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轻工、手工业

第二章 轻工、手工业




  清代手工业生产,主要有铁木制作、皮革、制毡、编织、制酒等。勒勒车、柜箱、锄刀、
火叉、马蹬、毡帽、毡袜、烧酒、靰鞡等为当时主要产品。清朝末年随着汉人的大量进入,手
工业生产有较大发展。民国年间,木匠铺、铁匠炉、皮铺、毡铺、果香铺、银匠铺、成衣铺、
烧锅、油坊、磨坊、豆腐坊、砖窑等手工业作坊遍及全旗各主要乡镇。1931年随着日本侵略者
对我县的农牧业掠夺日益加剧,民族经济萧条,各手工业铺坊处于半年生产半年关闭的状态,
有的转营商业或倒闭。

  建国后,开始兴办印刷、皮革、制毡、编织、被服、木制等行业,相继组合为集体手工业
合作社和国营工厂后迅速发展。1953年轻工、手工业的总产值为39万元,1956年后出现印染、
刺绣、制镜等手工业作坊。1964年后又建立了制鞋、毛制品、抽纱等厂家。

  近年,在轻工、手工业企业中,不断增添机械设备,大部分厂家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生
产项目多在原有产品品种上增加一些花色,新产品问世很少。1983年轻工、手工业总产值为656
万元。主要产品能力锯材1万立方米,皮革(折牛皮)1万张,皮鞋14.1万双,塑料制品14.1吨。

  主要工厂略述

  肇源县木器家具厂 位于肇源镇南门里,全民所有制企业。1956由李新、康万才两家私营
木匠铺过渡为公私合营,1983年总产值为 108万元。主要生产项目为锯材和木制家具产品。自
树脂漆在木制家具生产上应用以来,使一部分产品大幅度提高了质量和感观,扩大了销路。主
要设备有大小带锯,各种电锯,压刨机、板刨机、红外线干燥炉等,全厂生产为半机械化。

  肇源县印刷厂 位于肇源镇北门里,全民所有制企业。1950年 9月建厂,当时仅有一台脚
踏式八页平台印刷机,产品单一,产量极低。1954年后,逐年增加设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1974年增加了彩色印刷,达到了自行设计、制版、印刷。主要产品有书刊、帐薄、标签、纸盒、
糖果纸等。主要设备有平台印刷机、鲁林印刷机、飞达印刷机、方箱印刷机、三面切书机、钉
书机、裁刀等。1983年总产值为32万元。

  肇源县木工厂 位于肇源镇小东门里,体制为大集体。1953年由木工工厂以入股投资、盈
利分红形式自愿组合为木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与肇源县木器家具厂合并,1963年分厂后仍延
用其名称。主要生产项目有锯材、小农具、木制家具等。主要设备有带锯、电锯、压刨机、板
刨机等,为半机械化生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连年亏损,1972年破例实行计件工资制,1973年
转亏为盈。1983年总产值44万元。

  肇源县皮毛厂 位于肇源镇北门外,大集体企业。1953年由皮革工人入股投资成立皮革生
产合作社。1958年毡业社并入后改称为肇源县皮革厂,以制革、制毡、制鞋、制帽为主要生产
项目。1968年刮体制过渡风时,将股金退还给职工,取消监督委员会、社员理事会、社员代表
会,更改厂名。皮毛厂现在生产项目有车马挽具、毛皮制革、白皮、面皮、高中档男女皮制上
衣、毛皮褥子等。皮褥子曾为出口产品。主要设备有去内机、剪绒机、削革机等,生产工艺上
基本采用化学处理方法,对环境污染有所减少。1983年总产值为36万元。

  肇源县皮鞋厂 位于肇源镇大东门里,体制为大集体。建于1964年,前身为肇源县皮毛厂
制鞋车间。分建后始称“制鞋小组”,以缝制布鞋和修补为主。随着人员的增加,企业规模不
断扩大。1970年改称为肇源县制鞋厂,产品由单一的“大老黑”品种,增加了许多花色,现在
以男女夹皮鞋、棉皮鞋、二棉鞋为主要产品,近年连续四次被评为绥化地区同行业第一名。1983
年总产值为162万元。

  肇源县服装厂 位于肇源镇街中心处,马路东侧,体制为大集体,1956年由九家私营成衣
铺合并而成,每人投入股金 150元,自备缝纫机。1958年改称为肇源县被服厂。1968年改称肇
源县服装厂,生产项目为服装加工,1983年总产值65万元。

  肇源县抽纱厂 位于南门外一里许,体制为大集体。1981年为安置待业青年建厂,有 190
名青年就业,初为肇源镇的镇办工业,当年秋转属二轻系统。台布为主要产品,行销全省,1983
年总产值17万元。

  肇源县综合加工厂 位于北门外一里许。1979年 4月由社企科、劳动科、知识青年办公室、
民政科、财政科、统计科、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八个单位联合兴建,投资 4.2万元,安置待业
青年50名。当年秋季投产,以木制产品为主兼营薄铁加工等,始为兴隆,厂外人员纷纷调入,
职工人数不断扩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原材料不足,产品积压,产品成本不断上升,1980年
日渐艰难,1981年后难以维持生产,大部分职工放假,自谋生计。

   1983年全县轻工、手工企业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