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田建设
第六节 农田建设
建国初期,我县部份农民就有自觉地改土和兴修小型水利的习惯。1958年开始进入有组织
有领导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先后修了5个灌区,同时挖了一些干支渠。1960 年大部份被
荒废。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中又开始搞农田基本建设,1966年因“文革”运动此项建设中
断。1969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后,农田基本建没重新兴起。三十多年来,共建筑水利工程 610
处,初步治理内涝13万多亩,改土20多万亩,修方田18万多亩,田间植树造林18万多亩,护农
田60万亩,对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受极“左”路线干扰和方法不当,
一些工程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的不好,工程多,配套少,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的现象。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抓了实效,进一步发挥了工程效益。
一、土壤改良
据1960年调查,我县有风沙土、破皮黄、盐碱地、朽泥和漏风地五种共 75.75万亩,占全
县总耕地面积57%。风沙、盐碱、地瘦、地硬是这类地的弊病。改良办法是①以沙改土。从1960
年开始到1980年拉沙百万车、压盐碱地、朽泥地10万亩。古恰乡五一村总耕地面积 2 800亩,
90%是盐碱地、朽泥地。改土前,春季难抓苗,夏季难产趟,秋季易贪季,亩产仅百斤。1970
年以后,利用六年时间拉沙三万五千多车,改土2 200亩,亩产250至300 斤,比过去提高两倍。
兴安乡东风村总耕地面积6 051亩,其中盐碱地3 850亩。1960年开始改土十二个冬春,拉沙四
万多车,改土一千七百多亩,占应改面积的45%。粮豆亩产由150斤,提高300斤至400斤。②黑
土压黄沙。即改良破皮黄和风沙土。我县有二分之一上岗地采取这种改土措施。头台乡团结村
总耕地面积1 700亩,其中1 200亩是风沙土、破皮黄,常遭风沙、干旱危害,产量低。1964年
开始搞以水、土为中心的“水、土、肥、林”综合治理。1966年在六亩改土试验地上,有三亩
地压河淤土十车,三亩没压黑土作对照,每亩各施优质农肥 3 000斤,一样种的黑玉四十六,
结果,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改土的每亩产1 076斤,没改的亩产只有603斤,群众说:“沙地
压黑土,一亩顶两亩”。
二、抗旱抗涝
1.抗旱。我县“十春九旱”。春旱的原因是降雨少,气温高,风速大,使土壤中的水分蒸
发快。一般年份5月末降透雨,6月上中旬解除旱象。少数年份(1968年) 7月份落透雨,造成地
难种、苗难抓。
玉米是高产作物,一般年份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的35%到40%。春旱年扣种能抓七、八成苗。
特大旱年份是晒红岗、亮白茬、干晒种、不发芽。1963年和1964年两年在头台瓦房大队进行玉
米埯种试点,保住全苗,获得亩产320斤,扣种的邻队只有50%苗,亩产仅160斤。
1966年全县坐水埯种玉米40万亩,1976年大旱,受旱面积占总面积的 70%。玉米坐水埯种
46万亩,亩产 280斤。高粱也坐水埯种,谷子滤水种。灌溉条件好的播后灌。 “伏天”遇上
“掐脖旱”,除了抓紧多铲多瞠、细铲细瞠外,还用灌区和其他水源,浇灌结合,抗旱夺粮。
2.抗涝。我县有低洼易涝面积32万多亩,占耕地面积 21%。1952至1961年发生过七次内涝,
累计受灾面积 170万亩。在抗涝上采取了“洼地种洼田,铲瞠赶前,深耕大垄、排、围、蓄、
分、栏”的综合治理措施。对低洼易涝地种植躲涝、抗涝、耐涝的小麦、高粱、旱稻、稗子等
作物。实行深翻地大垄栽培,内涝前完成铲瞠。并配合水利工程,可获有灾无害,重灾轻害的
效果。
三、方田建设
方田是把那些分散而又不规则的地块改成垄向一致的大型方块田,四周依次围有沟、路、
林、渠,达到旱能灌,涝能排,风沙能挡,便于改土,利于机耕,适于运输的高产稳产田。1973
年 6月全县在三站召开了现场会,不久全县组织起来的农建专业队伍达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
32%,季节性出勤人数达到农村总人口的34%,土方日进度十万多立方米。兴安乡四方山村经过
一个冬春,把零散的 3 129亩耕地,修成了七块整整齐齐的方田。第一年种水稻获得了丰收,
亩产量超过上年1.2倍。全县亩产达263斤,比1966年至1972年7年平均亩产增长27%。是年向国
家交售粮食1亿斤,超过了定购的74%。全县有1个公社,22个大队,214个生产队上了《纲要》
(400斤);有9个大队,43个生产队跨过了“黄河”(500斤);有3个生产队过了“长江”(800斤)。
上《纲要》、跨“黄河”、过“长江”的生产队占全县总数23%,比上年翻了一番。
四、造林防风固沙
在沙地和漏风地营造固沙林和防风林,对于保护农田生长起到很大作用。截止1982统计,
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3 960亩,固沙林4 800亩,对水土流失地带营造水土保护林1 27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