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和质量管理
第二节 技术和质量管理
技术管理
建国以来,各厂家一直沿传“师徒制度”,技术水平较高和经验丰富的师傅向青年工人传
授技术,使青年工人掌握和熟练本职技术业务,因而普遍对技术水平高的视之为荣。“一化三
改”以后,各厂家由一名副厂长管理技术,车间设有负责技术的车间主任,主要车间还增设技
术员、工艺监督员等。较大厂家设有技术科(股),由专职技术员和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等管理
全厂技术工作,负责技术信息、新产品设计和试制、制定产品工艺流程及监督实施、技术档案
管理、考核职工技术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等。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掩盖了很多弊端,在频频的捷报声中,
只强调生产速度。“大锅饭”的管理办法使所有工人产生“干好干不好一个样”的思想,更有
一些热衷于“抓革命”的青年人忽视了技术学习。大批老工人退休后,各工厂的技术力量出现
了程度不同的“青黄不接”。为了提高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力量薄弱所形成的产品质量
不稳定,以及很少有更新换代产品之弊。近年,在改革中对未达到相应学历的青年工人进行技
术和文化“双补”教育。国营、集体、街道、乡镇企业在放开经营后,企业的产值、利润等各
项指标与职工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
质量管理
1948年每个职工都以入股投资的形式参加生产取得报酬,企业的兴衰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
益息息相关,人人关心和重视产品质量。建国后至1957年,所有厂家对产品质量管理都比较严
谨。县木器厂对销往处地产品实行过摔打和用平板玻璃检查等方法保证产品质量。1958年大跃
进中,在“以虚带实”的错误口号下只求数量,大部分产品为“萝卜快不洗泥”粗制滥造。生
产的玻璃瓶子卖不出去,穿几天就坏的“礼拜鞋”和“过道鞋”等等。致使大量产品滞销、积
压、削价、报废、退库。1962年经过整顿,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各厂家有一名副厂长主
管产品质量,并设有专职质量检查员,各车间有兼职检查员,还制定了专检和互检的规章制度。
较大厂家相继增设了质量检查科(股)或组,对本厂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和
人员根据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用户的需要等制定质量标准。在食品、化学、造纸、机电等行业中,
分别设有化验室、检测室等,利用科学方法对产品进行抽检、定检、普检和测试。1975年机电
行业中一部分大厂采用超声波等仪器进行无损探伤检查。二十多年来,罐头厂、印刷厂、砖瓦
厂、酒厂、皮毛厂、茂兴皮毛厂、木器厂、木工厂以及后建厂的空气压缩机厂、水泥制品厂、
橡胶厂等主要厂家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近年,一向“大老黑”的皮鞋增加了近几十
个花样,连续荣获绥化地区同行业第一名;抽纱厂的台布等产品行销全省,空气压缩机和裘皮
中部分产品曾进入了国际市场;罐头厂产品合格率和出口合格率一直稳定在 97%以上,在国际
市场上享有盛誉。1979年以后,每年 9月份开展“质量月”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