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黄土崖子工程

第三节 黄土崖子工程



  

  黄土崖子江段是松花江干流中三岔河到县城之间的一处天然弯道,险要和弯曲程度居各江
段之首。每年吞蚀大片土地,严重地威胁松花江防洪大堤和附近百余里交通、水库及人民生命
财产的安全。距县城西九公里处突向北岸,呈现一个直转弯的大弧形,全长15公里,从南向北,
再折东流。这段江道由南向北发展,江南江北的地形、地貌截然不同。南崖松软淤积冲积层,
分布着许多古老河道和大小三十多处湖泊、泡沼,出现起伏沙丘沙谷,水草丰茂,是一处理想
的草原牧场。北岸经过漫长岁月形成湖泊沉积,有较密实的粘土层。在大江弯道顶端的黄土崖
子高地,断崖如削,陡立江畔。

  辽金时代江道顺直,“所谓金世肇州者,以拉林河为右卫,以伯都讷为犄角,其地势适与
今合,其所异者,昔则大江背伯都讷而南,今则横贯伯肇之间”。“土得河子”古老河床则为
当年大江留下的陈迹。到了明末清初大江已从土得河子向北移三十多华里,成为弯曲的江道。
现在的“二道河子”为当年的大江故道。1945年至1963年平均每年以13米速度向北推移。最小
弯曲半径仅有 800米左右,弯道在强大的环流作用下,到六十年代初期,大江已逼近大堤脚下,
1935年修的老堤被冲没,1955至1956年改线后退的新堤距江道最近点仅有50米。1963年 6月,
北岸弯道顶端黄土崖子高地突然发生一次三万多立方米惊人的大坍方,岸边平均崩坍宽度竟达
38—43米。坍堤对362个村镇,17万人口,120公里交通, 155万亩土地构成威胁。这段江道属
于壮年期河流,变化莫测,近期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弯道的上、下游有江心滩沙洲,形成分
岔河段;中游水流在收缩断面的弯曲段,水深流急,紧靠岸边的深泓沟连续长达四公里以上,
河槽深22米。最大洪水流量超过一万秒立米,平槽流量2 540秒立米,枯水流量731秒立米,出
现难以治理的局面。

  1962年12月下旬到1963年 1月上旬对黄土崖子段江道进行地形测量。测量面为三平方公里,
万分之一成图,水下测点 3 100个。1964年试修黄土崖子200米护岸工程。1965 年春实行人工
裁弯取直工程,通过比较选定二道河裁弯取直路线。同年5月开工到1968年9月完工,共完成总
土方量404.8万立方米,投资342.3万元。引河工程全长 4 800米,其中:进口在马蛇尾滩上,
长800米、宽200米,中段扩大自然河道长3 400米;下游出口开挖陆地长600米,引河挖宽 140
米,挖深7米(设河底挖深高程至120米)。裁弯工程由黑龙江省水利冲填处承担,县派部分管理
人员和民工配合,全部采用机械施工,在畅流期,每年作业时间为五个月,以每小时 250立方
米的挖泥船为主与其它配合,十余只船组成船队,自下而上,从三个作业面,齐头并进,当年
全部挖通引河,然后扩大开挖进口,施工按设计进行,达到设计要求,河道开通第一年,过流
162立米/秒,分流比9%,第二年增至23%,第三年增至32%,到1973年分流比增至 46%,引河通
过相应流量为900立米/秒,到1979 年分流比80%以上。主流大部分从引河通过,形成一条新江。
到1978年老江上口淤塞,枯水季节马车通行,从此化险为夷,进口和上游江道顺势衔接,浑然
一体,直至出口处,流势缓慢畅通。

  1964年黄土崖子江段在弯道顶端处护岸 200米,1965年护岸至胜利抽水站,下游护岸至八
家河口,共完成干砌石护坡4 100米。




   堤防设计防洪标准及1983年防洪能力表 单位:米



   河道阻水物统计表



   全县堤防工程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