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经营管理

第十节 经营管理



  

  一、财务管理

  初级社时,土地、畜力、车辆归集体保管和使用,实行入股投资。以社为单位视情况定每
户入社畜力、车辆的投资标准。少者逐年补上,多者逐年偿还。当年的实物和现金,除扣出农
业税、生产费和公共积累之外,其余部分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但必
须把总收入的60%以上分给社员,让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958年
人民公社建立。当年我县刮起“共产风”,实行“一县一社”,全县统一分配,实行供给和工
资制相结合的制度。绝大部分地方“吃饭不要钱”,因而队队办食堂。由于超越了经济条件和
人的思想觉悟,财务管理相当混乱,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1958年至1959年虽然连续大丰收,
但做法过“左”,经济损失相当大,社员的实际收入都很低,各生产队都出现了三角债。

  1960年末和1961年春,农村开展整风整社,纠正“共产风”的错误,财务管理逐渐好转。
1962年,变“两级核算”为“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制度,财务管理也相应完善起来。现金
收入与支出建立审批手续,并且按月由队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在物资管理上,建立使、用、管
三合一制度。小件农具社员自备、自用、自管。大型农具公管公用。粮食管理出入库有据,在
帐务管理上,以现金为主的记帐法,设六帐一薄,( 总帐、分类帐、现金帐、物资帐、保管帐、
粮食帐、物资备查登记薄 )。这些措施在当时情况下,对于管理好财务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仍
然存在着严重吃、拿、送、损和生产费提留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干部、社员、职工和其他来往
欠款逐年增加,1978年“三欠”总额已达2 057万元,占自有资金81%。由于大量资金被占用,
生产队只能靠贷款维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车马
等下放到户。各农户每年按合同交足亩提留7—8元,剩下的收入归自己。较充分地体现了“按
劳取酬”的原则。为了搞好经济分析和帮助农民致富,从1983年起全县各农户普遍建立了家庭
简易帐本,记录各项收入和支出。年终进行抽样调查。与此同时各农经部门还负责提供致富信
息,技术咨询和帮助产品销售,受到农民欢迎。

   集体自有资金情况 单位:万元



  二、劳动管理

  初级社时全县普遍采取“打头领着干,劳力分整半”的劳动管理。高级社时,首先在和平
乡工农村试点,推广“五工记酬法”,即整活大领工,技术附加工,零活定额工,杂活标准工,
几员固定工。当时较好地发挥了每个农民的特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当年,我县以“共产
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实行“供给制”。在“干不干三顿饭,玩不玩三
十元”的思想影响下,劳动管理极度混乱。1960年后,为了改变劳动管理混乱的现象,开始实
行“三包四固定”和超产奖励的制度。“三包”就是包产、包工、包成本;“四固定”就是固
定土地、耕畜、劳力和农具。1962年在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同时,劳动管理也进行了改
变。一般男、女整半劳力以及辅助劳力分开建立作业组,以组定额包工,以人评工记分。这样
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67年,
全县农村开展批判所谓“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工分挂帅”、
“物质刺激”,普遍推行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自报公议”的记工方法,农民群众滋长了平
均主义思想。1971年,党中央重申了《农业六十条》。全县逐步纠正“自报公议”的“左”的
做法,在劳动管理上重新恢复定额到组的记工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全县有薄荷台和富强两个乡开始实行联产到组的“五定”
(定土地、定劳力、定产量、定成本、定工分)、“一奖”(超产奖励)责任制,当年经济效果大
幅度增长。1981年推广和平乡立德村联产到劳的经验后。全县实行联产到劳的队数达 301个,
并有19个队包干到户;1983年全县全部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这年,尽管遭到低温、寡照、外
淹、内涝等严重自然灾害,仍取得超历史的大丰收。

  三、收益分配

  五十年代,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以人定量分配口粮,无固定标准,视其产量而定。
1958年“共产风”期间,均就餐于大食堂,继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产量低的生产队,每
人每年口粮不足百斤(毛粮),最高不足300斤,灾期过后口粮逐步增加,全县平均稳定在400斤
—500斤。粮食品种以自产为主,自行调配。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为65.2%,口粮增长幅度
为134.3%。人民公社后,采用工分挂口粮的办法,“一五八五”(分1.5、8.5)“三七”“二八”
“四六”等分配法。现金分配,在总收入中扣除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和生产费等,剩余部
分用工分形式进行现金分配。

收益分配情况 单位:万元、元



续表



    全县粮食分配情况 单位:万斤、市斤









   续表



  四、计划管理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强调农业生产“以粮为纲,”出现单一经营。林、牧、副、渔、工
发展缓慢,由于社会需求量和自然发展所致、修理、养殖和采集等逐渐从土地生产中分离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三级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解决了农
村大量的剩余劳力。

    全县三级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千元



  粮食作物长期以来以高粱、玉米为主,投工多、费用高、收益少而高益作物很少扩大种植
面积。

    1981年高粱、玉米与大豆对比 单位:亩、斤、元



  近年单项作物产量和收入提高的幅度很大,由于投资大、费用高、效益低,出现程度不同
的得不偿失,机耕、水电、化肥、农药的支出比例很高,影响新技术推广和经济发展。

   近年主要费用支出 单位:千元



  近年全县在人口多,耕地少,肥力差,气候干旱等多种不利因素条件下进行农作物调整,
经济作物由5%扩大为25%,增加收入12.8%。

   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表 单位:亩、市斤、千元



  调整后的生产水平较前有了很大发展,同全省比较仍居下游。

   1981年生产水平统计表 单位:元



  全县由于对于资源缺乏合理利用,五业没有得到很好发挥,1980年省委决定我县为半农半
牧县和农村经济政策开放,五业开始兴旺发展。

   五业收入构成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