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以北,嫩江以东,居松嫩平原腹地。县境南北狭窄,
东西伸长,宛如一巨龙沿两江左岸绵延伏卧。地理坐标为北纬45度23分—45度59 分,东经123
度57分—125度45分,海拔高度 122—178米。东邻肇东县,东南接双城县,南与吉林省前郭旗、
扶余县隔江相望,西与吉林省镇赉县、大安县一水相隔,北同肇州、杜尔伯特自治县、大庆市
毗连。县城肇源镇距省会哈尔滨市175公里。全县总面积为4 072.8平方公里,1982年人口总数
为 431 486人。境内地势平衍,江河纵横,泡沼棋布,草原辽阔,田园平整,土地肥沃,盛产
粮、畜、鱼。素称“塞北江南,鱼米之乡”。

  肇源,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冬季寒冷干燥,温差悬殊,年平均气温为摄氏4度,属全省热量资源潜力之冠。全年有5个月平
均气温在零下,每年2月气温开始逐渐上升,7月达峰值,平均温度23.4度,极端最高气温30度
以上,之后气温逐渐下降, 1月为最低点,平均温度为零下18.9度,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36.2
度。大自然为肇源大地上的动植物的生殖和繁衍造化了良好的气温条件。

  肇源,有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资源。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北麓,由西北
流至茂兴三岔河处与第二松花江交汇,成为松花江干流,逶迤东去,流经肇源边境242.86公里。
境内河渠纵横,八家河居首;池沼密集,茂兴湖为佼。全县总水面积为56.6万亩,其中捕捞水
面20万亩,适宜养鱼水面36.6万亩。常见的鱼类有39种之多。我县渔业生产历史久远,辽代契
丹族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就开始冰下捕鱼,清时从鱼游而迁,变为定置亮子捕鱼。民国和伪满
时期水面被鱼霸和地主攫取,渔业生产冷落萧条。建国后,渔民们当上了渔业生产的主人,捕
鱼积极性空前高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养鱼、捕鱼专业户大量涌现,渔业生产蒸蒸日
上,成为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除盛产鱼外,水里还有三宗宝:“珍珠、甲鱼、芡实草”。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珍珠作为优美和珍贵的象征。用它制成的项链、垂帘、首饰等装饰品,
雍容华贵;作药物服用,清热益阳,安神镇惊,使人葆其美妙之青春。八家河等地蚌养珍珠,
最高年产百余斤。甲鱼,俗名鳖,药用鳖甲有壮肾滋补之功能,用于烹饪制汤,味道鲜美,香
而不腻。 过去以自然捕劳为主, 1980年县建立了甲鱼场,实行人工培育成功。芡实米,别名
“鸡头米”,用其制作清凉饮料,有解暑降温之效力。过去以野生自然采集为主,1982年县建
立了芡实米良种场,对于发展芡实生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在野生动物中,水貂、貉子、黄鼬、狐狸、鹿等都极为名贵。在野生植物中可利用的中药
材57科140种,每年藏量2千万斤以上,采集量较多的有公英、地丁、车前子、茵陈、三棱、防
风、甘草、玉竹等;小叶樟、靰鞡草、羊草较多,芦苇年产几千吨。在矿物中,地下有石油,
地上有盐碱和建筑工程砂;火硝曾一度闻名全省。植物品种很多,野生的榛子、忘犹(黄花菜)、
百合等和种植的特大葵花籽、西南得根小米(古龙贡米)、国公瓜等在清代为主要方物贡品。粮
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荞麦等;经济作物有大麻、亚麻、线麻、甜
菜、烟叶等;油料作物有葵花、花生、芝麻等,此外还有薯、瓜果和各种蔬菜。

  肇源,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大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后人观光旅游和考证文
明史留下了宝贵财富,莲花湖自然景观,九龙鱼文化风光,衍福寺宗教和白金宝文化遗址以及
龙虎台辽金文化古迹,每一处都将令你留连忘返。


    (二)

  肇源,早在新石器时代肃慎族及扶余族都在这里生活过。他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
程中生息繁衍,使松嫩江畔的平川地带,逐步形成了人口较密,文化发达的居住区。至今留有
著名的“白金宝文化”、“望海屯遗址”等百余处丰富的遗存。在大量的历史文物中,不仅有
本地文物,而且还有各朝代的外地文物,其中一部分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
于研究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其宝贵的意义。肇源是全省文物古迹较多的县份之一。辽金
(1114年)出河店之战(茂兴境内)开创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大业。元时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
图哈萨尔的世袭之地,蒙古族开始来到这里,一直生活至今。汉族进入我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开辟茂兴至爱辉驿路额设驿站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乱”的部下被发配到这里
充当站丁,“星夜关山驰古道,云南远配嫩江稍”的诗句,反映了站人的来源和生活情况。在
这块土地上,早在周秦时代女真先人“肃慎”就开始建立了地方政权。金代天会八年(1130)在
出河店地方始建肇州,金承安三年(1198)由防御州升为节镇,五年置漕运司,贞祐二年置招讨
司。元朝在境内八里城建立肇州,元贞元年(1295)设肇州屯田万户;明代三岔河一带设撒察卫;
清顺治五年(1648)郭尔罗斯部设前、后二旗,哈布图哈萨尔十八世孙布木巴,被封为郭尔罗斯
后旗扎萨克镇国公爵,世袭罔替;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肇源城置肇州直隶厅设同知衙门,开
始实行蒙汉分治;民国二年(1913)改称肇州县,县城设在今肇源城,仍是蒙汉分治;肇东分防
厅晋升为县,旗境东部为肇东县,西部为肇州县,蒙汉三个政权并存。伪大同元年(1932)因洪
水县公署迁往老城基(今肇州址)后,1934年12月 1日正式结束蒙汉分治,郭尔罗斯后旗辅国公
府由肇东四站老爷屯迁至肇源城,仍实行旗制;1945年12月20日郭尔罗斯后旗民主政府成立;
1956年 4月24日郭尔罗斯后旗奉令改称肇源县。县政府设在肇源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

  现在肇源全境划为3个镇,17个乡,201个村民委员会。境内以汉族为主,与蒙古族、满族、
回族等17个(含外国人入籍者)少数民族同胞和睦相处,亲如手足,携手并肩的共同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肇源。


    (三)

  肇源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8
年开辟“三肇”(肇源、肇州、肇东)革命根据地,1939年初建立了肇源党的组织,同年 6月成
立龙江工作委员会,即三肇地区工作委员会,从此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秋至1940年
期间,肇源城内和县境东部八家子屯、哈拉海岗子屯、于秀峰屯、后羊营子屯、色王窝堡屯、
双龙屯和芳春屯等地纷纷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分会和小组。他们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散发传单,
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支援部队物资弹药,掩护伤员,供应药品,探听消息,提供情报,破坏桥
梁道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1940年11月 8日抗联十二支队在抗日救国会的配合下,一举攻入
肇源城,城中日寇全部被歼灭。1945年12月16日,哈西地委组织部长李祝三及旗委负责同志刘
德明、赵廷梁、林志敏、项步成、任国栋、刘农夫和独立团一部分干部、战士开赴肇源。他们
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少数民族,镇压罪大恶极反动分子,并粉碎了国民
党反动派在肇源城组织国民党县党部的企图。12月20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独立团二营营长姬兴
洲甘心与人民为敌,于1946年1月6日叛变。旗委、旗政府不得不暂时退出,之后在我军主力部
队的帮助下重新收复肇源城。在旗委领导下,全旗人民开展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改
变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人民开始当家做主人。

  肇源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数千名青年踊跃参军;有三百
多名优秀儿女为国献身,有上万民工转战全国许多著名战场,特别是为解放军三下江南四保临
江,立下了功绩。


    (四)

  建国3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奋发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1952年我县农业创造出驰名全国的十六字丰产经验( 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
期追肥 ),受到党中央的肯定,获得了全国农业先进县光荣称号,并授予旗委书记任国栋一枚
金星奖章。由于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得到
了迅速发展,1984年农业总产值为18 002万元,比1949年增长11.5倍;1984年种植业总产值为
8 309万元,比1949年增长7.7倍;副业总产值1 722万元,比1949年增长 35倍;其它经济作物
分别增长几倍,几十倍。

  林业从无到有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林地总面积已达5.72万亩,1984年总产值 4 142万元。

  畜牧业虽然发展不够稳定,但是牲畜存栏数比1949年平均增长近两倍。奶牛从无到有已经
发展到2 624头。1984年畜牧业总产值1 834.3万元,比1949年增长 2.5倍,已成为全省畜牧重
点县之一。

  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国后全县先后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1 160处。其中:万亩
以上灌区10处,建江河抽水灌区56处,二、三级泵站86处,装机200台,总马力6 298;配套机
电井1 143眼,各种高底压电线路145.9公里,电井线路148公里;灌区中干支两级渠道921条,
总长度1 089公里,桥、函、闸等田间建筑物1 056座。全县水利建设曾多次获得全省水利建设
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工业生产自建国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办起罐头、食品、农机修造、机械机床、
电子仪器、电机、化肥、水泥、造纸、橡胶、皮毛制品、针织、编织、制糖、乳品、汽泵、制
药、印刷等轻重工业产品厂家。虽然大部分厂家目前亏损较严重,但是大量的产品仍畅销国内
外市场,为国家换取外汇,为社会创造财富。乡镇工业,个体经济现在还较为落后,所占比例
很小,有待发展壮大。

  交通较为发达,铁路公路水路交织成网,清代残留下来的弯曲狭窄的古驿道,几经修筑,
已变为宽阔的油渣公路,成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大动脉。邮电事业现在已经沟通全国各地。

  商业一直在稳步发展,1984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 012万元,为1949年的84倍。外贸出口
成果显著,53个出口商品品种分别销往港澳及苏联、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美国、
瑞典、西德、比利时等地。1983年进入了全省先进县行列。

  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均已取得成就。一些美术、
摄影、书法、文学、戏剧等优秀作品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报刊发表。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
猛进。1984年末普通中学已达25所,其中重点中学一所,在校学生21 479人(1949年无中学),
小学407所,在校学生71 565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 1.9倍、5.1倍;科技成果日益增多,一些
科技论文在国家刊物乃至国外刊物上发表。全县现有放映单位96个,影剧院 7座,电视转播台
1座,拥有电视机五千多台,有广播喇叭10 082只,专用线路1 103公里。全县医疗卫生的发展
速度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异曩昔,卫生院所36个,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0倍,床位977张,与1949
年比增长五十多倍,卫生技术人员913人,增长183倍,能为颅腔病人施行高难度手术。计划生
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建国三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解放前相
比较犹如天地之别。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别是农村实现联
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许多万元户。1984年末,全县人民储蓄额
总数是3 480万元,为1950年的 17 400倍。住房条件也开始从土坯房向砖瓦房过渡;彩色电视
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景象,洗衣机、录音机、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广为购置,全县人民正
在向“小康”水平迈进。

    (五)

  肇源,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正在阔步前进,对经济腾飞有着充
足的条件、雄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第一、肇源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养成了
勤劳朴实的美德和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肇源是老解放区,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炼就了高尚
的革命情操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渝。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肇源的决定因素。

  第二、肇源经建国三十六年来的奋力建设,工农业生产有着相当可观物质条件。工业设备
已有稳固基础,有些产品已行销国际市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已具相当水平,大面积农田达
到了稳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肇源有242.89公里的江岸线和 62.25公里的内河,以及近百万亩湖泡水面的得天独
厚水利资源,不仅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基地,而且经过长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为种植
业提供了旱灌、涝排的良好条件,对于进一步发展水上运输和水产品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四、肇源草原面积广阔,虽然已经有大面积退化,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大搞草
库伦建设和近年实行的草原承包责任制,使部分草原恢复了生机,成为理想的畜牧业商品生产
基地大有前途。

  第五、肇源日趋人多耕地少,有剩余劳动力,可组织一支庞大的开拓新事业的生力军,以
发展目前还很落后的乡镇工业与多种经营,并可向外输出劳务。

  第六、肇源铁路、公路、水路交织成网,交通十分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
搞活经济。

  第七、肇源拥有大量人才,全县有高级知识分子3人,中级知识分子155人,初级知识分子
232人,能工巧匠15 000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毕业生765人,中专、高中毕业生30 204人,
初中毕业生70 242人,占总人口四分之一以上。大批实干家开拓者蕴于各种人才之中,这是建
设繁荣富裕的新肇源的巨大潜在力。

  第八、肇源有在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本籍干部和曾经在肇源工作过的干部,他们在各条战
线,各个行业上担负着重要工作。这些与肇源人民共同战斗过的干部,一直在关心、支持、帮
助肇源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把他们调动起来,将对我县全面改革起到巨大支援作用。

  上述八大优势已经为肇源各级领导所认识,所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
有着明显的发挥,并且沿着这个道路迅猛奔跑。肇源的大地上定会出现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
绘制出一个最新最美的图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