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饶河农场畜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建场初期(1957~1963年)
  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刚开荒建点,生产队养猪甚少,肉食供应不足,六十年代初,公养猪开始
发展,属自给性生产,各生产队自养自食。此期,由于机械运力不足,牛、马等大牲畜发展较快,
每个生产队牛、马台车达十余台之多。

  兵团时期(1969~1976年)

  1、1969年兵团成立后,执行兵团首长办公会议纪要“职工自留地应予取消……职工私人养
猪要严格控制……”的规定,职工搞家庭副业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加之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极左”路线,凡出现牲畜死亡或其它问题就认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农场科技人员人人自
卫,不敢讲真话。1969~1971年农场养猪业跌落到最低潮,在知识青年大批来场、人口剧增的情
况下,肥猪的年生产量反而从1968年的435头下降到1970年的288头、1971年的291,造成全场无
肉吃(1970年三师在廿二团召开的造船现场会议,全场仅能拿出两头肥猪)。
  2、1972年以后,贯彻“农牧结合”的方针,在养猪上执行“公养为主,户养为辅”的方针,
同时大力宣传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把“四五”
期间实现农村人员一人一猪的指标,突出作为考核各团条件之一。在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养猪
高潮,农牧连队都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产仔房,成立了畜牧排,配备了优秀的党团员工任班排长和
骨干饲养员。团有分管畜牧的副团长,生产股配有畜牧参谋,营有兽医所,连有兽医卫生员和卫
生室。为了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落实了饲料地,每年按耕地总面积的3~5%(以种植青绿多汁
饲料为主)。在技术上采取了“防重于治”的方针,实行经济杂交,生饲干喂,青贮厚垫草猪满圈,
定时定量排便等措施。
  1972~1976年期间,养猪业有较大发展。全场生猪存栏数从1971年的2000多头增至6000余
头(增长2~3倍),年生产肥猪从291头增至1973头(1976年)增长6倍多,肉食达到自给有余。农场
从1972年开始上交月巴猪至1976年止,5年共上交肥猪2636头,平均年上交527头。
  1969年兵团组建后,由于大量开荒建点,道路建设又跟不上发展,特别田间运输力显得不足,
因此,1969~1976年期间,马、牛等大牲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6末全场马存栏数达到400匹,
牛达到328头,比饶河农场建场初期增长三倍左右。

  恢复农场时期(1977~1985年)

  1977~1985年期间,农场养猪业仍在稳定发展,但私养猪比重逐年上升,从1977年全场私养
猪占14.3%,发展到1981年私养猪占62.5%。
  1982年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扭转畜牧业多年亏损局面,初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兴办了
职工家庭农、牧场,养猪由公养改为承包,再由承包变为户养;牛、马等大牲畜全部转让或出卖,
变为户养;积极发展了养貉、肉鸡等畜牧业。农场畜牧业逐年减少了亏损,给职工找到了畜牧致
富门路。
  1982年,农场试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983年成立畜牧公司至1984年,搞产销一条龙,公司
下属养猪组实行“全奖全赔”(即按农场规定上交费用外,自负盈亏)。1985年农场全面兴办家
庭农场。猪、马、牛、鹿等畜群全部实行转让承包,肥猪全部变成私养(农场种畜场负责提供仔
猪)。兴办家庭农场后,为解决小型田间运输,牛又有相当的发展。到1986年末,全场私养黄牛426
头,马28匹。
  由于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场畜牧业长期经营亏损才得以逐步下降和扭转。
  1982年后实行专业承包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场畜牧业亏损大幅度下降,公养猪逐年大幅
度减少,私人养猪相应得到发展,但全场养猪数量也较明显下降,据统计3986年全场母猪仅186头,
与1980年(799头)相比较下降76.7%,究其原因是饲料价格的持续上涨,1986年底每市斤混合料
0.178元,比1980年每市斤混合料(0.1076元)上涨73.4%,而毛猪价格1986年仅为每斤0.95元,比
1980年(每市斤0.715元)仅上涨2.86%;其二是每年有三个季度(春、夏、秋)存在卖猪难的问题,
加之运输线长,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使养猪获利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养猪积极性,这
是造成全场养猪数量下降的根本所在。

  经营情况

  饶河农场成立(1964年)至1985年廿二年中,农场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亏损局面(廿二年累计
亏损438.1万元)。总的趋势是:公养猪的数量越多,规模愈大,亏损就越多,公养猪从1964年的430
头发展到1978年的(最高峰)7112头,年亏损也从2.8万元上升到39万元,以后又随着公养猪数量
逐年减少,亏损也随之下降到1985年的12.5万元。还有就是农业遭灾的年月由于饲料不足,导致
畜禽大量死亡而加大畜牧业的亏损。如1971年农业遭灾,全场公养猪仅2011头,却造成亏损36.6
万元,1981年遭到严重涝灾,种植业严重欠收,公养猪2329头,却造成58.4万元的亏损。

  畜牧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分析:

  1、生产水平低是亏损的基本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繁殖率低,多年来始终在85~
90%之间徘徊不前;(2)成活率低,每窝成活历年均不超过6.2~7.2头/窝;(3)增重慢,饲养期长,
饲养报酬低。饲养肥猪平均11~12个月以上屠宰重量一般不超过220斤,平均日增重340克,肉
料比在1∶4.5~5;(4)每头母猪生产肥猪少(以1980年最好形势下海头母猪生产肥猪才达到4.3
头);(5)肥猪出栏率低(以1980年为例全年总饲养头数9411头,年出栏肥猪3485头,出栏率37%);
(6)饲养技术低下。
  2、机械化水平低,配合饲料没有解决,房舍及环境恶劣是生产水平低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公养为主的养猪方针就增加了畜牧亏损。
  3、肉料比价不合理,猪肉价低,饲料价高,加上费用高也是亏损的一个原因。
  4、算帐不合理。兵团时期,产量要求上“纲要”过“黄河”,不少连队产量达不到,就虚报
猪吃了多少粮豆而凑成过“黄河”上“纲要”的产量。畜牧战线曾经有过骑着老母猪过“黄河”
上“纲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