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鱼

第一节 鱼





  1952年以前均为自然捕捞,鱼价低廉,长年鲜鱼盛市,所以无人注意人工养殖。是年鱼贩
老裴头所贩小鱼卖不出,无意放入长年积水的拖坯坑中,秋后捕捞大量鲜鱼,从此给人们留下
了可以人工养鱼的概念。

  翌年国营渔场在永利乡南北龙坑投放三万尾鱼种,这是我县人工养鱼的开始。1956年后人
工养殖开始发展,乡乡建养鱼场,在大搞人工鱼种时创造了“冬季干运鱼种”的经验,获得中
央水产部通报表扬。1958年黑龙江省在我县召开养鱼现场会议,会后又在古龙、新站、超等、
和平、二站、三站等乡建立养鱼场。养鱼的水面扩大到7.5万亩,投入鱼种达1 300万尾。1959
年养鱼水面扩大到8.22万亩。1960年各渔场自产鱼种23.7万尾,不仅满足本县养渔业需要,还
支援兄弟市县。1961年后因江水偏低,有部份养鱼场水面干涸,出现停顿或缩减。

  1965年县将新站卧龙岱亮子改修人工养鱼场,养鱼水面为 7 500亩。1981年修鱼种池面积
120亩,越冬池面积 30亩。达到鱼种、成鱼、越冬池三配套。效果由年产七至八万斤,上升为
20万斤。

  1968年修建西湖第二国营渔场。养鱼总面积 4.5万亩,容量为七千万立方米,为我县最大
的养鱼场。1970年采取“以浅水养鱼为主,以群众养鱼为主”的方针,我县群众性浅水养鱼有
了新发展。二站公社民主一队采取春放秋捕的方法,亩产鲜鱼98斤。水库养殖,福兴公社志兴
大队,效果显著,长的快,个头大。全县养鱼水面迅速扩大到84 360亩,养鱼网点90处,养鱼
量达350吨。1971年进入高潮,养鱼点发展到 128处,养鱼水面扩大到12.6 万亩,投放鱼种一
千万尾。1972年至1980年由于江水水位偏低,有的渔场干涸或缩小,加之鱼种不能自给,越冬
没有保证,致使养鱼水面由10.92万亩减到2.6万亩。

   几个年度全县养殖面积表 单位:万亩



  1978年后池塘养殖开始兴起,首先在兴安、和平、三站修建商品鱼池,进行池塘养鱼,养
殖量有了上升。

   1956年至1982年历年养殖产量 单位:吨



  三站红旗村658亩商品鱼基地场,1981年5月建成后与县水产公司签订合同,公司承包技术
指导;渔工保水、保种、保饲料和粪肥,实行奖惩,超产受益各分一半,预计每亩产鱼 200斤。
年末每亩超产16斤,创造商品鱼基地最高产量。是全省首创的水产承包责任制,省水产公司向
各县推广。是年大兴、民意、义顺、古龙、新站、裕民、肇源镇等17个乡镇利用低洼沼泽地建
养鱼池,发展池塘养鱼,县水产部门将县内的鱼亮子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改造为人工放养场,
修建闸门、泵站、围堰,搞好配套,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1981年兴修17处亮子的基本情况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