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建设 一、建国前水利建设
民国四年(1915)在二站、三站、三家子一带开始筑堤。“此处沿江有东沿江西沿江之分,
所筑之坝预计东西五十里”。由于施工的标准低、质量差,加之年久失修,遇上1932年特大洪
水,大部漫堤决口,形成遍地哀鸿。1915年在距县城二十余里的赴县要道朱家店地方修土木桥
梁一座,名为“肇州第一桥”,长二里余,正中深水处夹修木桥十孔,高一丈一尺、长六尺、
宽两丈,经商会同当地警所巡官勘测后建成。
伪满大同元年(1932)大水之后,对原有大小江堤整修加固,并筑起黄土崖子至老坎子江堤
及养身地堤段。1937年修筑了老龙口堤段;1941至1945年对全县江堤从东到西进行了整修。1943
至1945年,因日本侵略者在我县建立开拓团,又在二段修筑了开荒户堤段。伪满修堤办法,由
旗公署向下分配任务按土方量出工,四月上堤,七月下堤,每年出劳工三千多人。1941年后由
“勤劳奉仕”包修胖头泡、开荒户、老龙口、二段堤段。但因强制征集劳力,不予报酬,伙食
补贴被官吏层层克扣,食宿条件极差,严重影响民工情绪和筑堤质量。1945年全县内涝面积达
26 150亩。除种植耐涝作物的2 160亩有收益外,其余均绝产。
二、建国后水利建设
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变水害为水利。1949年兴修白金宝至靠山屯江堤,使
茂兴西北岔一带76万亩土地解除洪水威胁。通过边修、边补、边改线,同年九月建起靠山屯到
卧龙岱堤防,并补修江堤13 409米,土方工程达30 302立方米,确保国营农场、新站沿江和大
泡子土地免受水灾。1950年开始由“因害设防”的江堤整修、改建、加固等工程,进入“转守
为攻,兴利除害”的农田水利工程。除将间断部分连结成系列性堤防外,又修筑距江沿为五至
十公里的望海屯至泡子沿屯中心长29公里的堤段,使之与已有堤防相连接,加高培厚,连成一
体,成为计划性江堤。动员民工六千人,完成土方共达52.6万立方米,保护堤内45万亩耕地不
受水害。并将二站山头的胡芦系民堤加大,改为防洪大堤,多保护土地 4.5万亩,三站段废弃
望海屯到老窑岗至嘎玛屯段,新筑起望海屯到徐江至岔股敖堤防。1951至1952年又对堤防进行
补修,完成土方量15.1万立方米。自1953年开始,对全县防洪大堤进行大规模整修,每年平均
修堤防汛为40万工日。1955年修筑八家河防洪大堤,在河口右侧修建一座12秒立米流量的永久
性闸门,总土方量20万立方米堤,长二公里。八家河拦河坝的兴建,节修沿河两岸堤防24,950
米,把历史的害河改造成为防洪、排涝、养鱼、灌溉四利俱兴的幸福河。1956年修筑立陡山大
堤21华里,土方量为30.6 万立方米,扩大耕地 9.75万亩。同年,进行连乡连社(村)治涝,完
成从和平到赵光武闸门的排水沟,长8公里,土方2.5万立方米工程。
1953—1957年修整堤防情况
1957年汛前修完望海屯和赵光武两座水闸门。是年冬,把西大海小型灌区改建成有五台机
组140千瓦的电动抽水站,有效流量1.1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0.5万平方米。属于友谊、前永利、
后永利、新立、代龙等五个大队的联办灌区,于1968年土地并入中心灌区范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排灌机械表
1957年我县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当年冬建起胜利、成功两个万亩灌区抽水站工程,
翌年投入水稻灌溉生产,改变了这一带以小机小泵为主体的灌溉局势。1958年夏、秋、冬先后
建起薄荷台、三站及规模最大的肇源中心灌区,称为“五大灌区”。随着农田水利的发展,全
县种水稻面积由1957年 59 505亩,发展到148 890亩。是年八月,水利局打井队用“跃进锥”
在响动窝堡屯后,用两个月时间打成一眼85米深机井,试抽成功。1959年在资金、物料不足情
况下,对薄荷台灌区沉井、三站灌区厂房基础进行施工,因质量不佳,完工后当年勉强投产。
中心灌区的三个大厂房至1960年春修成。5月1日开始用一台280 马力蒸汽机带两台 850泵,试
车送水,沿江洼地水田面积逐年扩大。
1958年前后水田面积比较 单位:亩
自1955年1958年4年间,洼地开荒种水田面积共达 41 140亩。1961年我县水利工程、农田
水利五大灌区全部下马,水利队伍由五百多人减至 129人。是年需要修补上年汛期被风浪破坏
的堤段,由省调集哈市职工 1 500人来我县支援,完成了18.8万立方米土方工程。1962年补修
江堤12.2万立方米土方;对没完成的抽水站厂房进行工程扫尾;实现了中心灌区配套;二站大
山东干线和分支线完工。1963年将中心涝区及敏字、姜家岗、三站等涝区列为国家投资补助项
目,共投资17.8万元。
1963年全县治涝工程统计表
1963年至1965年连续出现春旱,春播困难,全县开展以抗旱为中心的水利工程建设。突出
的抓了现有水利工程配套和打井,开展抗旱坐水种。由于干旱严重而抗旱成效突出,1964年黑
龙江省委在我县召开全省水利现场会,推广抗旱坐水种的办法。并将未完成原有工程进行结尾
修建,修完中心灌区东干线54华里。按照定型设计,进行施工,解决建和用的矛盾。1965年冬,
建起水泥预制品厂,一个冬天生产各种构件 1.3万件,1966年春灌前,完成69座灌区骨干构造
物工程。
全县人民战胜了1969年汛期嫩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之后开展水利办电,实现灌区机改电,配
备机电井。1975年在全县掀起打机电井热潮,县委根据省水利设计院和县水利局的调查,改变
了原来拟定开发老龙口引进嫩江水的规划。1966年在我县富强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处
长胜泡口开始进行南部引嫩工程建设,出动二千人,二百台大车,是年冬初完成土方20万立米
(详见引嫩工程)。1967年,永利公社为了局部沿江土地用水方便,修建一座规模1.5立米/秒流
量的“永利抽水站”,由于工程质量低劣,投入使用后问题百出,又加中心灌区扩大效益包进
它的控制面积,因而报废。1963年为把丰满电源从肇东涝洲引入肇源,除增加三站灌区投资以
外,又在福兴岗下新修一座规模2.0立米/秒流量的福兴抽水站,支出25万元,后因水源不足报
废。1968年国营农场投资,新站公社出人,县水利局派技术员指导,修起规模1.0立米/秒流量
的“农场灌区”。工程完工后,农场不许公社接通干线两家闹僵。1975年县又投资 178万元,
在距农场灌区2公里的地方,另修一座规模2.0立方/秒流量的抽水站。
建国以来,对防洪大堤加固169公里,松花江可防1957年型洪水;相当洪水频率20 年一遇。
嫩江可防1969年型洪水,相当洪水频率30年一遇。从1955年开始,兴建江河抽水灌区56处,二、
三级泵站86处,装机200台,总马力达16,298马力(电机核成马力),其中电机站99处,装机139
台8 793千瓦。从1958年秋季打成第一眼深机井到1983年全县已钻打配套机电井1 143眼,其中
机井631眼,电井512眼。各种高低压电线路,灌区145.9 公里,电井 148公里。在十处万亩以
上灌区中,已配有干支两级渠道921条,总长度1 089 公里,桥、涵、闸等田间建筑物 1,056
座。全县水利设计灌溉面积83,44万亩,其中井灌为13万亩,1980年实灌面积已达到 25.77万
亩,抗旱坐滤水面积达66.7万亩。除涝面积五年一遇标准工程已达15.6万亩。1983年水田面积
达3.4万亩。34年中共计完成土石方为6 371万立方米。
从1949年到1983年我县共使用国家投资五千万元,平均每年国家投资 147万元。除国家投
资以外,全县人民出工兴建工程,约计用工日6 500万个,每年平均191万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