、体操。高等
小学开设除初小开设的学科外,又增加英语、自然、地理、历史等科。
教育目的,1912年,废除忠君、尊孔的封建主义思想教育,倡导“孝悌亲爱、信实义勇、
恭敬勤俭、清洁诸德,养成爱国、爱群精神”。对女生注重贞淑、自立教育。1919年7月21日,
省教育厅颁布“自治信誓训令”,作为学生的自立、自治良规。1929年颁发教育宗旨指出:
“教育儿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生产之能力。
1930年颁发《学生义勇军纲领》,组织童子军,对学生进行尚武精神教育。
体育,民国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有游戏、普通体操、男女兵式体操,每周3至4节课。1923年,
小学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初等小学第一年以游戏为主,第二至第四年游戏兼普通体操。高等小
学以普通体操为主。男生兼兵式体操,每周3至4节课。
教法,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为讲述法。修身课联系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实践。国文课注重
正音、读法、作法,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表达能力。
1931年龙沙区小学一览表
沦陷阶段小学。沦陷阶段区内有小学9所:永安国民学校(现永安小学),信义国民学校(现
新马路小学),华北高级小学,华北初级小学(现育才小学),普通小学(现安居小学),秉彝小
学(现育新小学),同信国民学校(现公园路小学),青云和永裕小学校。农村小学有2所:小五
福玛小学校和大民小学校。
学制,1937年按伪满洲国公布的新学制规定,国民学校修业4年,国民优级学校修业2年。
开设课程,1934年9月,使用伪文教部编写的“国定”教材,初小开设修身、国文、算术、
珠算、自然、手工、图画、体育、音乐。高小除开设上述科外,另增设国史、地理、日语。
1938年,各校使用新教科书,初小增设日语课,将国文改为“满语”,修身课改为“国民
道德”课,地理、历史合为“地历课”。
教育目的,沦陷初期,小学暂用“四书、孝经”,向儿童讲授礼仪、仁义,礼让,灌输封
建思想,奴役麻痹儿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1938年以后,小学开设国民科,向儿童
进行系统奴化教育,培养儿童成为日伪统治者的驯服工具。每逢星期一或大型活动时,师生共
同向“皇宫遥拜”,向“忠灵塔”方向默哀。校长领着全校师生,捧读伪满皇帝颁发的“诏书”。
每日课前背诵《国民训》,向学生进行“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王道乐土”、“
日满一德一心”、“大东亚共荣圈”等为内容的奴化思想教育。
体育,体育内容为体操、基本操、应用操、竞技操、整理操、团体操等和游戏。1938年学
校体育侧重防空训练,女生侧重救护训练,以备为战争所用。每周2至3节课。
教法,教学方法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对学习不好的学
生,使用体罚手段,强制儿童接受奴化教育。
新中国小学。1946年国民学校改为初级小学,国民优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校。同年新建立
了民办公助的万山小学和区立三区一初小学校。到年末,区内有市立四完(现永安小学)市立六
完(现新马路小学)市立八完(现育才小学)市立九完(现青云小学)市立二初(现安居小学)市立八
初(现育新小学)市立十初(现公园路小学)和万山小学(现江岸小学)。1950年,区内有小学校14
所,172个班,在校生8600人,毕业生1230人,招生1350人,教职工378人。1951年,从沈阳迁
入的国营第一机床厂办起一所企办小学。1956年,市教育局将北市区小学一律下放各区教育科
管理。1958年在教育大发展大普及思想指导下,实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除国家办学外,
各国营大厂也都开始办学。1962年全区小学发展到24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5所,厂企办9所,计
312个班,在校学生14664人,毕业生2095人,招生2180人,教职工685人。1966年区内小学27所,
351个班,在校学生16497人,毕业生2352人,招生2400人,教职工772人,小学教育进入稳步
发展和提高的历史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校舍,教学设备均遭到严重破坏。
1970年,“复课闹革命”,过分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搞“开门办学”,以干代学。在
“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下,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教学质量下降。1972年,市政府决定
将大民乡划归龙沙区,乡所属5所学校,划归区教育科领导。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
校拨乱反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程序,增加教育经费。改建、扩
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小学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2年,小学教育又有了新的发
展。到1985年,区内有小学36所,481个班,在校学生22818人,毕业生3332人,招生4087人,
教职工1219人(其中专任教师893人)。1995年,区内有小学33所,461个班,毕业生5051人,招
生4857人,在校生25527人,教职员工总计1334人,专任教师1138人,行政人员149人,工勤人
员47人。初等教育的入学率、普及率均达到100%,巩固率由98.5%上升到99.8%。省级标准
小学8所(含农村3所),市级合格小学13所,区基本合格小学9所,省级两全学校一所。1995年
提前9年完成“两基”工作任务,被列入全国首批达到“两基”标准的区。
学制,1946年后,小学学制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春季始业。1953年,小学实施政
务院公布的《新学制》,试行“五年一贯制”,秋季始业。1959年秋,小学试行5年制,1981
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85—1995年,各小学一律执行六年
制教学计划。
开设课程,齐齐哈尔解放后,各小学开设的科目有:国语、算术(包括珠算)、自然常识、
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图画。1948年,执行东北行政委员会的规定,初级小学设国语、算
术、常识、唱游、体育、图画。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
乐、体育。1953年8月,小学开设国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图画。1955
年9月,音乐课改为唱歌,并增设手工课。高小语文含阅读、作文、写字三项内容。1963年增
加周会课、生产常识,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1967年10月,市革委会政治委员会颁
布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政治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每周八节。体育改为军体课每周1—3节。
增加学工、学农时间,高年级每周六节,中年级每周四节,低年级每周二节。把自然、算术、
地理、历史取消。1971年,执行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
教学、常识、革命文艺、军体等科。1981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开设政治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包含读讲、作文、写字三项内容)。恢复历史、地理、自然、美
术科。增加劳动和课外活动。1985~1995年,各小学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唱游、音乐、美术、劳动各科。
教育目的,1947年,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的幼、青年一代,准
备为人民服务,为解放区建设、为爱国民主、为自卫战争服务”。各小学废除法西斯训导制度,
取消“建国精神”课,设立时事政治课,向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祖
国,热爱八路军的教育;还向学生进行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小学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
“五爱”教育。1950年向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3年进
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1954年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正确对待
升学和参加生产劳动的教育。1956年开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1957年在“反右斗争”的形
势下,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1958—1962年向学生进行总路线、大跃
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教育。1963年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人好事活动”。1964至
1965年向学生进行“阶级与阶级斗争”教育,牢记阶级苦,永做革命接班人。1966—1976年,
十年动乱期间,向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三忠于”、
“四无限”、“向毛主席献忠心”的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四项基本原则”
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文明,懂礼貌教育。1983—1995年,各小学向学生进
行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教育。
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学张海迪、学丁红军、学沙涛”等活动,培养共产
主义接班人。
体育课,齐齐哈尔解放初期,体育课教学以“使儿童身心得到适当发展,锻炼健康体魄和
互助精神”为目的,以体操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为教学内容。1950年,中年级进行徒手操、儿
童操基本训练。高年级开展乒乓球、篮球、冰上速滑等训练。1955年各校体育课将儿童广播操
列为重要内容。1956年推行“劳卫制少年级锻炼项目标准”。1963年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改为军体课。1978年各小学正式使用教
育部编印的体育教材。三年至六年级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3—1995年期间,按男女
生、体质强弱、技术高低分级进行体育教学,把“达标”和“体育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体
质水平。
教法,1945年,齐齐哈尔解放后,废除法西斯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年龄、爱好,用讲故事、
游戏、比赛等方法进行教学。算术课采用讨论、归纳、直观、实物等教学法。50年代采用苏
联“五大教学环节”教学法和谈话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法。60年代各科
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采用“精讲多练”教学法,普遍使用各种教具直观教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普遍运用程式化教学。80年代,低年级语文采用“集中识字”和“注音
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法,提高学生读、写、用能力。算术教学采用笔、口、心三结合教学
法。90年代,小学普遍采取了电教手段,绘制投影片、录音等进行课堂教学,特别突出了愉快
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思维、操作获得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成果显著,为国家培养出许多出类拨萃的人才,自1986—1995年获
国际、国家和省奖励的小学生就有170人次。
1985—1995年龙沙区内小学情况表
1995年龙沙区内小学一览表
附:小学简介
永安小学校
永安小学的前身是兴权一校,始建于1921年9月,不久改为省立第二小学。1931年11月,
为省立永安两级小学校。1939年11月为永安国民优级小学校。1946年8月为齐市第四完全小学
校。1956年6月为齐市商埠路小学校,1960年为实验小学校。1965年5月改为永安小学校。该校
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61人。教职工77人,特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2人,一级教
师31人,二级教师11人,三级教师2人。
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教室30个,办公室26个。此外还有会
议室、电教室、实验室、卫生保健室、图书档案室、大队室、教具室等。图书2500册,教学仪
器360件,文体器材223件。校办工厂,生产项目有充电、装璜、木器等,年获利1.2万元,用
于补充教育经费。
1984年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1991年开始在教学中实践和推广“愉快教
学法”。此后每年召开一次“注”、“提”成果及“愉快教学法”成果汇报会。这两项实践推
动了学生智力开发,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1988~1994年连续获黑龙江拾注音识字、提前
读写”实验先进集体称号。
1992年,接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小学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全校开设了“
传美”课。1993年,韩娜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传美”年会。韩娜撰写
的《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爱国爱民》、郭笑光的《在教师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论文,获国
家级一等奖。
全国模范班主任王杰的电教课《桂林山水》获市一等奖。1992年,陈冰石老师《我们爱新
疆》一课,在全国音乐课比赛中获教案一等奖。校长,特级教师王喜延的论文《浅谈爱国主义
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魏亚娜老师论文《从兴趣人手辅导儿童绘画》,
获国家一等奖。
1986年被评为市电化教学先进单位。1987年获黑龙江省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
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994年获黑龙江省教学基本功先进单位。
1994—1995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会授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龙沙小学校
1965年5月23日,实验小学大部分师生调到合意路新校,定名为龙沙小学校,为齐齐哈尔
市重点小学校。建校初期有24个教学班,1300名学生,45名教师。198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
首批办好的重点校。1985年,该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1489人,教职工47人。学校占地面积7180
平方米,两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除教室和办公室外,设队室、会议室、档案室、
微机室、卫生室、图书室(藏书7 500册)、教具室(2756件教具)、实验室。有篮球场足球场文
体设施齐全。3个学前班,年收入约6万元,多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995年,教职工59人,其中
超高1人,小高27人,一级23人,二级8人。27个教学班,学生2 123人。
该校少先队工作,多次荣获全国、省和市的嘉奖。1980年,大队辅导员何迪被评为全国优
秀辅导员。1981年,少先队大队部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花集体。1984年,获拾采种支甘”红
旗单位称号。特级教师杨丽华撰写的《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思维培养》等5篇论文,在国家级刊
物《电化教育》上发表,获全国优秀论文奖。全校有2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其中3篇获
省优秀论文奖。杨丽华1979年、1984年为全国、拾三八”红旗手。
1979年以后,该校承担多项教育、教学试点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在全国、省市报
刊上介绍试点经验材料30多篇。在全国、省一级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专题经验20多篇,受到国
家和省的表彰和奖励。在贯彻省编《政治思想道德大纲》试点工作中,总结出《我校是怎样向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专题经验,在全国大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会议上做了介绍,并
刊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1984年该校被评为省优秀科研单位。
该校第二课堂活动十分活跃。有活动小组38个。书法美术小组自1978年始连年被评为市少
儿书法先进单位,多幅作品获省市奖励。1984年,学生甘大勇的绘画作品《猴》获全国优秀作
品奖;《东北虎》、《猴的乐园》等8幅作品参加省少年儿童画展;另有17幅画在日本和俄罗
斯展出。曲文字的画获第一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优秀奖。音乐小组于1972年至1985年多次参加
市演出。舞蹈《风雪小红花》、《扫雪》、独唱、二重唱、合唱获市优秀节目奖。舞蹈《我们
热爱大熊猫》获一等奖。音乐小组有4名学生考入省艺校、省杂技团、前进歌舞团、海政歌舞
团深造。体育小组有十几名学生选入市各种专业队进行训练。航模小组1982—1985年在市航模
比赛中,曾先后获一级牵引第一名,弹射模型第一名,团体第一名。1989年,李爱丽在全国少
年儿童花样滑冰赛中,获单人滑第一名。1990年,任亚男在全国少年游泳比赛中获两块金牌。
1991年,任亚男在全国游泳比赛中获一块金牌。1992年,朴一齐代表国家在亚太地区游泳分龄
比赛中获得一块金牌、一块银牌。1995年,朱文秀在全国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中,获11岁组400
米自由泳第二名,200米混合泳第二名。
该校一贯坚持科学管校,按教育规律办学,各项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1973年—1983年,
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市“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市“三八”红旗集体。1984年,评为省改善办
学条件先进单位。1985年,评为省文明单位,先进集体。1992年,被省教委批准为“标准化小
学”同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两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1993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