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清朝时期中学。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创建黑龙江全省中学堂(现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生源来自齐齐哈尔、呼兰、绥化、巴彦等地的高等小学校及黑水中学堂预科班,共计两个教学
班,学生105人。按清政府学部颂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修业五年。所用教科书均由清廷
统一编写,“文实”分科。文科以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科;实科以
算术、物理、化学为主科。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考试分临时、学期、年终、毕业、升学五
种。年终考试及格者升一级,不及格者留原级补习,仍不及格者退学。清末中学“以忠孝为敷
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修身课讲养正、训俗、教女,从政等遗
规及《在官法戒录》。另读有古诗词。用积分法考核学生品行。
民国时期中学。1912年全省中学堂改称为黑龙江省立中学校,在校学生145人。1931年8月,
天主堂主教英贺福创建私立华北中学和华北女子中学,校址均在海山胡同。私立华北中学只收
男生,四个教学班,在校生200人。私立华北女子中学一个教学班,在校生40多人。
学制,1912年9月,按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中学修业四年。1922年按《学校系统改
革令》中学修业六年(初级三年,高级三年)。1928年按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暂行条例》,初级
中学和高级中学修业各三年。
开设课程,1924年,中学使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1928年使用的教科书为教
育部审定本。具体科目有国文、英语、公民、历史、地理、化学、数学等。经学和国文要求学
生熟读背诵。
教育目的,1915年1月实施省公署教育科制定的《学生操行成绩考核细则》,根据学生的
气质、智力、感情、意志、容仪、动作、言语等各项评定学生操行分数。1919年7月按省教育
厅新拟《学生省身十要》和《自治信誓十条》要求学生随时自剩并将“明目、信义、坚忍、勤
劳、谦和、服从”六条照抄贴于教室、宿舍,陶冶学生品行。
体育,中学体操课每周三课时,分普通,兵式两种。兵式体操分单人、小队、中队进行,
有柔软操、器械操等内容。女子体操每周两课时,女子体育课无兵式体操。
教法,经学和国文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主要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类似填鸭。
沦陷阶段中学。沦陷阶段中学,1935年私立华北女子中学改为私立女子初等中学,私立华
北中学改为私立龙江初级中学。1938年推行所谓“务实教育,劳动教育”,将普通中学改为国
民高等学校。私立华北女子中学改为私立齐齐哈尔龙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私立龙江初级中学
改为私立齐齐哈尔龙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黑龙江第一中学校与龙江省立农业中学合并,成立
龙江省立齐齐哈尔第一国民高等学校(简称一高农科),校址在现文化街北端东侧,共八个教学
班,在校生387人。另有一所日本人创建的齐齐哈尔高等女子中学校,校址在现在的永安街,
专收日本女生。
体罚学生,1932年日本侵略者控制中学教育后,对学生施加各种恶劣的日晒、跪地、打板、
抽条、互打嘴巴等体罚。
体育课,1934年以后,中学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每天做一次国民保健操、男子中学体育
课包括徒手操、轻器械操、表情操、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内容。女子中学无足球、篮球,
另添舞蹈。
开设课程,沦陷阶段,中学教材改动很大。将民国时期的一些课本,删去不合“国体”和
“排外”内容,发给学生暂用。国文和近代史则由任课教员选择“新国家”需要材料编成讲义
向学生讲授,禁用所谓反满抗日,三民主义及其它“不合适”内容的教科书。从1936年起,齐
齐哈尔中学校采用伪满文教部发行的第一批“固定”初级中学教材,以后逐渐全部使用“国定”
本。具体学科有历史、地理、化学,数学、国民道德、日语、满语、农业等科。
学制,1937年根据伪满政府公布的《学制纲要》,国民高等学校学制为四年。
教育目的,日伪政权实施奴化教育,以王道政治为根本,加授经学,重视训育,发扬民族
协和与东方固有文化。强令学生参拜神社、忠灵塔、迎送日军灵骨。1942年公布《国民训》,
要求学生必须用日语诵读。1943年将国民道德课改成建国精神课。
新中国时期中学。齐齐哈尔解放后,嫩江省人民政府将日伪时期的一高、龙高、龙江女高、
分别改为一中、华北中学和华北女中。是年8月,又将第一、二、三中学和华北中学,合并
成嫩江省立联合中学,分高、初中两级,共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14人,教员73人,校址在
现一中(永安大街)。1947年春,联合中学分为总校,第一分校和第二分校。一分校在现一中校
址。是年7月,一分校改称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1950年4月,创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中学(省中),校址在现市工人文化宫后。区内共有中
学5所,70个班,在校生3310人,专任教师167人。1953年,将前一年由工商联出资兴建的一所
中学,更名为市第四初级中学,校址在斜阳街2号。1954年9月,市第五中学成立,校址在今南
马路22号。是年,区内中学共七所,有75个班,学生3406人,专任教师196人。1955年8月,由
沈阳迁来的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联合建立齐齐哈尔机床厂子弟中学。1956年10月,机床
厂子弟中学更名为市第十中学。1957年,第一机床厂中学成立。是年9月,第十中学并入一中。
1958年,五中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59年,第二机床厂子弟初级中学成立。1961年,
大民初级中学单独设校。1959年将成立的联合乡中学,更名为黎明中学。1963年,借用市师范
学校房舍,成立第十初级中学。1964年,成立市第十五中学,借用市教育局一楼房舍,翌年迁
入位于铁南的新校舍。是年区内有中学11所,139个班,学生7024人,专任教师289人。1978年,
第一机床厂三中成立。1979年,市十中成立(原十中于1967年停办),这是一所少年体育学校。
1980年,市一中定为省重点中学。1985年12月11日,原市管19所中学,下放给区管理。龙沙区
接管的中学有9所: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十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十七中学、第二十中学、
第三十四中学、第三十七中学,大民初级中学。区内还有第一中学校(省重点校),厂办中学9所。
区内共有19所中学,271个班,学生15948人,专任教师708人。1989年,龙沙区委、区政府决定
集中办高中,定第四中学为独立高中。原有的完全中学五中、十五中、十七中、二十中、改为
初级中学。原因是这些中学,高中学生太少。将这些中学的高中班,以及高中教师调往四中。
1989年9月,私立兴华高级中学成立,地址在通达街第二机床厂俱乐部北侧。1992年,龙沙区接
管农机厂子弟中学,并改为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中学。1993年3月,私立鹤城中学和私立立人高级
中学成立。同年秋季,齿轮厂子弟学校撤销,移交给第十七中学。1995年秋季,私立风华中学、
民意中学、东亚中学成立。是年,区内有24所中学,其中私立6所,教育部门办12所,厂办6所。
教育部门和厂办中学264个班,学生14146人,专任教师1202人。
1985—1995年龙沙区初高中毕业与升学情况表
1985—1995年龙沙区内中学情况表
1995年龙沙区内普通中学一览表
学制,1948年,按《东北区中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初、高两级中学,修业
各为3年。1952年按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修业6年,初、高两级中学各修业3年。1959-—1964
年,在市第五中学进行五年一贯制学制改革实验。“文化大革命”阶段,中学实行二二制,即
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8—1980年各中学实行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3—1995
年中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
开设课程,1949~1955年,学科有政治常识、语文、俄语、历史、地理、立体几何、代数、
平面几何、平面三角、化学、生物等课。1956~1957年,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汉语包括语
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等内容。1958年,语文和文学又并为语文一科。1966年“文化大革
命”开始,废弃原有教科书,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为主。1974~1977年,
数学、物理、化学均用天津市编印本,语文使用省编教材。1978~1980年,使用全国十年一贯
制统编教材,1985—1995年,各中学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修订出版的全日制六年制课本。
1950年3月,高、初中均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批判亲美、恐
美、崇美思想,激发仇恨美帝国主义的情绪。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
公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9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
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组织他们
参观访问农村,启迪他们尊重热爱劳动人民。1958年,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向学生进
行共产主义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
优越性。1961年起,在中学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向他们宣讲侯隽、王培珍、邢燕子和
老红军甘祖昌务农的事迹。1963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学生思想觉悟
日益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着重学习毛泽东主席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语录。1967和1968
年,发动学生批判“智育第一、升学第一、业务第一”和“关门办学论、专家治校论、读书
做官论”,推行“四个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
1977~1978年,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批制林彪“
四人帮”的愚民政策和其散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批判张春桥所说的“宁要一个没文化的劳动
者,而不要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1979年3月向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
义道德品质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1980年起,向学生宣传“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进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教育。1984年,结合政治课,高中学生学
习《邓小平文逊。90年代,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三个”面向的教育。
体育,1947年,体育课主要开展田径运动。1951年12月,各中学推行广播操。1955年8月,
将体育教学和开展《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结合进行。从1963年起,中学普遍
上课间操,作眼保健操和开展课余文娱、体育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教学处在停
滞状态。1978年4月,执行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通知,按照《体育教学大纲》上好每周
两小时体育课,认真做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课外活动列入课表,每天平均保证一小时有
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体育锻炼;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讲卫生、身体不好的学生,不能
评为“三好”学生。1980年,提出每学期保证32节体育课,冬季每周进行冰上运动或田径运动
4~6次,每次90分钟。建立校运动队,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1982年8月,提出逐步
推广男女生合班,按性别和体质分组教学的经验,实现体育课教学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90年代按《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侧重素质教育,分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有队列和
体操队形、跑、跳跃、投掷、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篮球、足球等;理论部
分有什么是体育、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和特点、青年期与体育、体育与智育和智力发展、营养卫生习惯、安全与健康以及田径和球类
规则介绍等。
教法,1945~1947年,政治课多采用老解放区讲演形式,上大课,作大报告,然后学生讨
论,提问题,教者解答。文化课提倡“自学辅导”。在自然学科讲授中,常删掉理论,只讲现
象。1949年提供实物教学,循序渐进。1950年开始向苏联学习,从苏联引进“谈话教学法”;
引进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积极自觉性、量力性五大教学原则;引进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巩固新学知识、布置作业五大教学环节。1959年,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广大教师运用“精讲、多练、勤复习”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方法,强化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简称“双基”)的训练。“文化大革命”十年,“官教兵,兵教官,官兵互教”,打破
一言堂,实行群言堂。1978年提出逐渐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许多中学利用幻灯、电唱机、录
音机进行教学。1980年起,三十四中借鉴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改革数学教学。1984年,
教师主要从中下等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分必会和扩展两种,习题分必答和自选
两种,放慢进度,降低要求,对低分学生集中补课和个别辅导。90年代致力于“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并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不仅“
学会”而且“会学”。第十五中学广大教师结合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环一步》学
法。并在哈市向全省介绍推广。“四环一步”的具体内容是:1.认真预习,初步加工;2.专心
上课,积极思考;3.及时整理,理解消化;4.独立作业,练习巩固。一步是:系统复习,总结
提高。
招生,1966年前,初、高中招生均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择优录龋1967年未招生。
1968—1976年,招生失控,小学、初中毕业生全部就近升入初、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后,
初、高中招生均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考试录取。
考试,1945年8月,齐齐哈尔解放后,中学取消书面考试。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
政府《关于提高中等教育的决定》,“建立考试制度,根据各个学生实际程度决定留级、升学
或毕业”。1952年向苏联学习,废除百分制记分法,采用五级分制。但升学考试,常采用百分
制记分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废除五级分制采用百分制,实行开卷考试,不
搞统考。1977年考试采用闭卷形式。3科不及格者补考,仍不及格者留级。1979年,学业考核规
定:其中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其它科按平时成绩评定。期末考全部课程。
考试采取笔试、闭卷形式,用百分制记成绩。1981年起学生学习期满,经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
发给毕业证书,各科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只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只考本学年所学课
程。除招生和毕业考试外不举行统考。考试题不超出教学大纲教科书范围。
几十年来,区各中学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仅
1985—1995年,11年就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36768人,高中毕业生11060人。广大青
年在各条战线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攻坚进取,人才辈出,其中有的学生已成为国
家机关,企事业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专家、学者,教育硕果累累,1990年以来,
仅区管的10所中学,获得国家、省奖励的学生就有59人次。
附:中学师范特殊教育简介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校址:龙沙区新文路1号,是黑龙江省首批办的重点中学之一。
该校的前身是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首任校长王廷元。1912年,
改称黑龙江省第一中学校,王宪章任校长。
1935年,易名为龙江省立齐齐哈尔两级中学校。1938年,与齐齐哈尔农业学校合并,改为
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8月3日,合并第一、二、三国民高等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和私立华北中学(龙江中
学)五校,成立联合中学校。省参议会议长车向忱任校长。
1947年7月,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
1995年该校有高中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近千名。教职工129名,高级教师51名,1级教师
42名,2级教师27名,3级教师3名,特级教师3名。
学校占地面积28500㎡,旧楼有660㎡用于教学。1983年,建成5784㎡的新教学楼。
设物理、化学实验室各2个,生物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各1
个,图书5万余册。
1969年,开办齐齐哈尔市家用电器厂,产品畅销全国,年利润25万元,40%用于改善办学
条件。
1958年,市一中被评为全国体育红旗学校。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为国家直接培养
出健将级运动员20余人。在艺术教育方面,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次人才。
该校于1961年参加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被评为教育战线先进单位。1980年,被定为黑龙
江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2年,被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教育部誉为“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模范”。自1980年起,该校连续9年高考升学率居全市之首。1983年、1986年高考
居全省第一。1986年高考,考生祝军、栾辉人夺得全省理科、文科第一名。1988年高考,考生
陶其勇夺得全省理科“状元”。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始建于1971年3月,由市教育局批准将原青云路小学校改为区管
初级中学,命名为齐市第三十四中学,有20个教学班,43名教师,校舍面积2400平方米,校址
在龙沙区青云街28号。
学校曾于1974年由区管中学改为市管中学,增设了职业高中班,初中班教学质量直线上升,
开始被人们重视。1980年学校撤销了高中班,学校又变成区管初级中学。
三十四中学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完善,现已成为市内实力较强的一所初级中学。全校教职
工110人,专业教师89人,特级1人,高级17人,一级53名。1985年以来,曾有15人次获国家、
省市级先进或模范标兵。学校占地面积111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教室32个,
并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微机室、电教室、阅览室、图书室、卫生室,藏书4000余册,
微机30台。
学校现有三个学年,24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476人,自1971年以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9187
人,升入省重点高中605人,升人中专118人,升入技校135人,升入普高和职高8329人。
学校始终遵循“团结、勤奋、文明、进缺的八字校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加强素质教
育,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注重对特长生的培养,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国
家、省市级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竞赛中先后有264人次获奖,其中36人获国家级一、二、
三等奖,56人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172人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在体育比赛、
美术创作、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学校师生每年都为学校争得荣誉,足球、游泳等项目多次在市
级比赛中获奖。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致力于学校建设,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
显著成果。1994年学校被省教委命名为“省示范初中”。
1995年3月,学校荣获国际科学与和平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优秀组织奖;
7月,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读书教育活动团体优胜奖;9月,学校贯彻九年义务
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培养特长生在黑龙江省特长生教育研究会上交流了经验;10月,学校校医室
被评为省标准化卫生室;11月,学校被评为拾两全”先进学校。个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
吴枫、孙凤林等6人。
齐齐哈尔师范学校
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校址是文化大街28号。一栋三层的米黄色教学楼和一栋银灰色的宿舍
楼,础立在劳动湖的西畔。学校占地面积727 935平方米,校庭广阔,内有一个四百米跑道的
运动场,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中等师范学校。解放以后,自1948年至今,这所学校开办了初
师班、幼师班、普通中师班、专业中师班、短期师资培训班、中学教材进修班、大专进修班、
大专班、本科进修班。除中师、幼师外,开设有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历史、英语、音乐、美术、体育12个专业。已经毕业的班级271个,毕业生达12401人,他们
遍布在黑龙江省各地的教育岗位上。
这所学校,自创建以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
才。在过去的毕业生中,不少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专家、学者、教授。很多同志在教育界担任领
导职务和其他岗位担任领导职务。
现在这所学校有教师156人,职工83人,在教师队伍里,有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03
人,专科毕业生39人,中专毕业生11人。其中评为副教授的有3人,特级教师1人,讲师55人。
1984年开始,还聘请了三名美籍教师。
在教学设施方面,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珍藏着鸭嘴兽、
雷鸟等珍贵标本。这三个实验室,近几年来,增添和更新了许多仪器、标本、设备完全能够适
应现在中师各种实验课的需要。1985年还修建了一所价值四万元的语音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
现代化的手段。在音乐教学方面,还设练琴房八间。图书馆近几年来也有较大的发展,现设有
一个阅览室、两个藏书室,备有报刊428种,藏书53659册。另外还有室内体操房一个,东南角
建有大礼堂一个,既是学生的食堂,又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场所。
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
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校址:龙沙区安顺路96号,是在1952年民办和附属于第三中学聋哑
班的基础上,于1960年3月正式建校的。经几度搬迁,于1978年落到现在的校址。1985年,市教
委先后投资120万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320平方米的食堂,25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
120平方米的体育室,200平方米的校办工厂厂房。于1995年又建起了一座2050平方米的教学楼,
学校占地面积8869平方米。
现行学制10年:九年义务教育(含三年初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设有美术、
服装、木工、理发、打字5个专业。
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150人,教职工78人。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颖奇(省特教学
会理事)。
该校有较先进的语言训练设备和摄像、录放、投影等电教设备、图书5 000余册,有美术、
律动、体育、语训等专用教室9个。
学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各项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对残疾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基本文化、身心补偿、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方针。
确定了普及初等教育,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把聋哑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人才的办
学方向。以“育残成才”为宗旨,坚定“集思广益、砺瑕成器、璞非美玉、琢而胜之”的信念,
要求“教师慈溢严致、业精身范、尽心耕耘”,要求学生“怀远学勤,体健技娴,奋力登攀”。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丢弃一个差生,教师没有为甩包袱而促使学生留级、辍学和体罚与
岐视残废学生的现象。几年来,城里入学率100%,农村在95%以上,巩固率99%。学生成绩,
全校优秀率40%以上,及格率90%以上,毕业生及格率100%,优秀率40%以上。
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尖子学生的培养。1988年以来,有3名学生
考取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其中洪泽同学在大学里也是优秀学生,是校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
是吉林省大学生艺术团的演员,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一家中日合资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徐涛同
学,经四次应试,终以全国考生中名列榜首的好成绩,考取长春大学。
重视发展和形成聋生语言能力,很有收效。吴佩珍同学于1988—1990年分别在《中国残疾
人》杂志的聋人专刊和齐齐哈尔日报上,发表了《火柴的启示》、《我又上学了》等文章。陈
海艳等四名同学,有5篇习作在全国发行的《小作家报》上发表。六年级学生高彤写的《北京
夏令营》在建党七十周年“雏鹤杯”小学作文赛中获二等奖。
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织了书法、绘画、乐队、舞蹈等8个兴趣小组。六年级曾
新同学,于1990年在齐市第六届“小小艺术家”书法比赛中,获甲组优秀奖。1992年在市图书
馆举办的第二届硬笔书法比赛中,该校学生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4人。1988年,学生舞蹈《童
年多美好》参加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调演获东北赛区二等奖。
1985—1995年,聋哑学校涌现出15名市、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颖奇、王永范、赖秀
荣、杨松和、白焕文,先后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于1991年被评为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反映该校教育成果的专题片
《无声的歌》在市、省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多次播放。1992年,国家人大常委,科教文卫主任杨
海波为该校题词:“特教之光”;国家教委督导司司长郑启明题词:“特殊教育,杰出贡献”。
1992年,该校被评为黑龙江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学校。1995年,
被评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