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技术 一、培肥地力
1949至1954年农民用旧的积肥办法,夏季拉个大土堆,秋冬往上捂黄粪,春天发酵一掺就
送粪。后来重视积肥和造肥质量,逐步提倡压绿肥、过圈粪和高温造肥。1960年开始大力倡导
“五有、三勤”即:马牛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户户有厕所、有沤粪坑。做到勤起、勤
垫、勤打扫。对拉的大土堆被绿肥和过圈粪所代替。改扬施为条施、穴施。全县平均亩施农家
肥一吨以上。
1963年开始施用化肥,当年用26吨硝酸铵,64个生产队, 2 975亩地试用。一斤硝酸铵增
产玉米4~6斤、高粱3~5斤、谷子3~5斤。以后又逐步使用磷钾和细菌肥料,生长刺激素等。
1966年推广高温造肥,大坑沤肥质量高。团结村1964年前由施肥不足千斤,亩产不足百斤。1966
年亩施肥5 000斤,亩产383斤。1970年至1972年亩施肥8 000斤,亩产提到515斤。我县土壤里
缺微量元素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1982年以来推广锌肥,面积达30万亩,亩增产10%到15%。
几个年份施用化肥情况表
二、催芽坐水种
以玉米埯种坐水为主,先把种籽催好芽,再刨埯、把粪、浇水、下种、复土、踩实。这种
方法可以抗旱一次保全苗,面积一般每年在40万亩左右。也实行过高粱、谷子滤水耲种。
三、作物生长激素的应用
自1981年使用新技术,大量推广30烷醇,面积达60万亩,亩增产10%到20%。1983年县农业
技术推广站获得省农业系统推广三等奖。
四、地膜覆盖
从1980年开始推广。主要在蔬菜、甜菜、瓜类使用,这种办法需先起垄,再铺地膜,可提
高地温、保水、灭草,提前成熟15天左右。
五、塑料大棚
主要在蔬菜生产中应用。一般一亩地一个棚。自1981年开始到1984年达近万亩。近三年各
家各户院落大棚发展较快,亩增产成番论倍。肇源镇临江村蔬菜大棚,亩效益达万元。
六、植物保护
县境气温较高,干旱少雨易于发生病虫害。害虫种类较多,有蚜虫、粘虫、螟虫、金心虫、
蝗虫、金龟甲及地下害虫的蛴螬、蝼蛄、地蛆(地老虎)、金针虫等,对作物危害很大。解放前,
田地里发生虫害,祈神求佛,听天由命,无法防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注意抓植保工作。
1950年推广人工捕杀方法,使用烟水灭虫;1951年开始用药剂灭虫,如灭虫剂、六六六、滴滴
涕杀虫剂、王铜、赛力散、西力生等。使蚜虫、粘虫得到控制,“乌米”濒于绝迹。1952年贯
彻“防重于治、防治并举”的方针,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组织群众防虫灭病,效果很好。1954
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并设专人抓植保工作。1959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全面防治、土洋结
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方针,各乡镇设立预测、预报员,生产队设情报员,形成了防治
病虫害情报网。1970年至1979年大面积施用敌敌畏,有效地控制住夜盗虫、草地螟发生,并用
1059涂茎的方法防治高粱蚜虫。1980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各地较广泛地应用高效低毒的杀
虫剂、灭菌剂和省工效宏的除草剂。由于近几年我县防治病虫害效果好,1983年和1984年县农
业科研所的测报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县农科所1983年在玉米螟防治上有成就获得省农业系
统三等奖,1984年在二代螟虫发生规律上研究出防治“区距法”,经省有关单位鉴定,确定为
全省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