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县城乡镇第一节 县城(肇源镇) 肇源镇地处全县中心。为历代县、旗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肇源镇地理
座标为北纬45度31分,东经 125度04分。东邻兴安乡,西接永利乡,北界和平乡,南濒临松花
江与扶余县隔江相望。人口49 181,其中男24 771人,女24 410人。民族汉族居多,其次蒙、
回、满、朝鲜各族。镇内除县直各工、商企业外。镇属工、商企业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发展到:
年产值116万元,种植产值15万元;街道、村工业年产值达16万元。
1946年镇内是第一区公所所在地,下设2个街,24个村。1949年改称第一区人民政府下设4
个街,2个村。1954年改设2个街,2个村。1958年设2个街,3个管理区。1964 年设2个街,8个
生产大队。“文革”时设5个街,8个生产大队。1979年设5个街,5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 5
个街,5个村。
肇源镇所属街村屯表
肇源镇历史久远,1864年以西西曼略夫为首的沙俄探险队和另一支探险队,对我旗沿江进
行非法测绘调查。1896年5月《中俄密约》签订之后,9月,沙俄资本家伊沙耶夫、得里金等人
插手松花江航运,建造一艘专门用于航行松花江的“好好船”号轮船,行驶在哈尔滨、肇源、
漫加尔土(马克图)、新城(扶余)之间,每十日往返一次。清政府对沙俄的步步入侵,极为关注,
深感“若今俄国商船深入内地。他日必为心腹之患”。
1898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奏称:“……且本地(郭后旗)所出之粮,向即不敷本地之用,近年
更为外人搜买一空,粮价愈形奇昂,穷苦小民皆有不能糊口之势……”。“……此荒竣放后,
约计形势足有一厅官局面,其行局到段,除居民村落与地亩,一律出放外,更须随时踩勘城基
一处,酌留衙署、庙宇、书院等处,其余即出放街基,至各处再有可为市镇之所,并沿江有可
设水埠度口之区,亦应一并踩勘,订价招放”。
1904年荒务局总理庆山奉黑龙江将军达桂、副都统程德全之命曾在安字井荒段踩留城基一
处,以为异日添官设署之用,通称“老城基”即今肇州城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荒务行局总理都尔苏奉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之命,为防止俄人在
沿江开拓商埠,遍择沿江紧要处丈放街基,创设商埠之举。
是年3月创设厅治,委派沈崇绶为试署同知,4月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在复沈崇绶的信中说:
“肇州厅城拟筑江沿,为异日振兴商务起见,有无窒碍,踩勘明确,望函之!”沈崇绶在呈文
中说:“遵谕现将城基踩在察普起屯临江苗家亮子地方,业经绘图禀准在案”。据当时在衙门
当差役的刘希老人回忆:(沈)崇绶带领一批人,其中一名地师在沿江一带踏查城基,最后选定
骆驼脖子“九龙镇守之地”为城基(今肇源城址)。
是月“鸠工备料”,开始修建。七月二十七日,沈崇绶率众从二台(二站)将关防文卷款项,
以及捕盗队、巡警马队等一同移徙于新建衙署。次年 3月全部落成。当时城内建有初等小学、
女子小学各一所,设有一董两会。住户为150家,人口为1 920口。还有油房、烧锅、杂货铺和
米面加工及油、盐、烟花、糖、醋等个体商户,无官属工厂,只有个体木匠铺、铁匠炉、皮革、
制毡等手工业工厂及同知衙门巡防营房等。
民国十二年全城1 400户,8 900人,城内设有师范讲习所、男子初高两级小学校、女子初
高两级小学校、劝学所、道俗讲习所等教育部门。行政设置公署、警察局。东西南北门、小东
门、小西门均设警察所,并有租赋(征收分局),榷运分局(盐局)、文报局、电话局、商务局、
农务局。在城西南角有驻军大营。
城内,商铺和手工业作坊主要有:万泉涌油房和杂货铺,四合永杂货铺,永兴德杂货铺,
益增祥油房和杂货铺,福聚长洋杂货铺,增盛豫杂货铺和酒局,福升奎杂货铺和酒局,王生德
粮店,三合永粮店,万顺发粮店,成语药铺,天福德药铺,德兴号药铺、会英客栈,会居友车
店,会居祥车店,福巨和山货铺,东兴隆皮铺,铁匠炉、磨房、肉铺、染房、饭馆、理发馆、
浴池等。成衣局、木匠铺各两家。小东门外经营范围最大的厚德深烧锅,该号包括制酒、制油、
木铺、杂货铺等,东西街两侧有天德祥杂货铺、梁家店(客栈兼大车店)、梁家馆、陈家皮铺、
吴家木铺、粮栈、酒局、山货铺、肉铺、成衣铺、理发馆等家。大东门外北侧建修一处公园,
路南侧有圣佛娘娘庙、龙王庙各一座为尼姑庵,都是县城著名建筑。
城内南北大街,东边修建两层楼戏院,戏院南侧筑土房数十间,内设妓女院。全城建筑整
齐,市面繁荣,交通方便,为垦荒后新兴城镇。
伪康德元年(1934年)县城被洪水冲毁,县公署迁往“老城基”(今肇州县城),水落后,县
城内一片荒凉,住户所剩无几。日后居民逐渐迁回,街面逐渐恢复,当时只称“老县城”而无
他名,伪满康德二年 (1935年)经旗公署与地方士绅商议,将老县城定名为 “肇源”,取两肇
(肇州、肇东)之本源含意,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同年郭尔罗斯后旗公署从东公府四站老爸
屯迁至肇源城。
新中国成立后,肇源城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始36年来,县镇建设日新
月异,总建筑面积已达511 498平方米。
县内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商学校等分布在全城内外。
随着文教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1983年全镇有中小学15所,幼儿园6处,职工学校3处,党
校、教师进修学校、技工、聋哑、电视大学都设在这里。在县镇中心地区建有工人俱乐部、文
化馆、图书馆、书店、文工团、电影院、大众剧场等,供给人们学习和娱乐。在镇西南边有县
人民医院,北门外有中医院及宽敞的体育场。
商业设有百货、石油、煤建、木材、五金、烟酒、食品、药材、医药、土产、果品、服务、
生产资料等公司及国营、供销、个体商店、门市部、小卖店近百处,粮食供应部 5处,农贸市
场3 处,照相、理发、钟刻、修理、饭店、浴池等。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镇建设,经过清理巷道,修顺水壕,绿化四旁,筑花坛,建
护栏,植树种草,增设垃圾箱、灰坑。县城大展新容。县城的主要厂家有罐头厂、糖厂、农机
修造、锅炉、电子、造纸、制酒、啤酒、乳粉、木器、机床、空压机、印刷、米粉、制油、农
具、制鞋、木工、皮毛、毛毡、水泥制品、化工、橡胶、食品、糖果等大小30多家工厂;除工
厂楼房建筑外,镇内其他部门所建楼房达40多座,其重点建筑有:县委县政府大楼、广播大楼、
邮电大楼、银行大楼、客运站大楼、航运大楼、环保大楼、工人俱乐部和工会大楼、电影院、
文化馆及居民住宅大楼等。居民住宅日趋砖瓦化,建房已延伸至四邻,东近东风村,西及西大
海边缘,南靠南大坝,北接北小山。全镇六条油渣路接连各主要街道。县城对外交通,依靠公
路和航运;西部油渣公路直达新肇火车站,从大兴北行可到大庆市。东部油渣公路直达肇东、
哈尔滨。土筑公路10条以县城为中心通达各乡镇。肇源码头停船处采用浮船码头,江岸护坡是
石头水泥结构,长达数百米,岸上有宽广的货场,有大型货库和客运候船楼。客轮、货轮下至
哈尔滨,上达大安,昼夜穿梭。每到夏季,江边游人络绎不绝:有游泳、有观光、有钓鱼、有
划船,欢声笑语,丰彩多姿。八十年代的肇源镇已逐渐变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