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普及
第二章 自然科学
第一节 科技普及
建国初期,科技普及工作,主要体现在郊区农村。农民采用风障栽培、温室、温床育苗等
蔬菜生产技术。同时开始注意引进、优化良种。1950—1955年,在畜牧业方面,先后从苏联引
进良种顿河、奥尔柯夫、卡巴金、阿尔登马。在农业方面,先后从市园艺试验站引进自己培育
的多种优良籽种,主要有大黄柿子、鸡心柿子、紫线茄子、灯笼红萝卜、二牛心白菜等。并在
农村广泛开展普及良种化活动。与此同时,为贯彻“防重于治,防治并举”的方针,先后举办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培训班4期,培训骨干160人,使群众性的防治病虫害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1958—1960年,龙沙人民公社(龙沙区前身)开展了全民大办小型工业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街、
委工业企业,在开发民用产品的同时,研制开发了农机具,如脱谷机、铲足尚机、土豆收获机
等,应用于广大农村,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保证畜牧业的发展,对全区农村饲
养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增膘保育教育,落实了“三包一奖”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被迫停止。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为广大群众学知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
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工业科(经济计划委员会的前身)、农林科(农业局的前身)、教委、武装
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1984—1985年,在城区、农村全
面展开了学文化扫文盲活动,至1986年,青年非文盲率达98%。在全区各中小学普遍开展“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各种科技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智力
竞赛、“百题竞赛”及参加省市举行的夏令营活动。在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班及文化补习班,
每周两个半天学习,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水平及专业素质。乡镇科普工作,以宣传科技致富,
扶植科技专业户、示范户及科技扶贫为重点,结合本区资源特点和经济建设实际,开展以实用
技术和基础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平均每年放映科教电影、录像30场举办各类科技短期
培训班25期,培训3000多人次,召开科技推广现场会10余次,印发各种实用技术小册子、科技
资料2000多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宣讲树立文明新风,反对封建迷信、赌
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和一切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1986年,全国科技大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区委、区政府更加重视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1989年末开始筹备成立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科协),具体负责科学技术
普及工作。1990年1月,区科协正式成立,从此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更加活跃。1990—1992年,
围绕“科技兴区”战略,各协会、学会广泛开展了学术活动及科普之冬活动,组织学术活动11
次,高层次学术考察和研讨活动5次,参加会员400人次。聘请了十几位有权威的专家、学者,
组建了科技顾问团,积极参与科技兴区活动,为制定科技兴区方案进行咨询。开展了新技术、
新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及推广活动,先后为新兴化工厂解决金属清洗剂配方和白酒添加剂。为制
蜡机厂研制出“无烟、无泪、无味”三无蜡烛。为暖风机厂解决了产品更新换代等实际问题。
在科教兴农活动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服务为重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78期,培训5100多人次,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种植、养殖新技术的应用面
逐步扩大。全区城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采取社会化、群众化的方法,举办
各种培训班131期,培训7513人次。印发科普资料3000份。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14场次,举办科
普展览、科普知识竞赛、文艺活动28场次。放映科技电影、科普录像32场次,开展技术咨询服
务246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9项,工业新技术59项。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获得省市级“播种奖”
称号,龙沙乡获得市级“金桥奖”称号。科普之冬活动不仅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而且使一
大批青年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1995年,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技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创造高效益这个主题,采取多种有效
形式,运用各种科普手段,向城乡广大群众宣传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知识、推广普及先
进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区开展了“以实用新技术培训和先进技术推广”
为主题,以继续培训企业骨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广大职工、村民为对象的科普活动。全
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48期,培训410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16场次,举办科普展览14场
次。放映科技电影、录像25场次,科普知识竞赛、文艺活动12场次,受教育人数达6100人次。
龙沙乡被评为省级科普先进乡,大民镇为市科普先进单位,区科协被市誉为模范科技工作者之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