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松花江干流治理
第一节 松花江干流治理
肇源大堤包括松花江、嫩江两大部分,总长达20 428公里,除高地沙丘不修堤防外,筑有
防洪大堤16 888公里。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界的兔蹲岗子起,经我县富强、古龙、新站、
肇源农场、民意等地,到茂兴湖渔场后堵,全长 61.55公里为嫩江大堤;从茂兴马克图起,经
茂兴、超等、古恰、永利、肇源镇、兴安、二站、薄荷台、三站等地,到与肇东县交界的岔股
挠,全长107.33公里,为松花江大堤。肇源大堤和肇东大堤连接成一体,被称为“三肇大堤”,
是省内规模和保护范围最大的江河重点堤防。主要保护着肇源、肇东两县和肇州部分洼地,总
保护面积3 300平方公里,村屯619个,35.3万人,130万亩农田,68万亩草原。保护我县356个
村屯和一座县城,24万人,农田88万亩,荒地 64.72万亩。大堤上有四座防洪闸门,五座排灌
两用抽水站,两座强排站,一座引洪闸,六座农田灌溉抽水站,还有富强、建民等引水过堤的
临时抽水站;护崖工程(石头护岸)4.3公里,石护坡2 000米;营造护堤林长100.76公里,成林
面积3,994亩。已完成土石方总量1 039.3万立方米,使用国家投资 1 054.52万元。从1963年
以来,沿江13个乡都建起堤防管理站,县有堤防管理总站,有管理干部26名,工人28名,临时
工13名,乡村派的管理人员147名。
一、立陡山大堤
建于1956年,北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兔蹲岗子,南界到古龙乡立陡山下,堤为南北走
向。长10 493米,用土方量306 640立方米,保护农田97,500亩。大堤兴建后,防御了1956年
汛期洪水,此大堤的险工弱段是老牛圈以南头道沟、二道沟,地势低洼,堤身高达4.5—5.0米。
1957年立陡山洪峰水位达133.01米,在头道沟以西,杨巴拉园子以南,发生溃堤决口,立陡山
下淹没。1958年全面进行复堤堵口,改修新堤1 700米,全堤高程达 134.40米,高于1957年最
高洪水位1.39米。“隔堤”位于立陡山后面,勇跃村东南750 米,富强乡门前 450米筑有老防
洪堤两段。兴建立陡山大堤之后,这两段堤成为第二道防线。堤身大,地势高,堤脚地面高程
在海拔130.0米以上(黄海)。1969年嫩江发生特大洪水,9月12日立陡山洪峰水位高达133.31米,
与堤顶几乎平溢,但没有发生溃决之处。险工段有三处:①杨巴拉园子,沙基沙坝;②头道沟
子天然河道,地势低洼,坝向呈东西走向,汛期易受西南风害;③二道沟子天然河道,地势低
洼,汛期内外水顶托,堤后无处取土。1976年在立陡山大堤上建有古龙排灌两用抽水站,富强
抽水站二处。
二、老龙口大堤
始建于1937年,位于嫩江左岸,距肇源县城100公里,堤段距嫩江主流7公里,座落在两岗
中间,堤长1 200米,南北横卧在古河道上,1942、1943年曾两次整修。
建国后,经过九次整修加固,堤顶已超过建国以来1969年嫩江特大洪水位2米。堤顶宽8米,
迎水坡1:4,背水坡1:2,总土方14万立方米,迎水坡全营造15米宽乔灌相兼的防浪林,背水坡
建两级坝戕。此大堤,位置险要效益大,保护8.64万亩耕地,12万亩草原,23个村屯,27万口
人和大庆油田南部、通让铁路、八三输油管线等工矿区的安全。
由于大堤地势洼,汛期水面宽,风浪大,加之堤身沙质土壤,历次洪水对堤坡破坏均较严
重。1957、1969年两次大洪水,迎水坡淹没水下三米达一个月,被风浪打掉三分之一,顺堤脚
形成500米长、 1—2米深的深坑,冲走土方近万立方米。因此,每当水来之前,必须采取护坡
措施。
三、二段农场大堤
始建于1943年,位于嫩江下游左岸,从卧龙岱开始,经二段、胖头泡、丁家围子门前、新
开口到靠山屯、通让铁路为止,总长29 660米。堤向开始由北向南到胖头泡折转向东,距主江
道 2—10公里,距县城90公里。保护范围,主要是新站大泡底和沿江低洼地。伪满时期此处拟
设开拓团,派遣两个勤劳奉仕大队长年修建,1945年还调肇州县一个勤劳奉仕队到二段修堤。
除修堤防水,还在二段40万亩多荒地上建设灌溉系统,并在南岗子西“背江”上规划出电动抽
水站位置。
1950年春季组织三千多民工,从胖头泡一直向东沿着自然岗选定,由胖头泡到四合屯,丁
家围子门前到新开口,靠山屯南到开荒户与西北岔大堤连成一体的新堤线。经过两个月时间,
完成二段大堤的南段,新站大泡底13万亩土地得到保护,其中有国营肇源农场七万亩,其余面
积为新站、新合、永安、靠山、燎原、四合等六个村。经过1953、1956、1957、1960、1969年
五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均未发生溃堤决口。现有堤防安全超高已超过1957 年洪水水位 132.41
米的1.29米,达到省防洪设计标准。堤顶宽6米,迎水坡1:3,背水坡 1:1.5,全段背水坡都
筑有二道坝戕。
胖头泡段,地势低洼,汛期内外积水,取土困难,大堤拐陡弯,每当大水之年主流靠近堤
脚冲刷,危及大堤安全。1963年增修“丁字坝”二道堤防(每道50米长),把主流支出远离堤脚,
安全渡过历次大汛。本段大堤上建有国营农场灌区、新站灌区、燎原、靠山等抽水站和通让铁
路等建筑物。
四、西北岔大堤
始建于1943年至1945年间,位于嫩江下游左岸,二段堤防南端,距县城70公里。建国后经
过改修成为独立堤段。堤向由北向南到毕家窝堡南转向东南。从靠山屯南起。经由双沟子、开
荒户、喇嘛山、毕家窝堡、西北岔到白金宝山西头为西北岔堤段。过白金宝、大庙、莽海东岗
外勒勒营子后堵段,为嫩江大堤最后一段,也属西北岔堤段之内,大堤总长16 230米。通让铁
路建成后在靠山屯南把大堤分为铁路南段和铁路北段。因此从铁路南到西北岔包括勒勒营子后
堵通称“西北岔大堤”,其保护范围,从通让铁路到白金宝的六万亩沿江洼地。没修筑西北岔
大堤之前,在茂兴大泡子北沿有一段连接两头高地的民堤,长约一千米,汛期嫩江来水只淹沿
江洼地,流不到内地。地势险要,与西部大片土地息息相关。此大堤,1950年改线接成一体,
又经过每年整修加固,堤顶普遍达6米宽;外坡1:3,背水 1:1.5,全部修筑二道坝戕。喇嘛山
四百米长沙丘段于1964年修筑粘土斜墙,堤顶高程132.50米(黄海),超过历史特大洪水位1957
年131.68米的0.82米,达到黑龙江省防洪设计标准。西北岔大堤上修建民意灌区抽水站和西湖
渔场进水闸两座永久性建筑物。还有建民、新村和勒勒营子渔场的临时泵站。
1957年 8月29日,嫩江洪水位131.68米时,在双沟子、小黑山堤段发生了溃堤决口,淹没
堤内6万亩耕地。当时抢修“老牛后沟”隔堤,截住洪水,控制了淹没区的扩大。
五、松花江大堤
始建于1915年,当时属于就岗截洼的民堤,位于县城南,松花江干流上游左岸。本段西起
三岔河上游九公里处,经茂兴、超等、古恰、八家河、永利、肇源镇、二站、薄荷台、三站等
沿江直到岔股挠终止,与肇东大堤相连,全长107.33公里,1932年曾被洪水洗光。日伪时期1935、
1937、1942、1945年仍就原堤做过整修。建国后,彻底整修加固,改线增高,东西连接成一体,
形成宏伟高大防洪设施。防御标准达到和超过1957年特大洪水位 1.5米的水平。其它坝段也都
超过1957年最高洪水位1米以上。堤顶宽5—6米,迎水坡1:2.5—1:3,背水坡 1:1.5—1:2,堤
后普遍修起一道坝戕。总共完成土方量65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67万元。营造防汛消浪的防护
林55公里,面积2,390亩。
堤上建筑物:当权抽水站,维新泵站,成功和胜利灌区抽水站,姜家岗和八家河防洪闸,
中心灌区抽水站,赵光武防洪闸门,聚宝山和莲花泡强排站,薄荷台灌区,望海屯防洪闸,三
站灌区等。其中 5座排灌两用站和两座强排站汛期能随时排出积水,缩小内涝面积,保护堤防
安全。堤坝工程效益可保护 66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其中农田10.68万亩,草原42.46万亩,村
屯294个,18万人和肇源县城、通让铁路、八三输油管线、三肇公路等。
六、肇源码头护岸
肇源码头位于县城南五华里,松花江左岸,地处江道由西向东南弯道顶端,形成向北岸偏
冲,水深流急,岸边崩坍。民国初年,“城南八里之松花江,其中混浊,多携泥沙,宽百丈,
狭五六十丈不等,深约三四丈,浅约丈余……。”肇源码头江道冲刷和坍岸由来已久,民国初
年江岸距城八里,建国前已向城址逼近二华里多。1952年把石家店到山东屯防洪旧堤坍落江中,
码头货场不断迁移,每年冲坍江崖10米左右。1956年将崩坍情况报省。1958年省政府拨款80万
元修建肇源码头护岸工程,从西大海泵站口门护到中心灌区引渠口,总长 1 240米。工程为水
下沉柳条排投石块,水上干砌石块护坡。修简易肇源码头, 125米做成台阶,水下保沉排到海
拔125米,坡顶护到127米,三处水泥砌石梯级上下道。
码头护岸工程1960年开工,1962年完工,总用工量47,368个,削坡土方 1.86万立方米,
用石料23万立方米。1963年 6月检查,水下坡度不一,底排脱落,江道转弯顶点,底槽深,坡
度陡,沉排垂直,抛石沉入江底处288米。发生轻微脱排572米,护岸标准段380 米,1965年对
破损岸补投石料,达到使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