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治涝

第三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治涝



  

  全县受涝地方16处,分布面积72.3万亩,其中受涝44.63万亩,易涝32.4万亩,已治理28.5
万亩。修排水干支渠道122条,总长310公里,修治涝配套结构54座,国家投资为293.2万元。

  治涝主要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顺、堵、排等综合措施。以排灌结合的工程
措施与生物措施交替,多的年份两者并用。县内常年平均雨量为400毫米,雨量集中在7、8、9
三个月,平均降雨量高达 513毫米,局部地区易发生内涝灾害,大部分地区没有客水流入很少
内涝,因此在洼地分水岭上修筑围堤,分割水势;高地有水挖沟顺走,将客水来路堵截起来,
修排灌两用抽水站;有排水条件的耕地修建排水工程。

  三站易受涝面积3.9万亩.1960年因汛期降雨集中,内外顶托,不能及时排水,发生内涝1.5
万亩,成灾 1.2万亩。1980年汛期,又集中降雨,发生内涝近两万亩,三站灌区排灌两用抽水
站,昼夜抽排积水,成灾面积只有五百多亩。

  易涝区万亩以上的有中心、双胜、莲花、聚宝四处。1974至1975年,分区治理,排灌结合,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利用中心排灌抽水站、双胜和聚宝山强排站及时排水,汛期基本没
涝耕地。

   1949—1980大中型涝区已治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