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教育 一、中学教育
1965年以前场部没有中学,农场职工子女,在饶河县中学或回原籍就读。
1966年秋,在西通建立农场第一所中学,有初中一、二年级50多名学生,校长杨明孝,指导员
王元礼。全校师生自己动手自制桌椅,自己开荒种莱,解决食堂用莱。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秋
成立造反组织——小八路造反团,同时解放军进驻学校,对教育革命“把关定向”开始支持造反
派,校长杨明孝被打成“走资派”,支书王元礼被打成“叛徒”。教学瘫痪。
1971年在饶河片24队建立一中。校长杨明孝,指导员陈鹏。
1972年西通中学迁入场部与小学合校,六、七、八、九四个年级。一中迁入饶河镇内一营
加工厂。学制为五、二、二分段。学校开始抓教育回潮,学生掀起反教育回潮,批判“师道遵严”。
此景持续两年之久。
1973年选拔部分知识青年调入学校,充实教师队伍。但政治主导一切,教学受到冲击。因边
境紧张,一中由饶河镇迁至24队。
1974年在六队小学建起二中,校长吕绍森,一个班,30多名学生。教师学生自己做饭,半天上
课,半天参加劳动。场部中学高中毕业班学工学农,请师傅组装电瓶,收入二千多元。场中调入
校长胡延和,温志贤任副校长,主管后勤和小学部。
从1971年~1974年受“交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反潮流小将”黄帅之影响,学生认为“读
书无用”,“反潮流有理”,因此造成教师不敢抓教学。贫下中农代表进校后又聘请校外辅导
员,组织大量劳动。对教师提出与工人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每年夏锄秋收两季学生下队劳动竟
达一个半月之久,以劳代学。并且开展“批林批孔”,抓教学视为复辟、倒退,开展革命大批判。
1975至1976年各校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提出“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走出
去、请进来”,执行开门办学办针,使刚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一次被打乱。对文娱活动、政
治宣传非常重视,组织了三百人合唱队。卫生班排练大型话剧“风华正茂”。当时作为教学改
革的一个方法,教学采取分段教学,一科课程在半个月时间内全部讲完。除高中班外,又开设了
农机班、卫生班和会计班,毕业后解决了农场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学生中“读书无用论”仍
未得到解决,教师不敢大胆管理,学生学习质量偏低。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学秩序好转,6月贫下中农代表离校。教学按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
纲进行授课,开始有章可循。年底任李永胜为校长。
1978年学制由9年一贯制改为10年一贯制。五、三、二分段。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鼓
舞下,中学开展了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活动。6月支部书记郭永程到任。9月在
西通小学建立初中班(小学带帽中学)。
1979年11月场中由楛矢山脚下搬至新场部,中小学一套领导班子。校长李永胜,支部书记郭
永程,教导主任籍铁民,副校长温志贤(负责小学部),后勤副校长汪华平。
1980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各校抓“双基”教学。场中开展以老带新,举办观摩教学,交流教
学经验,进行教案展览,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在教师中开展教师互相听课,进行讲评。教导主任
年底对教师进行考核登记。初一有一个班连续1.5年全班各科平均分数为83分以上,是建场以来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有4人考入大专。本年送出3名教师培训(语文、物理、政治)。
1981年9月场中和二中设职业高中班各一个。红管局农机校大专班3名毕业生分配来农场中
学。各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一中由24队搬至一队,由一队管理。
1982年春场部中小学分治。中学食堂评为模范食堂。场中和二中职高班到职业中学就学。
本年无高三班,也未办高考辅导班。三中学生合并到场中就读。
1983年8月初中高考有3人录取,8人考入管局重点高中。9月张厂维任场中校长,代君勤任支
部书记。教材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1月开始从友谊农场招聘教师中挑选信件进行招聘。尹
继森任一中校长。
1984年初李文生代校长。8月刘愈之聘为校长(临时工合同一年),工资为60.50元(原工资42
元),李友院任支部书记。高中毕业生有3名考入中专,无初三毕业生。1981年送出培训3名教师
相继调走。为解决学生宿舍。机关将大楼给场部中学当女宿舍。
1985年初,在小学教研组基础上成立中学教研室。高考有一人考入大专,二人考入中专。高
三教师、校长、主任拿80、70元不等之奖金,初三教师去哈市旅游。8月尚丽华任支部书记。9
月一中合并场中,饶河农场只一所中学。第一个教师节报省优秀教师夏秀丹(86年调出)、管局
级五好教师1人,场直中学食堂评为管局先进单位。
1986年支部书记调出。9月冷京夫任校长。高考无人被录取。
中等教育培养之人材,乃为高等教育之所用或为本地之建设增添有生力量:中等教育之好坏,
也直接影响农场职工的安定情绪。人的全面发展是他的全部生活和活动的结果,不是学校阶段
所能完成的。但教育毕竟起着极大的作用,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打好基础。
二、职业教育
1981年根据上级指示成立职业高中。9月1日正式开学。校长王庆,有教师12人。招收高中
毕业尚未分配的青年考试入学,共154人,只开专业课,学制为1年,师资班26人,土木建筑班41人,
两个农机班87人。师资班开学即到连队学习,利用假期进行辅导讲课,并招收初中班毕业学生11
3人(1982年3月由场中和二中转来的职高班学生),分两个农机班,学制为3年,第一年学基础课,
第二、三年学专业课。
1982年5月毕业生开始去生产队实习,7月毕业154人。除师资班统交劳资科予以分配。师资
班由文教科分配工作。9月招收高中毕业生39人,农学专业,两个班,学制一年,并招收初中毕业
生101人,成立两个农机班,学制为三年。8月校长李永胜,支部书记周洪信。为农机班学生实习,
调入28小型车和东方红54各一台。
1983年7月毕业两个农机班84人,由劳资科统一分配。9月招收初中毕业生133人,学制为3年,
农学班45人,农机班46人、林学班42人。场部毕业生集中去15队,9队实习,家居生产队的学生
回本队实习。
1984年7月,1981年招收农机班学生毕业119人,因初中无毕业生而未招生。同年开展警校共
建文明校活动,学生纪律稍有好转,但打架斗欧也时有发生。支书调出,苏少玉代副校长。28小
型车和拖拉机全部调走。
1985年7月两个农机班毕业94人。招生两个班119人,农学班59人,农机班60人,学制为二年。
9月徐景华代副校长,并每月给班主任补贴七元,支部书记颜高林,教导主任安歌今。共有教师
21名。
职业教育教学本应与实践课紧密结合,而职业高中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完整的教学计
划,专业设置有随意性。学生毕业后虽有部分干本专业,但技术水平较低。农学班无试验田,既
不能亲手种植,又不能下队观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又不全面,专业设置也应与分配工作相结合,
不能无目的办班。因此应从实际入手,这也是改变职业高中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才能成为农
场建设的后备力量。
附:饶河农场中、小学基本情况表
饶河农场中、小学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