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丰产经验

第八节 丰产经验



   

  1952年以前,我县的农业生产始终不能冲破“种在地,收在天”等迷信保守思想的束缚,
耕作处于粗放状态。在保苗上,农民习惯于“七不毁,十不簪”,“有苗无苗当中留一条”和
“稀留厚,厚留稀,不稀不厚留大的”。因此,缺苗断条和苗欺苗的现象严重存在,阻碍了粮
食增产,平均亩产只在40斤徘徊。1950年风调雨顺,全县平均亩产 225斤,创造了历史最高记
录。当时县委书记任国栋和农业技术员石凤鸣一起调查,发现八区(古龙)道宝村农民方志纯的
谷子苗眼四寸宽,每尺有苗十六、七棵,并且分布均匀,没有缺苗断条和苗欺苗的现象。别人
种谷子是苗眼一条条,每尺只有七、八株,而且稀厚不均。这次调查认为:方志纯获得高产的
主要经验是:苗眼宽、苗全、苗多、苗匀、苗壮,“苗”是高产的基础。施肥多、茬口好等则
是高产的客观条件。后来又调查了七区四合村等地的丰产经验,总结出“等距宽播、合理密植、
间苗保苗、分期追肥”十六字经验,在全县推广,不久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授予“丰产县”光
荣称号。任国栋被授予金星奖章一枚。(详见附录“1952年肇源丰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